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雷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雷雨人物形象潜台词教案 2 雷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2 雷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04 0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共2课时

2 雷雨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

1.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和该剧的基本剧情,捋顺人物关系。(第一课时)

2.有表情地朗读剧本,通过揣摩戏剧语言,理解戏剧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2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戏剧冲突在情节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潜台词)。 

难点:

​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3学法引导

1、第一课时用讲读法,引导学生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第二课时用讨论和情景演绎:以周朴园的核心问话为抓手,叩问周朴园的心扉。

“问”体现了周朴园的内心疑惑和矛盾。抓住“问”就能走进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就能品味戏剧语言,从而理解戏剧冲突,就能把握人物性格。通过片段欣赏与自主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七十多年前,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活动2【活动】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 

2.信息收集处理 

(1)聚焦问题 

首先是将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集中。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2)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活动3【练习】课堂小结及补充

1.对本堂课作简要小结。

2.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

3.划出重点的七个片断,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说明本课的重点,即从人物语言入手,把握人物的复杂个性;整体感知是进一步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整体的意义是确定局部意义的前提。

4.2第二学时评论(0)     课程简述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

就第一课时划出的前四个片断作为研读训练对象。

(方法:播放话剧片断-->学生有感情朗读-->研读讨论)

评论(0)     方法阐述

    以周朴园的核心问话为抓手,叩问周朴园的心扉。

    “问”体现了周朴园的内心疑惑和矛盾。抓住“问”就能走进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就能品味戏剧语言,从而理解戏剧冲突,就能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什么是悲剧?(回顾)

    细数文中的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他们是什么关系?

    本该严父慈母,母慈子孝,和和美美的家庭,却变成了夫妻反目,兄弟成仇,父子怀恨,骨肉相遇却形同陌路,夫妻重逢却冷若冰霜的结局。

    这是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雷雨》,继续感受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探寻人物的性格特征。

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

    回顾课文内容,把握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

    【设计意图】说明本课的重点,即从人物语言入手,把握人物的复杂个性;整体感知是进一步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整体的意义是确定局部意义的前提。

活动3【活动】品读鉴赏

具体过程:

上半场:

1.“你,——你贵姓?”

问题:是什么原因触发了周朴园的这一疑问?这一问体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

教师问:(1)文中“很自然”“很奇怪”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一系列的动作有可能引发周朴园怎样的思虑?学生品味后明确:(略)

(2)两个“你”之间的破折号有何作用?

学生品味后明确:破折号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思虑。

2.“你姓什么?”

问题:和前一问相比这一问更加直接,为什么?这体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

教师问:(1)鲁侍萍面对抛弃自己的旧情人为何还称“我们”?    学生品味后明确:可能她沉浸对过去美好恋情的温馨回忆中。

(2)周朴园、鲁侍萍为何都念叨无锡是个“好地方”?

引导学生品味:“洋火”: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3)文中加点的几句话看起来都是贬低侍萍的,有何言外之意?

学生品味后明确:主要不是贬低侍萍,而是深刻刺激周朴园以发泄自己多年积压心中的愤懑。

本小节明确:周向眼前这个老妈子打听无锡旧事,结果眼前之人竟然如数家珍,和盘托出,周朴园感到疑窦顿生。

眼前之人点破周朴园要打听的旧事,触及周朴园心灵上隐秘的往事,触痛周朴园的心灵伤疤。周朴园感到如芒刺在背,非常紧张和惶惑,和前问对比失去了礼貌和斯文,直接发问。

3.“你是谁?”

问题:这一问比上一问语气上更加咄咄逼人,为什么?这体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

教师问:文中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连续念叨两遍“侍萍”表达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心理?

学生品味后明确:(略)

4.“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问题:是什么原因触发了周朴园的这一连续疑问?这连续问里包含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问候引发了怎样的冲突?

教师问:(1)文中加点的两句话表达了侍萍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2)一个富有的资本家——周朴园为什么非要“旧雨衣”“旧衬衣”?

(3)认出侍萍后,周朴园先是“低声”相问,继而“严厉地”质问。前后变化突然,为什么?

(4)文中加点的三句话,都做了重复表述,为什么?

(5)文中加点词“你们”换成“你”表意有何不同?

学生品读后明确: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

(6)听完周朴园包含感情的话,鲁侍萍有两个情态表现:“低头”和“叹一口气”,这些表现了侍萍怎样的情感和心理?

(7)文中周朴园两次谈到给侍萍钱,侍萍的回应都是简单的两个字“什么”。侍萍的话语为何如此简单?

学生品读讨论后明确:面对周朴园只会用钱来了却旧情的做法,侍萍内心非常复杂,她此时百感交集,无法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述。

活动4【讲授】教师总结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活动5【作业】课外研究拓展:

(一)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 

1.“你叫什么名字?”

2.“你有什么事吧?”

3.“哦,——那么,那三个代表呢?”

问题:这三问,都是明知故问,这代表了周朴园怎样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只有认真品读作品,仔细揣摩语言,才能领悟语言中的内涵,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语言是我们感受人物、领悟内涵必须凭借的媒介。

小作文(二选一)

1.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2.如何看待周朴园用金钱来解决和侍萍之间的恩怨?

【设计意图】挖掘有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雷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 雷雨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七十多年前,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活动2【活动】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 

2.信息收集处理 

(1)聚焦问题 

首先是将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集中。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2)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活动3【练习】课堂小结及补充

1.对本堂课作简要小结。

2.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

3.划出重点的七个片断,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说明本课的重点,即从人物语言入手,把握人物的复杂个性;整体感知是进一步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整体的意义是确定局部意义的前提。

Tags:雷雨,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