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随州地名的由来及其变迁 怀旧

怀旧

2024-06-26 23: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名,是城市发展的脉络,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也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

  在没有影像甚至没有地理坐标记录的年代,地名成了历史的见证者,简单而又浓缩地记录着这座城的过往。

  魅力台州微信号《怀旧》专栏第四期,跟着老照片一起来聊聊那些有故事的老地名。

  老城关有个尚书坊

  温岭老城关的人都知道有个尚书坊。但尚书坊之称又因何而来呢?这就关系到温岭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赵大佑。

  赵大佑他十八岁中解元,主考官评他的文章"贵如麟角"。明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官终南京兵部尚书。

  赵大佑一生清正廉明,“勋业著于官,行谊闻于乡”。有明一代,盛行建立坊表,旌表人物,尚书坊就是为兵部尚书赵大佑而建。

  卖鱼桥曾经有座桥

  温岭很多的地名,都以桥来命名的,比如卖鱼桥、打铁桥、青石桥、花桥等等。其中这“卖鱼桥”,在温岭市区。

  如今,你去卖鱼桥看上两眼,心里不免纳闷,这个地名也太名不副实了:一眼望去,平坦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此地根本无桥呀。

  不知多少年前的卖鱼桥,真的有座桥。据老人讲,原先这儿有座十字桥,桥下溪水叮咚,水清见底,溪水里还有鱼虾,桥的两边有很多卖鱼的小贩,故得此名。卖鱼桥的繁荣,老人家们记忆犹新。一到初三初六初九集市日,方圆十几里的人都会来赶市,把狭小的街路挤得水泄不通,行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一派繁华景象。

  神童门真出过个神童

  神童门的来历,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

  相传宋建炎年间,现在温岭市城西街道范岙村出了个神童,叫詹会龙。他从小聪颖过人,三岁会骑马,四岁会射箭,五岁时就写了一首咏石夫人的诗:“巍巍独立向江滨,四畔无人水作邻。绿鬓懒梳千载髻,朱颜不改万年春。雪为腻粉凭风敷,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

  佳作一时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当时的高宗皇帝赵构都有所耳闻。一日,宋高宗下旨召见,由其父带领去见皇帝。高宗见其聪明可爱,就命太监端来一盆外省进献来的水果给他们吃。高宗趁机出了上联,“一盂果子赐五岁神童。”詹会龙不假思索地对出下联,“三尺草茅对万年天子。”高宗听后大吃一惊,恰在这时,远处传来几声龙凤鼓声。高宗大喜,要封他个官当当,只因为他年纪太小暂挂虚衔。等几年后,皇上再次召见神童,神童已离世。皇上叹息,下旨命神童故里为“神童门”。从此,詹会龙家的一条街便叫做神童门街。

  此潘郎非彼潘郎

  潘郎的地名由来,如今已被演绎成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温岭大溪当地有民间传说,大意是说:当地古时有潘姓小伙和陈姓姑娘相恋,却婚姻不成,双双殉情,后人追思,遂以潘郎名其地。

  不过,《太平县志》记载却是说,元元贞初,大溪沈岙村的潘道之建了潘郎桥,潘郎因桥而得名。

  《嘉庆太平县志·选举志》载:“潘德老,字道之,号恕斋,陈山人。元贞间,台省荐为宗晦山长,转宁德学谕。”他曾任福建宁德学谕(教谕)。因为这条河上,“一水三桥”(潘郎桥、元家桥、陈大娘桥),人们就将三座桥的名字凑起来,编造了“陈大娘愿嫁潘郎”的故事。

  其实,在潘郎街,现在最大的姓是邬姓,那为何不叫邬郎桥而叫潘郎桥呢?当地也有一个民间故事作了解释,说是潘郎立街后,县官前来祝贺开街,潘姓人在各路口向人发麻糍,叫大家说是到潘郎街上去赶市,这样,潘姓人就将此街命名为潘郎街了。

  摆酒营里有酒库

  摆酒营南起临海东门后街,北至米筛巷。全长182米,宽3米。是居民住宅区。清地图及《临海县志稿》上均称白酒营。“白”与“摆”谐音,后演化为摆酒营。据说此地宋代时可能设立过管理酒业的机关——都酒务和存放酒的酒库。

  三大夫巷里有三大夫坊

  临海三大夫东起紫阳街,西至璎珞街。全长191米,宽3米。明代进士陈员韬、陈选和举人陈英居此,建有“三大夫坊”,故此巷称三大夫。

  雨伞村得名于一颗大树

  温岭滨海的雨伞村并不经常下雨,也不盛产雨伞,而是跟一棵树有关。在清朝的时候当地有一所庙,庙后有大树一棵,形状和雨伞相似,所以此庙又名雨伞庙,而当地也因此得名。

  潮未至曾在海潮中幸免

  潮未至位于温岭新河,从字面上理解,“潮未至”也就是潮没有到来的意思,该地名也正是因此而来。相传古时此地所在区域遭遇大海潮,邻近地域全被大海潮冲击,惟独此地幸免,所以就起了这个名。

  落魂桥上迷了魂

  落魂桥位于椒江葭沚老街,顾名思义与失魂落魄有关,这里还有关于古代书生与小姐的有趣传说。

  相传当地有一大户姓“翁”,翁家大院门前有一河,称五支河,南向转折处有一石桥,初无名。翁家西厢房南间二楼时常临窗坐着翁家小姐,有时读书,有时写字,有时绣花,来附近赶集的人,走到小桥桥南,就能瞧见窗内的小姐。

  某日,一位书生闻名而至,想一饱眼福。快到小桥之时,被窗内美景迷了魂,竟一个跨步跌入河中。书生狼狈不堪,含羞归去。此后好事之人就将小石桥取名为“落魂桥”,一直沿用至今。

  而如今的落魂桥早已没了踪影,只有平整的水泥地和旧式的老房子。

  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

  有无数的老地方变了模样,

  有一些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还有一些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

  却让人久久难忘。

  在黄岩青年路与劳动路交汇处,曾经有一座钟楼和老的新华书店。

  钟楼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是70年代前黄岩城的地标性的建筑。

  钟楼还是黄岩城当时的消防队所在,如发现火灾,即敲钟报警,立即发出救火车。60年代后期,改为报警器。

  二十世纪80年代因青年西路拓宽需要,钟楼及新华书店均被拆毁,基址成了大街。

  “天一亭,二里殿,三井殿,四方塘,五关里,陆道地,七支塔,八支桅杆,九弯弄头,十字巷头。”这首有关地名的数字童谣,在天台口耳相传。如今,当天台人再次想起这首童谣时,心中还在惦念的地名,却多了几分陌生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古城墙的拆除,天台天一亭也从古城中消失,乌石溪已断流,溪面被水泥板所覆盖,乌石溪与天一亭最终成为了小城的记忆。

  还有童谣中的二里殿,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同时拆除的还有二里殿戏台,现已改建为商品房。在当年二里殿旧址上,人们已难寻殿宇的踪迹,只有桥上街的老人还记得当年二里殿繁华的背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一些老地名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个地方集体记忆的载体——地名,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标志,更是历史人文的记忆,熔铸进每一个当地人的生命里。

  关于地名,你还知道哪些好玩的故事?

  在你身边,又有哪些不复存在的老地方?

  欢迎留言,讲述你知道的故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