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酒笔记 : 山东即墨老酒博物馆参观散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岛即墨老酒博物馆 访酒笔记 : 山东即墨老酒博物馆参观散记

访酒笔记 : 山东即墨老酒博物馆参观散记

2023-11-24 1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国黄酒界中,素有“南有绍兴花雕,北有即墨老酒”之说,山东的即墨老酒是北方黄酒的一个代表产品。

  对于即墨老酒,我们早就有所敬仰,想去参观。现在山东即墨生产黄酒的厂家比较多,历史传承最悠久的是山东即墨黄酒厂股份公司生产的即墨老酒。

  2022年5月29日,在山东访酒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点时间,直接奔赴位于青岛即墨的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按照导航一路行走,到了股份公司的老酒博物馆门前。

  博物馆和酒厂大门都紧闭,我们以为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可能博物馆没开放,就在外面拍了照片。再敲酒博物馆旁边门市部大门的时候,有工作人员走了出来,告诉我们现在酒厂博物馆已经恢复开放了,但是得事先预约才能参观。我们到的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工作人员说要约就得明天来,但我们说是外地的,明天可能就走了。她说来都来了,你们想看今天就看吧。但是酿酒的工作是在上午进行的,下午不酿酒,你们看不见酿酒的过程,只能看静态陈列的资料和实物。由于行程安排紧凑,我们决定马上参观博物馆。当然参观条件也很好,因为没有其他游客,就我们团队一行五人,博物馆里很安静,我们看得比较仔细。

  在参观即墨酒厂之前,我们做过一点功课,关于即墨老酒的生产工艺,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由傅金泉先生编著的《黄酒生产技术》有所介绍,我们现将相关资料摘录如下,在参观过程中看到的实际情况,和这些资料也进行了对比。

  即墨黍米清酒生产工艺

  (一)生产工具

  1、瓦缸。每组设有瓦缸4只,口径为76—87cm,底径28cm,高85cm。

  2、木楫与铁铲。 均为搅拌工具。

  拌曲木楫有两种,长柄的柄长56cm,铲高23cm,宽20cm。短柄的柄长13cm,铲高19cm,宽23. 5cm。煮糜用木楫柄长110cm,铲高24cm,宽16cm。煮糜用铁铲柄长121cm,铲高20cm,宽11cm。

  3、笊篱。为原料浸渍时捞米工具,用柳条编结而成。

  4、淘米木斗。木制。为原料浸渍后沥尽余水工具。上部槽口长92cm,宽50cm,下底长度同上口、宽38cm,深39cm,两端设有把手,在前端的下方处另设有边长15cm正方形的滤水板供滤出黍米洗水之用。

  5、锅灶。是煮糜的主要设备,每组设有煮糜锅和烧水锅各一口,煮糜锅设在灶前端,锅的口径为103cm,深43cm。锅底距炉底栅27cm,恰好供煮50kg黍米原料用。后端设有煮水锅,口径为89cm,深34cm。

  6、.烟雾排泄筒。在煮糜锅的上方安装木制烟雾排泄筒,使煮糜锅周围的空气形成对流作用,驱使烟雾上升排出大气中

  7、木槽。煮糜拌和糖化剂--麦曲用的,长29cm,宽97cm,深15cm。

  8、杠杆式圆槽木榨。榨槽为椭圆形,长径93cm,横径64cm,高56cm。榨槽上方横以一木制压杠,一端搁在支架的横木上,另一端挂上数块石锤,支点在木槽中心,由增加石锤块数,以施加压力。

  9、.螺旋式压榨机。榨槽为长方形,长132cm,宽83cm,高62. 5cm,槽中央有一支架,固定住一螺旋轴,由活络板头转动施加压力。

  (二)原有操作工艺

  1、洗涤与浸米。称取黍米45kg盛于瓦缸中,同时注入适量清水,用米楫搅拌洗涤,洗后用笊篱捞入沥水用的木斗中,沥尽洗水,便移入另一瓦缸中,缸中先加清水10—21kg,接着再注入水48kg,并用木楫急速搅匀进行烫米工作。如果烫米不好,常在煮糜时米粒易蹦出锅外,待水温搅动散冷至44℃左右(夏季更凉些),然后开始浸渍。

  2、浸渍。浸渍时间一般需换清水2—3次,浸米至手捏能碎为度,然后捞至淘米木斗中,再用清水冲洗一次,沥净余水。此时湿米重60kg。

  3、煮糜。在大铁锅中先倾入清水75—80kg,加热至沸,然后将浸米渐次加入沸水锅中,约20min加毕,并用木楫不断地搅拌。开始时先以猛火煮至呈黏性,再将火势压弱,锅上加盖,改用稳火慢煮。此间每隔15—20min,用木楫搅拌一次,经1. 5—2h就告完成。

  糜煮好后用瓢挖出,搁置在预先经开水烫洗过的浅形拌曲木槽中冷却,并用小木楫翻拌糜2—3次,促进品温迅速下降,待冷至35℃时,便可拌曲与加引子发酵。

  4、麦曲的处理。先将砖状曲粉碎至2—3cm小块,在煮糜的铁锅中焙炒20min,至一部分呈焦化程度,然后用石磨磨成粉末状。

  5、落缸发酵。先将冷至适温的糜摊在木槽上,混合焙炒过的麦曲粉末5. 5—6kg,再拌入正在发酵旺盛的发酵醪0. 5—1kg(俗称引子),用手沾清水少许,将其揉搓,移入经沸水烫洗过的瓦缸中,并在缸底先撒少量麦曲粉末。每个瓦缸可盛入煮糜两锅(计黍米90kg),缸口盖上木盖,外覆麻袋等物保温。

  落缸后约经24—48h时,品温便上升至35℃以上,此时即进行第一次搅拌,将浮起醪盖全部压入醪液中,揭去保温物。又经8—12h时,再行第二次搅拌,将缸盖掀起或全部移去。其后发酵逐渐减弱,落缸后经过7d,发酵即告停止,便可压榨。

  6、压榨。将成熟醪分装入绢袋中,扎好袋口,排放圆槽木榨中,逐渐加重石锤的压力,直至无酒液滴出,即行翻榨卷袋1次。如在24h内翻榨2—3次,每缸酒醪可榨110—135kg成品。

  (三)老酒

  其全部酿造过程基本上与清酒相同,其不同之处简述如下。

  1.酿造工艺。 煮糜时锅中加水量计115—120kg,在煮糜过程中始终以猛火熬煮。木楫必须不停搅拌,直待米粒稍有裂口并发黏时,尚需改用铁铲继续不断地搅拌。约经2h,黍米由黄色渐渐焦化至带色时才将火势压弱,用铁铲掀起锅的上空,以便散发烟雾及蒸汽。待稍停2—3min就迅速出锅,将其移至木槽里摊薄,冷至35℃左右,两锅糜合并一缸发酵,前后发酵期为9d。

  老酒产率与清酒相同,但酒精含量稍低,并呈黑褐色,带有焦苦味。

  2、改革后的生产工艺

  ⑴麸曲。以麸皮或麸皮混合酒糟(1:1)作原料,采用米曲霉种制作而成。

  ⑵酒母。采用酒精酵母Ⅻ号为菌种,按常法培养,扩大至1000mL酵母液。此后每取出20kg糖化后的糜,放入瓦盆中,接入上述1000mL酵母液,在25—30℃培养24,,可供作酒母使用。

  即墨老酒博物馆的地下藏酒室

  按照傅金泉先生书中的介绍,即墨黄酒是以黍米,也就是黏小米(北方也称糜子)为原料,用麦曲作曲、发酵而成。但它分成两种酒,一种是清酒,一种是老酒。老酒和清酒的区别。从煮糜的过程中来看,熬煮得焦黄的叫老酒,发酵时间比清酒要长两天,清酒一般是七天,老酒一般是九天,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储存时间长的酒才叫老酒。

  在博物馆中,我们首先看到了酿酒的原料黍米,它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膳食纤维及一些其他的微量元素。现在酒厂所用的黍米,都是在内蒙基地生产的。

  制曲工艺上,用小麦制曲,于三伏天在室内人工踏成,但是要存放一年才能使用。有意思的是,它的曲块为圆形,这是我们在别的地方没有见到的,目测直径有20—30公分,厚度为10公分。傅金泉先生的书中说即墨老酒的麦曲是砖型曲,此圆形曲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博物馆里也陈列了各种传统工具,我们还没有时间和傅金泉先生书中介绍的传统工具一一进行对比。但从现场拍摄的设备来看,实际上现在酿酒的设备,已经不是传统的这些工具了。我们看到的煮糜设备里面有旋转的桨叶,看来在煮糜过程中实现了机械化;摊晾加曲的设备上也是有风扇的。

  现在即墨老酒的煮糜设备里面有旋转的桨叶

  现在即墨老酒的摊晾加曲的设备上有风扇

  根据博物馆展示的资料,即墨黄酒的工艺过程分五个步骤,分别是:一是制糜,二是加曲,三是发酵,四是压榨,五是陈储。分别介绍如下:

  一、制糜

  将浸烫好的大黄米洗净放入锅中,倒入清水加热。边加热边用锅铲搅拌,使糜焦而不糊,达到呈棕红色出锅。

  二、加曲

  将制好的糜在案板上摊凉,待降到适度温度时,按一定比例拌入加工好的曲面,再反复摊搅,使其混合均匀。

  三、发酵

  将糖化好的糜,加入一定数量的酵母,装入发酵罐(缸)内,通过酵母、陈伏麦曲的作用,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四、压榨

  将发酵好的酒醪装入榨酒机内压榨取酒,控制加料和加气压力。盛酒盘应清洗干净,使榨出的酒棕红清亮。

  五、陈储

  将榨出的原酒放入储酒坛内,在干燥常温环境下陈储存放待用。要特别注意防止酸酒,每年捣腾一次。

  以上介绍的工艺,和傅金泉先生书上介绍的工艺大体差不多,但没有分清酒和老酒来介绍,实际生产所用的工艺和古代传统的工艺并不一样了,现在使用的工艺,从现场来看已经机械化了。

  在博物馆墙上介绍即墨黄酒传统工艺的内容里,有加酵母这个工艺环节,推测古代酿酒是不加酵母的,只加麦曲,加酵母可能是现代工艺。傅金泉先生的书上曾经介绍即墨黄酒的工艺改进是使用了麸曲,从博物馆的介绍来看,现在也不一定用麸曲,可能是麦曲和酵母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发酵。

  博物馆附设有商品部,陈列了可以供销售的各种产品,大概有几十种之多。我们咨询后买了目前比较好的主流的代表产品,一款是十年干型的即墨老酒,另有一款是二十年甜型的即墨老酒。关于这两款酒,另有品酒笔记专文奉上。

  —END—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