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成立150年来的第一位女性教授原来是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霍普金斯实验室一号眼霜原理是什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成立150年来的第一位女性教授原来是她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成立150年来的第一位女性教授原来是她

2024-02-06 0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月11日上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肌肉与骨骼研究中心主任曹旭教授及我校杰出校友万梅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我校党委书记翟海魂会见了两位教授,并就教学、科研合作等事宜与两位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我校法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

万梅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万梅教授1997年毕业于我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专家凌亦凌教授,获得博士学位,1998-2003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攻读博士后,师从曹旭教授。万梅教授目前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外科系教授,是该学院成立150年来第一位女性教授。万梅教授长期从事骨的生长、再生及重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有影响力的期刊上。目前共发表论文60余篇,总被引次数3842次,H指数达28。

在2016年10月晋升正教授仪式上

和学院骨外科系主任合影

她是如何做到今天成绩的?医学生出国留学要注意什么问题?官微君借机对万梅教授进行了电话采访。万梅教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的故事——

1.您在医大求学期间对母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在河北医学院(我校前身)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还工作了一段时间,可以说对医大的感情很深。我觉得医大校风学风特别好。读书的时候学校管理的特别严格,班主任每天点名,每天早晨都要跑步。那时候18岁,刚从高中来到大学,大学生活跟高中有很大区别,我认为其实还是学校管理的严格些比较好。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大学是塑型的阶段,严格的管理会帮助自己更加自律。我现在想起来,觉的本科阶段基础知识打得非常扎实,得益于当时授课的老师非常严谨认真。大班上课的时候,觉得教授们都非常渊博,印象很深的是做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要求很严格,教的很认真,后来出国后回想起来真的感谢这些老师。只有基础打好了,高楼才能盖起来。

我的博导是凌亦凌教授,她是河北省第一位女博导,专业上非常厉害。凌老师治学非常严谨,思路敏捷,注重和同行专家合作交流。没有她这个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平时她对我们学生关心地无微不至,像慈母一样,很庆幸现在她的身体还非常健康,非常想念她。

与恩师凌亦凌教授、凌彤教授合影

 2. 很多同学对科研感兴趣,在科研中如何培养科研思维,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个问题很好。不管是在读的大学生还是我们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都需要创新。和国外的孩子们比,我们大部分中国同学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我们习惯了老师告诉我们知识点,我们记住、考试时能答对就可以了,没有太鼓励 “要跟大家不一样”这种想法。包括我出国以后也是,搞科研看别人的paper,发在《Science》、《Nature》上的文章,别人说研究这个,我们也说这个是对的,别人做什么方向,我们也做这个方向。跟风,特别不好。我的经验就是你想做什么,就要对这一块的所有知识特别了解,比如你研究肺动脉高压,那前人发现了什么、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有什么理论、别人发现造成它的原因、机制你必须特别清楚,然后你才会产生出自己新的想法。你认为前人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点别人没想到,而你想到了,那你就做实验验证它。如果盲目更换研究方向,换到不擅长、不十分了解的领域,这样就不太好。创新基于你对这一领域深度的了解,不要盲目跟风。

3. 您现在也带学生,您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

我现在带的有访问学者,也有博士后。我还是喜欢比较细心、实事求是、能及时和导师沟通的学生。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不要带自己的主观意识,不是说导师的设想就一定是对的。在这个实验条件下是不是出这个结果真的是不一定的,有的学生会觉得老师给的假设是这样的,如果我没出这个结果肯定是实验的问题。其实我们的课题是根据实验的真实数据随时调整的,但前提是你做实验的时候必须心细,如果不心细,实验中有什么问题你是发现不了的。发现什么问题你必须及时反馈给我,也许你发现的问题恰恰是对的。有的学生做10次实验,其中有9次和我的设想不一致,只有一次一致,他就只把这一次的结果告诉我,其他九次怕导师不高兴就不说了,这样是不行的,科研必须实事求是。我常跟学生说,我办公室的门是从来不关的,欢迎学生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及时沟通,这样才能确保实验和科研不偏离方向。

万梅教授和她所带的博士后合影

4. 出国读书会遇到很多困难,您当时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您对想出国留学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我出国的时候是98年,我去的是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学校所在地有点偏。我当时找的导师有个自己的实验室,在他实验室所在的大楼只有我一个中国人,生活上遇到问题连个可以问问的同胞都没有,非常孤独。过了两个月,导师换我到另一个大点的实验室,那有几个中国人,才感觉慢慢好点了。但是我觉得留学中最大的困难不是生活上的困难,而是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他能给我的指导和我预期不一样。当时第一任导师给了我一个大方向,让我自己摸索。因为导师非常忙,我每个月只能见到他一次,感觉他指导我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我当时是非常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尽早出成果,跟着这位导师做了将近一年,我思考再三决定重新寻找一位导师。后来找到的这位导师在面试我之后立即就决定留下我了,他很欣赏我。在交谈中我也确定了这位导师做事的性格和他的研究方向是适合我的。

对于想出国留学的医学生,我的建议是尽快确定科研方向,找到合适的导师。我不是鼓励大家出国后随便更换导师和研究方向,但是导师在你做科研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人的一生时间非常宝贵,要尽快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找到一个和自己做事方式、科研方向相契合的导师,才能为后面的科研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制作:河北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马梦瑶、霍昊宇

采访:马梦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