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小海鲜,都叫“海瓜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岛海的照片名字 这三种小海鲜,都叫“海瓜子”

这三种小海鲜,都叫“海瓜子”

2024-07-06 2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三:南方的织纹螺,可能会有毒

织纹螺广布南北,黄渤海主要出产纵肋织纹螺,其明显特征是壳上有一条或者两条较粗大的白色纵向条纹(如图二),很容易分辨。在东北沿海地区,比如大连、丹东,这东西可能是叫“海螺丝”,而不是“海瓜子”。说起来“螺丝”倒是比“瓜子”更合理,毕竟它长得更像螺丝钉,且不能像瓜子一样被“嗑”开。南方的“海瓜子”就真的能一掰两半,因为都是双壳贝类。

图四:浙江的“海瓜子”,彩虹明缨蛤

图五:活着的彩虹明缨蛤

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第二个登场的“海瓜子”是帘蛤目樱蛤科的彩虹明樱蛤/Tellina iridescens,也叫虹彩樱蛤。其壳长卵形,仅2厘米左右,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古人诗云“冰盘堆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说的就是它,可见此物味美,自古颇受老饕青睐。据说现在售价高昂,每斤60-120元,大规格的可高达每斤240元,这得买多大一堆“嘎啦”啊......

图六:青岛的“海沙子”,光滑河蓝蛤

根据彩虹明樱蛤的分布区域,北方海域似亦有产出,但主要以浙江舟山一带为最胜,亦有人工养殖。青岛市面上无此“海瓜子”,有一种俗名为“海沙子”的小型贝类与之相当,即海螂目蓝蛤科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只有部分地区居民嗜好此物。因实在太过微小,须煮熟后用笊篱兜住,在水中高速旋转,使之壳肉分离,才好从容食之。当然这两样东西价格悬殊,“海沙子”便宜多了。

图七:扎堆的寻氏肌蛤

告别浙江,沿着海岸线继续南巡,进入福建广东,就会发现那里的“海瓜子”又陌生了,变成了寻氏肌蛤/Arcuatula senhousia,也叫凸壳肌蛤。有没有觉得这东西很像海虹即紫贻贝/Mytilus edulis?觉得像就对了,它俩都是贻贝目贻贝科的成员,所以寻氏肌蛤也和紫贻贝一样,成年以后通过足丝固定在礁石上生活。但本种气质偏俊俏轻盈,与紫贻贝的分野大概相当于燕青和李逵。

图八:福建的“海瓜子”,寻氏肌蛤

寻氏肌蛤的贝壳大体上呈三角形,壳长17-24mm,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薄而透明,所以又名“薄壳”。雌蛤的肉为红色,雄蛤的肉为白色,这一点和紫贻贝相似。其体积虽小,美味却丝毫不逊色,福建厦门和广东潮汕等地对其尤为钟爱,可炒食,亦可制作成风味小吃“咸薄壳”。蔡澜评价曰,“享受这道菜,是碗底剩下的汤汁,没有其它海产比它更鲜甜的了”,姑且再信他一回吧。

我国地大物博,海岸线漫长,各地方言众多,可能也有别的小海鲜被叫做“海瓜子”,但较重要的恐怕就这三种:青岛的纵肋织纹螺、浙江的彩虹明缨蛤和福建、广东的寻氏肌蛤。到底谁才是最正宗的“海瓜子”呢?此问无解。都是群众约定俗成、喜闻乐见的土名,无所谓正宗不正宗。不服忍着。

还有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哪种“海瓜子”最好吃?抱歉,本砖家全都没吃过,无可奉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