有声读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岛的民俗有哪些特色 有声读物

有声读物

2024-06-20 1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特色风俗,串起形态鲜活的文化记忆

民俗是人类避害趋吉、祈求安康长生、富贵幸福的表现。泊里特色民俗异常丰富多彩,在民间信仰、人生礼仪、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反映了这一带人民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迈进博物馆内一扇黢黑的大门,置身来到一处狭小的民居院落。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民居,房子有正房和明间,明间做厨房用,又称灶间,在墙壁的地方建锅灶通往正房。正房也称里间,是农家的起居、生活、休息的主要居室,这里不但摆放了已经淡出视线的八仙桌和太师椅,还有富含生活气息的炕橱和被褥,但吸睛的是一场古老的结婚场面。一对新人,新娘穿着美丽的嫁衣、盖着红盖头端坐在铺着红席的炕上,新郎满脸笑容、急不可待地掀起红盖头,喜气的场面让人浮想联翩。在正房和外屋的墙壁上,留出了一个砖头高度的灯窝子,用来放置油灯。通常灯窝子靠炕的一面挂一个小布帘,不点灯时放下,防止油烟、蒸气、凉风进入;掀开布帘,点起油灯后,两间屋都可被照亮,实现了灯光的全方位利用。因为灯窝子设在离炕面有一个成年人坐着的高度,这个小窗也可做瞭望用,人在炕上,听见家门响,透过灯窝子就能看到是什么人进了屋子,可以提前判断出来人的来意,决定如何接待,如果是重要的客人来,那得赶紧穿鞋下炕迎接。瞭望之余,也衍生出了一个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婆婆可以从这个小窗口里观察媳妇在灶间的行为,只要婆婆想看,媳妇的一举一动就尽收眼底,就像监控探头一般。因此,窗窝子有了另一个名称:“婆婆眼”。

民俗板块里不只展出了农耕、乡土、民俗文化的古什物,还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传统的民居、古老的生产运作方式和生活用具。一个逼真的场院里,筛选稻谷的风车,老农的碌碡、木杈、木铣、麻袋包、麦草垛……每一件展品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感受到淳朴的农家文化。

民俗大集,留下沸鼎市声中一抹乡愁

在泊里镇,有一座青岛地区最古老的,近300多年历史的民俗大集,它与泊里建制几乎同时起源,是生活资料交易和农产品买卖的重要平台,也是乡亲四邻交流与聚会的重要场所,自清中期至今以来,以其贸易量巨大、人数众多而远近闻名。早在二百多年前,泊里商贸业就十分繁荣。清中期至民国年间,泊里街内店铺众多,各种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分布牌坊街周围,各地货物云集在此交易。民国时期,借助庙会的祭祀活动和渔港的渔业运输活动,商贩和货主从四面八方赶来做生意。一时间,泊里街内经商的,卖艺的,开店的,各种行当竞相出现,泊里大集盛极一时,成为鲁东南重要的民俗大集之一,人流量达万人以上。

走在复原的泊里大集的板块内,各种店铺、行当依次排列,有锯锅锯盆的流动摊点,有念念有词的算命摊位,有热气腾腾的沿街饭店、有乒乓作响的打铁烘炉、有高声叫卖的商家小铺,还有飘着酒香的造酒作坊,大集的一角,有一处露天饮食场景最为动人,这就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馇锅子”。平地里只下一张大锅,将宰好的收拾干净的羊肉、羊头、羊骨、羊下水一股脑置于锅中,加清水急火炖煮,肉烂汤稠后再慢火保温,此时便可盛碗朵颐了,因其货真价实,肉香飘逸,常常吸引众多食客,成为大集一景。在这里,一老一小围坐在“馇锅子”一旁,老的手撕羊肉,大快朵颐,小孩子双手捧碗,大口喝汤,乡间食客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海洋文化,展现耕海牧渔的繁华景象

泊里镇有着40公里的海岸线,海岸线的东西两端分布着贡口港和董家口港,两座港口既是进行渔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又是东南沿海交通要道的一个重要节点。“董家口渔场,每年渔期四月中旬至五月下旬,各地渔船至该处捕鱼者千艘上下,临时渔行多至六七十家,产鱼约值五十万左右。”(《中国海洋渔业现状及建设》)“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就是这座港口的真实写照。位于泊里西南五公里处的贡口港,“兴于清代,光绪年间极为繁荣,为重要贸易港口。民国时期常有上海、宁波、青岛等地船舶云集,岸边设有船行、饭店等,颇为兴隆。”(《胶南县志》)据说,民国以前,贡口海岸边就有一座占地近百亩的围子城,城内有商铺、酒肆、船运、装卸等商户八十余家,其渔港繁荣程度足见一斑。

利用墙壁的一角,用写实的手法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港景象,在巨幅的海洋画卷下,一条沧桑古老的木船横卧在沙滩上,船周围,各种渔业生产工具堆积、摆放,板块的正中间,建造者巧妙地将室内的柱子包装成一个大型灯塔,光芒远射的灯塔,照亮无数远航者回家的归途,也让观众产生无限遐想。

传统戏曲,浓缩民俗艺术的精彩缩影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泊里,作为鲁东南沿海重镇,繁荣的经济因子滋润着艺术土壤,孕育出绚丽多彩的众多民间文艺之花。在艺术长河中,茂腔、京剧、泊里锣鼓、藏马大鼓、山东快书、民间舞蹈等争奇斗艳,清末民国年间,南北各地的京剧班、柳子戏班、肘鼓子、拉魂腔以及本地民间艺术表演纷纷麇集泊镇,异彩纷呈。《胶南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泊里蒋家庄丁氏的“祥字号”京戏班和吴氏的“福字号”京戏班,常年在诸城、高密、莒县等地演出,其艺术水平之高,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据记载,如今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茂腔,就曾经在泊里扎根、发展并逐渐向其他地区推广。透过悬挂在墙柜上鲜艳的戏服,折射出本地古老文化遗产的精粹。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泊里民俗博物馆串起了这一地区五千年的历史风貌,讲述了广袤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在让后人感受文化氛围、唤醒家国记忆的同时,也一定会孕育出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浓浓情谊,留住心底一抹乡愁。

作者/周衍默

简介:家在黄岛·泊里文学社成员,青岛作家协会会员,黄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自1995年以来先后发表散文随笔200余篇,作品散见于《农村大众》《联合日报》《北方文学》《青海湖》《青岛日报》《青岛早报》等报刊,2014年荣获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

诵读/丁丁

简介:家在黄岛 ·上泉朗诵社副主席。本名丁梅。她是一名微信小编。有人说,听她的声音会上瘾,那是因为如果声音是一场邂逅,那么遇见她的人大多会感到一种温暖,那是发自医者心中的温情之声。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责编:王礼明

音频:丁 梅

复审:静 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