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硬件渗透率解析,智驾产业进程加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雷达距离公式计算 最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硬件渗透率解析,智驾产业进程加速

最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硬件渗透率解析,智驾产业进程加速

2023-03-19 1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聚焦智驾感知&智能座舱&新能源产业一站式汽车产业链大展,6月苏州见!

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马拉松已过半程,L2 级自动驾驶正处于商业化落地发展阶段。数据显示,智能驾驶传感器相关配置市场渗透率正快速增长,平均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7%,市场潜力巨大。本文从产业进程看激光雷达,下游需求刺激行业快速发展,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详细的分析了在智能驾驶相关的配置中,毫米波雷达与自动泊车入位技术正处于快速增长赛道,22 年渗透提速。超声波雷达渗透趋势仍然保持增速稳定。环视摄像头和360 全景技术在这两年渗透趋势则逐渐放缓。而车内摄像头由新势力引导渗透率稳步提升。

01激光雷达在 ADAS 应用:海内外持续发展,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 6.2 亿美元

受益于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需求,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根据沙利文的统计及预测,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激光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中渗透率增加、以及服务型机器人及智能交通建设等领域需求的推动,激光雷达整体市场预计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至 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 131.1 亿美元。

激光雷达在 ADAS 应用:海内外持续发展,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 6.2 亿美元。2020年10 月,百度在北京全面开放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在 13 个城市部署总数测试车辆,并且与一汽红旗合作实现了中国首条 L4 级自动驾驶乘用车生产线建设,具备批量生产能力。根据Forst & Sullivan 研究估计,2026 年 ADAS 领域使用激光雷达产业规模有望达 12.9 亿美元,其中中国、美国、其他地区分别为 6.7/3.5/2.7 亿美元。2030 年 ADAS 领域使用激光雷达产业规模有望达 64.9 亿美元,其中中国、美国、其他地区分别为 32.5/13.0/19.5 亿美元

1.1. 挖掘市场刚需,车规级对激光雷达有哪些要求? 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国际标准趋于完备,国内标准加速修订中。车载激光雷达是一种主动传感器,对于车规级自动驾驶产品,首先考虑就是所发射的激光是否安全,避免对周围的人员产生危害。目前国际标准包括 IEC 60825-1 国际激光产品安全标准,IATF 16949 质量管理体系,ANSI Z136.1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安全指南文件等。其中 IEC 60825-1 是全球接受度最高的文件。针对国内,激光雷达尚没有统一行业标准,厂商之间的所采用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例如速腾聚创的整机测试要满足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IEC60825 激光产品安全要求,能经受住-40℃至 105℃工作温度,并符合 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以及客户的 DV/PV 试验(电子电器试验)等要求。(引自汽车之家) 2021 年 10 月 12 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子与电磁兼容分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了《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准起草组成立会。其中 GB/T《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由禾赛和百度联合牵头负责,QC/T《机械旋转型车载激光雷达》由禾赛和万集联合牵头负责,QC/T《MEMS 型车载激光雷达》由速腾和万集联合牵头负责,QC/T《转镜型车载激光雷达》由华为和禾赛联合牵头负责。

在安全方面,目前,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基本全部符合I 类标准。即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人眼安全的,发射功率为 0.39 MW 或更低。目前使用的主流激光雷达波段为 905nm,下一代替换为 1550nm 后,将会进一步降低对人眼的潜在伤害性。

在探测距离方面,主流车企一般要求远距激光雷达至少达到 100m@10%(在目标物体反射率10%时最远探测距离 100m)。最远探测距离达到 200m 左右,在120-150m 达到最佳效果。未来激光雷达的发展方向是做到 200m 以上。绝对测距精度在±5cm 以内,水平和垂直角度分辨率最高达到 0.1°。

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总工作时长一般需要达到13000 小时及以上。目前,主流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均无法达到这一寿命要求。激光雷达要求至少在-10°C-60°C 之间具有可靠的工作性能,就高温而言,激光雷达一般要满足高温下正常运行至少 2100 小时。此外,车规级认证需要通过电气特性、机械特性、物理化学特性和电磁兼容性特性四大模块共计数十项检测,包括耐碎石性能试验、自由跌落试验、温度梯度试验、耐久性激活试验和高压冲洗试验等。

02原理:dTOF 是主流,发射、接收信息处理等四大单元相辅相成,固态化、集成化是未来趋势 激光雷达按测距原理分类可以分为飞行时间法(TOF)和连续调频波法(FMCW)。飞行时间法 TOF 中主流采用的是直接飞行时间法 dTOF,此外还有一种 iTOF 间接式测量法,使用发射正弦波/方波与接收正弦波/方波之间相位差来反推时间。

连续调频波法 FMCW 的测距原理为发射调频连续激光,通过回波信号的延时获得差拍信号频率对应出飞行时间,通过距离公式反推目标物距离并通过多普勒频率公式测算目标物速度。其不会受到太阳光等干扰,抗干扰能力更强、激光峰值发射功率能够稳定在较低水平(100mW),可以获得每个像素的径向速度。

通过FMCW技术,激光雷达的视距可以扩展至 1,000 米或者 2,000 米,大大提高激光雷达的测距范围。但 FMCW 的激光雷达对激光器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其的信号解算又相当复杂,在技术上目前仍具有挑战。另外其作为测距方式, 与成熟的机械式扫描方式并不完全匹配,整体难以通过车规级认证。无形之中增加了设计和制造的难度,造成成本较高。预计在 2024 年左右可以实现量产。

2.1. 基本模块:四大单元相辅相成,固态化、集成化是未来趋势 2.1.1. 发射单元:905nm 成熟工艺,1550nm未来可期 LiDAR 的激光器可以分为以光纤激光器为代表的 1550nm(远波红外,SWIR)激光器和以半导体激光器为代表的 905nm(近红外,NIR)激光器。其中,近红外激光器依据发光原理的不同,又可分为边发射激光器(E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和固体激光器。

905nm 器件较为成熟,1550nm 是未来发展方向。传统的 905nm 可以使用廉价的硅基 CMOS作为接收端,其光噪声和控制信号比较平稳,但是 905nm 测距受限在 150 米以内。由于出于安全角度要选用一级的能量(只能实现 150m),近红外波段仅适用于乘用车。商用车至少需要300 米探测距离,就需要用到 1550nm 的光源。远波红外激光在空气中的衰減性更弱,进入人的视网膜之后无法聚焦不会伤害眼睛晶体,可以在保证安全基础上人为增加能量,增大探测距离。但是,远波红外光源必须使用较为昂贵的铟镓砷(InGaAs)作为接收端,其具有生产工艺难,激光器价格高的缺陷。此外探测距离远意味着功率大,这也对芯片散热能力以及封装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 905nm 工艺而言,VCSEL 替代 EEL是方向,固体激光器尚不成熟。目前,成熟的近红外工艺(905nm 等)主要的激光发射器为边发射激光器(EEL)和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其中边发射激光器,最常用的是 InGaAs/GaAs 脉冲激光二极管。其芯片结构由单通道发展到4通道,甚至 6 通道或 8 通道。具有高的峰值功率和高光电转换效率,由单通道结构约 75 W 提高到多通道结构 400W 甚至近千瓦。但其缺点是由于其发射口长宽尺寸不同,发出的光斑为椭圆形,需要额外的光束整形光学元件。其光谱发散也更宽。 VCSEL 相对 EEL,其谐振腔相对较短以便于阵列化、集成化、芯片化,光斑更接近圆形,免去EEL 的椭圆光斑整形温度敏感性低,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在未来定制化后可以进一步压缩量产成本。但是其峰值功率低于 EEL,需要配合更加灵敏的接收器件。 固体激光器是闪光式车载激光雷达(Flash)技术路线的激光光源方案。用于 Flash LiDAR 的固体激光光源固体激光器需要很昂贵的激活介质(各种复杂的晶体),在设计和工艺上具有很大的挑战,首先需要形成大角度视场(如 125°x 25°)均匀照射视场,这需要将固体激光 MW级点光源通过特殊的光场匀化技术进行匀化,在三维空间形成均匀照射大视场。其次,需要让固体激光器满足车规级高低温、震动、寿命等可靠性要求。目前市场公开报道能够提供车规级固体激光光源的是炬光科技的 AL01 和 AX02 Pro 系列光源。

光纤激光器与半导体激光器不同的地方主要在谐振腔。半导体激光器使用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作为反射面,从而形成谐振腔。而光纤激光器直接使用光纤作为谐振腔。大气穿透能力强,人眼安全性高,峰值功率可达上百甚至上千瓦,单色性好是激光光源的显著特点,但是激光雷达在光源及探测器成本、体积、温度稳定性以及供应链成熟度上还有明显的不足。其更新频率约在 10 赫兹,但是汽车高速行驶状态至少要达到 25 赫兹,影响成像的实时性。

2.1.2. 接收单元:EEL 配合 APD,VCSEL 配合SPAD/SiPM使用 激光雷达按照接收端可以分为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SPAD)和光电倍增管。其中,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SPAD 和雪崩光电二极管 APD 属于同族的光电探测器,主要是利用光生载流子在高电场区内的雪崩效应而获得光电增益,从而产生较大(大约 100 倍)的输出电流。一般来说,在不超过反向击穿电压时,反向电压越高,增益就越大。光电倍增管 SiPM 是多个 SPAD 的集成器件。 SPAD 相对雪崩二极管(PAD),灵敏度和工作效率更高。APD 和SPAD 工作机制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同电场下的载流子行为不同。APD 工作在击穿电压附近(

APD 相较SPAD 受噪声影响较小,性能更加稳定。1)如果背景光噪声较强,SPAD 会由于频繁的误触发而处于一种“疲劳”的状态,点云噪点会明显增多;2)高温会进一步影响 SPAD的噪声水平,在原有的暗计数、后脉冲效应、串扰等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加剧性能的恶化。因此,在夜晚等没有太强背景光的场景下,高性能 SPAD 的表现优于 APD,但在太阳光强烈、极端温度的环境下,现有 SPAD 的综合表现却是显著低于 APD 的。 集成后的 SiPM 可以有效应对强光,但工艺尚不成熟。光电倍增管 SiPM 是多个 SPAD 的集成为一个像素,能够产生强度效果,可以获得更高的动态范围以应对强光场景。但像素单元较大,较难做集成化,会导致芯片面积增大、工艺难度增加等问题。

2.1.3. 信息处理单元:集成化方向发展,SoC 替代FPGA 是行业趋势 激光雷达接收的信号需要在处理系统经过放大处理和数模转换,经由信息处理模块计算,获取目标表面形态、物理属性等特性,最终建立物体模型。现阶段主控芯片 FPGA 为行业主流,远期企业自研 SoC 有望逐步替代。目前 FPGA 主控芯片市占率较高,但随着主流厂商对于性能及整体系统需求的提升,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逐步向片上集成芯片(SoC)迁移。将探测器、前端电路、算法处理电路、激光脉冲控制等几个不同模块集成在一块芯片内,能够同时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甚至直接输出点云图像。国内外的SoC玩家主要包括禾赛科技、Mobileye、英特尔等。伴随计算规模与存储容量的增长,未来 SoC 将具备更高的集成度和更清晰的点云质量,或将逐步代替主控芯片 FPGA。

03激光雷达产业链产业链梳理 激光雷达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光学和电子元器件)、中游(集成激光雷达)、下游(不同应用场景)。其中上游为激光发射、激光接收、扫描系统和信息处理四大部分,包含大量的光学和电子元器件。中游为集成的激光雷达产品,下游包括军事、测绘、无人驾驶汽车、高精度地图、服务机器人、无人机等众多应用领域。

纯视觉路线关山难越,多传感器融合是大势所趋 量产车自动驾驶领域,纯视觉路线龙头特斯拉构建行业壁垒。特斯拉基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纯视觉路线”,具有全球领先的研发能力和最丰富的用户数据积累。自动驾驶的算法核心是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需要通过海量的数据训练,尤其是对于摄像头获取图像的识别和处理,因此测试里程收集的数据量成为决定公司实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特斯拉2022 年各季度生产和交付报告显示, 2022 年累计交付车辆高达 131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超级工厂交付 71 万辆,占全球交付量一半以上,积累了远超竞争对手的数据量。依靠纯视觉路线,竞争者难以挑战其地位。 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弯道超车,是自动驾驶发展的创新之路。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各有优劣,因而单一的传感器难以满足复杂的自动驾驶各类应用场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MSF)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多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多层次、多空间的组合处理不同传感器优势互补,在不同使用场景中发挥各自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冗余度和容错性,最终帮助做出有效判断和决策。

04毫米波雷达:结束萌芽,中高端新能源车型正加速渗透 毫米波雷达作为汽车 ADAS 的核心传感器之一,因其探测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自适应巡航控制、前向防撞报警、盲点检测等高阶自动驾驶功能中。过去三年的数据显示,此项配件正脱离萌芽期,初步踏入快速增长赛道,已经开始展露出一定成本下探与加速渗透的趋势。 2022 年毫米波雷达市场渗透率达到6.4%,同比上升4.3pct,出货量436 万个,同比增长 216%。出货量涨幅主要来自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的加速渗透。

分动力类型看,毫米波雷达在新能源车型中的渗透率显著高于燃油车,增速也领先于燃油车。2022 年新能源车中的市场渗透率为 16.6%,涨幅 3.4pct。同年燃油车渗透率仅为 2.7%,涨幅 1.8pct。 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毫米波雷达装车总量达1648.2万颗,同比增长34.5%。2022年毫米波雷达装配车型达到867.0万辆,同比增长21.9%。

价格方面,图表 10 深色区域表示配件的市场渗透率,浅色区域表示当年不同价格段的乘用车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即此价位段市场渗透率的上限,二者比重可以反应配置在此价位段的普及情况。分析此图表,10-30 万价位段车型呈现出高价位、高渗透率、高出货量的量随价涨趋势。市场渗透率主要集中在 20-30 万车型,其中 2022 年市场渗透率为 3.1%,同比上升 2.3pct,占比近 5 成,且增速最快,高于其他价格段表现。 佐思汽研数据库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不含进口车型)包括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所售车型中,共有867.0万辆车配备有毫米波雷达。这867万辆毫米波雷达车型,根据单车配置毫米波雷达数量不同,可分为1颗、2颗、3颗、4颗、5颗、6颗共6种配置策略。从不同品牌的车型渗透率来看,目前毫米波雷达车型渗透率较高的品牌为国内新势力和国际新势力(特斯拉)。国内传统自主品牌和自主品牌新势力的渗透率总量较落后但也呈现加速渗透趋势,唯有国际传统品牌对此设备的尝试较少。30 万以上车型的渗透率目前不及 20-30 万车型,也是由于该价位段中占比较大的国际传统品牌在此项设备上的装载节奏较缓慢。

总体上,毫米波雷达目前正走出萌芽期,踏入快速增长赛道,其 2022 年市场渗透率相较 2021 年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提升。加之许多车厂在 ADAS 系统中选择了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的传感器组合方案,我们认为毫米波雷达的高增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目前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主要以博世、大陆、海拉等国际 Tier1 为主,部分国内头部厂商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在测距和精度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链企业包括:德赛西威、华域汽车、威孚高科、经纬恒润、保隆科技、亚太股份、华设集团、联合光电、雷科防务、海康威视等。 4D毫米波雷达有望成为激光雷达的有效补充4D毫米波雷达有望凭借成本、不受限于天气和夜晚、可测量速度等优势,有望成为多传感器融合路线中的主流传感器之一。• 4D成像雷达性能:不仅能够计算出被测目标的距离、速度、水平角、俯仰角等信息,还可以捕捉目标的空间坐标和速度等信息。多传感器融合需要匹配足够优化的融合算法。在这其中,4D成像雷达可以实现多传感器的前融合和点云融合,从而降低漏检率、误报率等。• 4D成像雷达将成为纯视觉与激光雷达中间的高性价比方案之一:根据高工智能汽车,4D成像雷达的应用分两个方向,一是替代传统低分辨率前向雷达,满足高阶智能驾驶多感知融合性能的提升,这意味着,激光雷达可以作为高配或选装,而4D可以作为标配。第二个主力应用场景,就是行泊一体4D环绕高分辨率(分为点云增强和成像)雷达,性能会略低于前向雷达,补缺超声波雷达性能,提升在低速场景下(尤其是地下停车场)的行人预警和AEB性能。• 2022年4D毫米波雷达上车元年:搭载2个采埃孚的Premium 4D成像雷达、4个来自海拉的增强版远距离点云角雷达的飞凡R7,率先在中国落地。• 多主机厂定点4D毫米波雷达:根据高工智能汽车,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包括上汽、比亚迪、理想、吉利、红旗、长安等多个品牌已经定点或上车4D成像毫米波雷达。

05 超声波雷达:车均数量稳定增加,拉动市场高位上升 超声波雷达很早便作为倒车雷达应用于汽车倒车辅助中,因此产业成熟,价格低廉。近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超声波雷达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泊车入位和车侧行驶辅助中。目前超声波雷达的渗透率为 84.1%,已经达到渗透高位,但得益于智能化,以车均数量提升为依托其市场规模仍在稳定扩大。 由于早期在倒车辅助中的应用,超声波雷达整体渗透率水平较高。2022 年,乘用车整体渗透率已经达到 84.1%。在如此高位下,渗透率仍每年保持小幅增长,2021 年涨幅 2.8pct,2022 年涨幅 4.9pct。如果以 L2 级自动驾驶建议的 8 个超声波雷达为标准,则目前8 个以上超声波雷达的渗透率在14.9%,正处于快速增长赛道的中段,且过去三年呈加速增长,21 年涨幅 2.9pct,22 年涨幅 4pct。出货量方面,由于超声波雷达的车均数量较多,22 年的出货量达到 9740 万个,较 21 年同比增长 8.4%。

超声波雷达在车均数量方面的表现值得额外关注。20 年,超声波雷达的车均数量为 5.1 个,22 年车均数量已增加到 7 个,涨幅 1.9 个,车均数量几乎每年增长 1 个。分价位看,20 万以上车型的车均数量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22 年30 万以上车型的车均超声波雷达数量已经达到 10.4 个。

以8个以上为标准进行分析,分动力类型来看,新能源车渗透率略高于燃油车,22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19.4%,较上年涨幅0.3pct。燃油车市场渗透率13.3%,较上年涨幅 3.3pct。 价格方面,超声波雷达(8 个以上)市场渗透率呈阶梯型,是市场持续增长的表现。市场渗透率主要集中在 20 万以上价格车型,占比超过 7 成。其中,2022 年 20-30 万价格区间车型市场渗透率达到 5.6%,同比上升 2pct,涨幅明显。30 万以上价位 22 年市场渗透率 5.7%,已经接近此价位段的销量占比 8.5%。高数量超声波雷达在高端车型中的渗透相对充分。

总体看,超声波雷达由于发展时间较早,产业成熟价格低廉,目前在乘用车中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 80%以上。得益于汽车智能化对传感器的需求,以车均数量提升为依托超声波雷达近年的市场规模仍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目前超声波雷达的主要国际供应商为法雷奥、TTE、博世;国内供应商主要为豪恩汽电、珠海上富;上市公司中建议关注,奥迪威、德赛西威、保隆科技。 06环视摄像头与360 全景影像:增速放缓 环视摄像头,也被称为全景式影像监控系统(AMV),通常会在车身的前后左右 4个方向安装 4 个超广角的摄像头,用于采集车辆四周环境的信息采集,并通过图像畸变校正与全景拼接的方式,实现车身 360°的真实场景还原,起到消除视觉盲区的作用,应用优势主要在自动辅助驾驶、泊车、会车等使用场景中体现,可以减少碰撞、剐蹭等事故。

2022 年乘用车市场环视摄像头整体渗透率32.9%,涨幅1.5pct,增速相较2021 年明显下降。22 年环视摄像头出货量 686.2 万个,同比 21 年增长 3.7%。

环视摄像头在不同动力类型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水平接近,2022 年渗透率均在 33%左右,增速放缓。由于低端新能源车型得到扩充并涌入市场,20 年到 21 年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表现出波动。 价格方面,环视摄像头的市场渗透率已经接近平台期,市场渗透率增速放缓。10万元以上车型中市场渗透率均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占比。

从不同品牌的车型渗透率来看,国内新势力、自主品牌新势力、国内传统自主品牌和国际传统品牌的车型渗透率呈阶梯性层级且近三年均稳步增长。国际传统品牌的迭代更新有望提升 30 万以上车型渗透率。2022 年国内新势力、自主品牌新势力、国内传统自主品牌和国际传统品牌车型渗透率分别为 50.9%、50.5%、40%和 37.1%。 2022 年环视摄像头市场渗透率为 32.9%,增速放缓。环视摄像头关键部件包括车载摄像头和图像传感器。目前 AVM 一级方案供应商主要有:TTE、德赛西威、歌乐(佛吉亚)、法雷奥、欧菲光(欧菲智联)。其中,德赛西威则领跑中国大陆(国产)供应商阵营。图像传感器作为环视摄像头的发展基石,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摄像头拍摄出来的图像质量,车规级应用的 360°环视图像传感器主要提供商包括安森美、豪威、斯特威等图像传感器头部企业。 07车内摄像头:新势力引领整体渗透率快速上升 车内摄像头是安装在车内的摄像头。主要功能是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以及验证驾驶员的身份,以更好的保障行车安全。其目前主要支持两类功能,其一是疲劳提醒,摄像头作为辅助驾驶的一部分,当监控到车主有疲劳驾驶行为时发出警报提醒车主。第二是作为人脸识别验证驾驶员的身份,更高级的还会有对应不同驾驶员匹配相关的喜好设置和娱乐功能,类似手机的 Face ID。 2022 年车内摄像头市场渗透率达到 7.7%,同比上升 1.2pct,出货量 160.6 万,同比增长 17.1%。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有望带动车内摄像头快速增长。

从不同品牌的车型渗透率来看,此项配件的品牌差异较明显,国际新势力(特斯拉)、国内新势力和自主品牌新势力的渗透水平较高,国内、国际传统品牌渗透相对落后。国际传统品牌的迭代更新有望提升 30 万以上车型渗透率。以国际新势力(特斯拉)、国内新势力和自主品牌新势力为主的车企带动车内摄像头渗透率稳步增长,国内、国际传统品牌也在逐步跟进。2022 年国际新势力(特斯拉)、国内新势力自主品牌新势力车内摄像头渗透率分别为 100%、44.1%和 26.2%。国内传统品牌和国际传统品牌渗透率分别为 7.6%和 3.6%。

目前已陆续有本土品牌开始配置车内摄像头,具备驾驶员面部识别并登录、车辆个性化配置、车内拍照、视频等娱乐、驾驶员疲劳监测等功能。我们认为车内摄像头进入快速增长赛道,未来配置车内摄像头的比例将不断快速增长。2022 年车内摄像头市场渗透率达到 7.7%,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有望带动车内摄像头快速增长。舜宇光学科技和联创电子等国内摄像头厂商为代表。

面部识别功能:随车内摄像头进入快速增长赛道 面部识别功能是通过车内摄像头,录入人脸数据后与登录账号进行关联,实现上车识别驾驶者身份,进行账号登录与登出保护。支持多账号登录并录入人脸,实现车载功能快速切换和账号登录车内摄像头渗透率提升有望带动面部识别功能快速增长。2022 年面部识别功能市场渗透率达到 5%,同比上升 1.4pct。搭载量 103.9 万个,同比增长 37.8%。 分动力类型来看,2022 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为8.2%,燃油车为4.4%。20 到21年由于低端新能源车型的涌入渗透率呈现一定波动。2022 年新能源车销量和装配率提升带动面部识别功能市场渗透率和出货量同时提升。 价格方面,面部识别功能在 30 万以下车型市场渗透率量随价涨,面部识别功能成本下降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渗透率。目前市场渗透率主要集中在 15-30 万,占比近 6 成且逐年上升;在高端车型(30 万以上)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国际传统品牌迭代更新较慢导致 30 万以上车型面部识别市场渗透率下降。疲劳驾驶提醒(DMS):市场渗透率稳步增长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Driver Fatigue Monitor System),是一种基于驾驶员生理反应特征的驾驶人疲劳监测预警产品,由 ECU 和摄像头两大模块组成,利用驾驶员的面部特征、眼部信号、头部运动性等推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进行报警提示并采取相应措施的装置,给予驾乘者主动智能的安全保障。

2022 年疲劳驾驶提醒功能市场渗透率 23.4%,同比上升 1.1pct;疲劳提示功能搭载量为 488 万,同比增长 3.8%。

分动力类型来看,近三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增长高于车型装配率上升导致市场渗透率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传统燃油市场渗透率缓慢上升。2022 年新能源车型疲劳提示功能市场渗透率 23.3%,同比上升2.4pct;燃油车市场渗透率23.8%,同比上升0.7pct。 价格方面,疲劳提示功能在 30 万以下车型市场渗透率量随价涨,呈现出一定阶梯型趋势。目前该功能在10 万元以上车型中均得到一定渗透。其中,2022 年20-30 万价格区间车型市场渗透率达到 7.7%,同比上升 1pct,远高于其他价格段表现。 HUD 抬头显示:提高驾驶员安全,渗透率快速增长 HUD(Head Up Display),即汽车抬头显示系统,可以把时速、导航等行车信息投影驾驶员的前挡风玻璃上,使驾驶员不必低头、转头就能看清重要的驾驶信息。HUD 整体结构主要包括 PCB 板(主控 PCB、光源 PCB 和显示转接板等)、LED 光源单元、显示部分(投影显示等)和镜面部分(反射镜等)。目前 HUD 主要包括 C-HUD、 W-HUD 和 AR-HUD,由于 W-HUD 成本相对低为目前主流配置,但 AR-HUD 视觉效果更好,同时可以与 ADAS 融合,AR-HUD 将成为未来 HUD 主流发展趋势。抬头显示器2022 年市场渗透率达到6.6%,出货量138.5 万,分别同比下降0.7pct和10%。前装(含选配)市场渗透率达到11.7%,出货量242.8万,同比增长1.3pct 和11%。HUD 抬头显示 2022 年市场渗透率表现出标配市场渗透率下降而前装选配市场渗透率上升的趋势,整车厂对 HUD 抬头市场前景看好,成本下降和技术创新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HUD 抬头显示的市场渗透率。 (来源:网上公开资料整理)

篇幅有限,未完待续。。。

如需获取完整版本PDF文档

关注公众号“智车行家”后回复“感知5“领取

6月5-7日苏州易贸汽车产业大会活动预告:

:EAC2023易贸汽车产业大会暨易贸汽车产业展报名通道现已开启!

展会新信息

作为聚焦国内外新能源&智能化产业变量的年度盛会,EAC2023易贸产业大会暨同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展将于6月5-7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办。本届EAC易贸汽车产业展展区规模达1万平米,A+B馆双馆同开,吸引国内外参展企业超过300家企业入驻,10000+专业观众莅临现场参观洽谈采购,参展企业踊跃报名,展览面积持续升级。

展品范围涵盖:原辅料、零部件、系统集成商、仿真测试仪器、设备、方案工程等汽车产业供应链各环节。届时采购对接、采购发布、带货直播、VIP买家团巡展等活动精彩不间断。通过展示交流会、参观考察和线上线下专业沙龙等多种形式,为国内外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及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前瞻技术的交流展示、推动技术产业应用与落地,并助力全球汽车供应链优化。通过分享全球范围内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趋势及成功的商业案例、将行业内的创新与成果更多以展览展示的形式呈现在您的面前!加入我们吧! EAC2023让我们聚一群实干的技术人,探讨一些前瞻的汽车事!

本届展会将汇聚包含A区-热管理&动力电池专区、B区-光电及传感专区、C区-内饰座舱&乘客体验提升专区、R区-毫米波雷达专区、S区-特装专区等5大专题专区进行集中精彩展示。同时展品范围聚焦当下最热门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动力电池、内饰座舱、毫米波雷达、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座舱监控、NVH声学、抬头显示、汽车安全、智能网联等多个智能座舱&智驾感知&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领域,同期举办20+相关主题论坛,50+专场报告,2000+与会代表,500+行业权威演讲专家聚焦行业热点话题进行探讨。联动参展企业的核心价值,串联有效应用场景,从产业到终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不断融合升级,积极推动整个行业创新技术高质量供给。

展馆展区布局图

扫码注册

新春限时送:凡是报名参加2023EAC易贸汽车大会的主机厂/电池厂参会代表,即可免费获得赠送AB馆通票(价值4000元)!可同时报名参加2023EAC易贸汽车产业大会同期举办的任意一场主题活动(包括第五届激光雷达大会、第五届毫米波雷达大会、第四届视觉摄像头大会、第三届座舱监控DMS大会、第四届抬头显示HUD、第九届NVH声学大会、第八届汽车安全大会、第十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大会、第四届动力电池、智能大灯、内饰座舱大会)限时免费报名开放中名额有限,欢迎关注智车行家赶紧跟小编一起注册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