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吕思勉: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用兵谋略很一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霍去病收复河套地区在哪一次战役 史学家吕思勉: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用兵谋略很一般

史学家吕思勉: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用兵谋略很一般

2024-01-05 20: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史学家吕思勉: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用兵水平一般,作战谋略上并没有什么亮点,汉朝击败匈奴是靠国力堆出来。

吕思勉,江苏常州人,近代史学家,与陈垣、钱穆、陈寅恪并列,在古代史研究上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学习古代史,吕思勉的著作应该多读一点,老先生的见解还是蛮有特色,别具一格。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古代君王与名将搭配的典范,成就很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这些令人振奋的名句,足以说明他们不是一般人,能力杠杠的。

吕思勉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评价:“汉武帝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

吕思勉说汉武帝用兵不行,不用功臣宿将,而是专门用卫青、霍去病等裙带关系出来的将领,士兵苦不堪言。另有评说:“只因匈奴与中国实力对比悬殊,汉军方能取得胜利,这是国力获胜,而非战略获胜。”

吕思勉看来,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也不过如此,靠国力堆积出来的胜利,作战谋略上并没啥亮点。吕思勉治学严谨,论从史出,他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的评价不高,自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迁,史学名家,秉笔直书,其《史记》记载霍去病的远征匈奴:“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城蹋鞠,事多类此。”可知,霍去病确实不善待士兵。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果真不给力吗?答案是否定。吕思勉研究历史,受时代因素影响比较大,侧重从“生产力”角度去看待,以及民族关系的研究,治学之风别具一格。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能建功立业,与汉朝强大的国力不无关系。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名将也派不上用场,就算胸中有韬略,也改变不了什么。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单纯从用兵角度看,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明朝末年,名将如云,无奈国力衰落严重,财税问题搞不定,士兵粮饷不足,结果吃了大亏。如果财力足够,按照徐光启的设想,编练30万手持西洋火器的精兵悍将,八旗子弟就是靶子了。可以说,名将很重要,国力更加重要。

汉朝初年,奉行“无为而治”,汉高祖、吕雉、汉文帝、汉景帝,这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汉朝迎来“文景之治”的局面,国力强盛,府库充盈。如此,汉武帝继位后,具备了远征匈奴的条件。强大的国力支撑,汉军粮饷到位,士气如虹。

汉朝强盛,匈奴也处在强盛时期,可谓是强者对强者。高手之间过招,双方实力相当,谋略就显得很重要了。马邑之围,汉武帝出兵30万,设下埋伏,结果匈奴顺利逃脱,连一匹马都抓不到。如此看来,没有名将,汉朝也很难搞定匈奴。

前129年,汉武帝出兵北伐,分四路讨伐匈奴,主帅分别是: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阵容豪华。结果呢?公孙敖、公孙贺、李广,要么战败,要么无功而返。初出茅庐的卫青,采取奔袭战术,直捣龙城,取得胜利,伊稚斜单于记住了卫青这个名字。

龙城之战后,卫青又多次北伐,每一次都是横扫匈奴,连连获胜。前123年,卫青带着霍去病出征,刚出茅庐的霍去病率800精锐骑兵奔袭千余里,斩杀匈奴数千人,还俘虏了单于的叔祖父等家眷。

漠南之战、河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决战,卫青、霍去病等人无不是压着匈奴吊打,汉军扬威塞外。卫青、霍去病之前,中原王朝一般都是在边塞击败匈奴骑兵;卫青、霍去病则深入敌军后方,将战火引向敌军领地,这非常了不起。

汉朝强大,匈奴也不弱,将帅的谋略就是很关键了。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兄长,也是外戚,也多次率兵远征,麾下兵马最多时有10万。结果呢?李广利屡次战败,损失十几万大军,干脆投降匈奴。

卫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战,每人带兵5万,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卫青更是糟糕,汉武帝让他打左贤王,攻打匈奴薄弱部分。谁知,卫青与匈奴单于发生遭遇,汉军以“偏师”迎战匈奴主力。漠北之战打得很激烈,若不是大将卫青指挥有方,汉军很可能就遭殃了,岂能有匈奴覆没,单于远遁的战绩。

笔者认为,汉武帝、卫青、霍去病能横扫匈奴,还是深入漠北作战,自然离不开汉朝强大的国力。但是,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也很厉害;卫青、霍去病对骑兵的运用相当成功,否则岂能击败强盛的匈奴。

相对朱元璋而言,汉武帝的“谋略”就很一般,不知道保存实力的重要性,而是一味交战,让“文景之治”一去不复返。朱元璋就很理性,明军遇到挫折后,并未持续出兵,而是先积蓄实力,才有“捕鱼儿海之战”的胜利,北元名存实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