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过年:除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除夕吃饭叫什么名字 唐朝过年:除夕

唐朝过年:除夕

2024-07-11 0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是“贴春书”。

“春书”,又叫“春帖”,用纸制成,上面有五言或七言绝句,内容一般与过年、春节、春季有关,然后粘贴于门、窗、帐、屏风等处。

当然,当时的皇帝宫廷、高官府第,也有用金银、罗帛作材料,通过剪裁刻镂制作“春书”的。那是土豪,咱老百姓不学他们那坏毛病。

“春书”在诗中也有反映,盛唐诗人张子容在他的《除日》诗作里面就有一句:“帖牖作春书”。

这个“春书”,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春联的先声。时间上也很接近,目前公认的第一对春联,就是形成于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

据《蜀梼杌》的记录,说第一对春联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所作:“蜀未亡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时间正是除夕,而且,他是嫌弃学士辛寅逊的“春书”词句不好,才提笔自己写的。

可见,辛寅逊刚开始时,是按照惯例在写“春书”,但他只是考虑了内容的吉祥,没有考虑形式的对仗。结果,人家孟昶文学水平高,大笔一挥,内容又吉祥,形式也对仗。Okay,春联就此诞生。

三是“悬春幡”。

“春幡”,就是青色小旗。唐人认为,服用器物应顺时而变,春天的色彩应为青色,所以青幡是春的象征。

这种“春幡”做得大一点,可以在门口或窗户悬挂起来,以示迎春过节之意。晚唐诗人薛能在《除夜作》中写道:“幡悬井邑新”,前蜀诗人牛峤则亲眼看到了“玉钗风动春幡急”,都是说悬挂的春幡;

这种“春幡”做到小一点,可以戴在美女们的头上。温庭筠《咏春幡》就写的是美女们戴在头上的“春幡”:“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直到宋朝,辛弃疾还能看到:“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四是“画虎头、书聻字”。

《酉阳杂俎》记载:“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疫病疠也。”

为什么画虎头?因为虎吃恶鬼。这种说法源自《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因此,在黄帝他老人家的亲自提倡之下,人们开始在门上画虎头。这样,鬼若入门,就是自投虎口,可以避邪。

那为什么要书“聻”字?正式解释是,“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

书“聻”字,鬼都会害怕,所以也可避邪。

这就算当时的门神了。

虎头、“聻”字,当时都得用手写和画。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还要等到中唐以后。而印刷术的大规模应用,还要更晚。所以唐朝普通老百姓家里的门神,基本靠手。

下午“驱傩”

上午在家里忙活,下午则主要是“驱傩”这种户外活动了。

“驱傩”,是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人人健康平安。这是一种产生于上古时期的宗教仪式,神秘而又古老,一直传承到唐朝。

在唐朝,“驱傩”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

官方的,叫“国傩”。综合《新唐书·礼乐志》等史料的记载,“国傩”仪式是这么办的:

国傩由太常寺主持,“太常卿及少卿押乐正道西阁门,丞并太乐署令、鼓吹署令、协律郎并押乐在殿前。”

事前要彩排,“事前十日,太常卿并诸官于本寺先阅傩,并遍阅诸乐。”

时间是除夕那天的下午,地点是紫宸殿前,“以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张官悬乐”。具体时间点应该是在宫廷晚宴活动之前进行,以烘托节日气氛。

紫宸殿,是唐朝长安城大明宫建筑群中的第三大殿,地位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和常朝宣政殿。

仪式的规模比较大,仅配合仪式的“跑龙套”人员,当时叫“侲子”,就有500人。他们要“衣朱褶素襦,戴面具”,六人一列,列阵于紫宸殿前。“侲子”,就是指参与驱傩仪式的12-16岁的童男童女。

具体仪式怎么弄的,我也不懂,大家自己看:“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右十二人皆朱发衣白口画衣,各执麻鞭(辫麻为之,长数尺,振之,声甚厉)”。总之,是装神弄鬼真忙就是了。

上文中的那四个“方相”,要说明一下,是指我国古代神话中的“逐疫驱鬼之神”。

仪式的观众很多。虽然是在皇帝宫殿之中举行,但仍然允许百官家属、普通百姓入宫观看,“其日大宴,三五署官,其朝寮家皆上棚观之,百姓亦入看,颇壮观也。”

民间的驱傩,主要的过程和上面差不多,只是和“国傩”相比,手笔没有那么大、人员没有那么多,场面没有那么闹而已。

晚上“守岁”

守岁,就是除夕这天晚上不睡觉,以通宵守夜的方式迎接新年到来的一种习俗。

要知道,唐朝可没有央视春晚和赵本山,长夜漫漫,天气又冷,这个夜可怎么个守法?

人家就是有办法。

首先是吃饭,吃一家人在这一年中最团聚、最豪华的饭。

当然,这一天,皇帝有时也会请官员们吃年夜饭。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就这样干过。他不仅请人吃饭,还留下一首《守岁》的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最后四句,就是主要在写除夕之夜的宫廷,梅花开放,张灯结彩,君臣欢庆,共度良宵的热闹景观。

稍晚一点唐高宗、唐中宗时期的诗人杜审言,很荣幸地参与过这种除夕之夜的宫廷年夜饭。他的《守岁侍宴应制》描述了当时宫廷年夜饭时谈笑风生、灯红酒绿的奢华场面:“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

毕竟唐朝是盛世,官员家的年夜饭,也不错。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说正在岳州(湖南岳阳)刺史任上,他家的年夜饭既有酒菜,还有歌舞:“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歌舞留今夕”。

而且,张说府上还插了桃枝,大放爆竹庆祝新年:“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唐朝人把“爆竹”又叫“爆仗”、“爆竿”。诗人薛逢《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一句,说明到了早春时节,爆竹的灰都还有遗存,可见过年时燃放爆竹的数量之多。

下一个活动,要在庭院中点起篝火,在唐朝那时叫作“燃庭燎”。

《太平广记》记述了一次让唐太宗李世纪颇感丢脸的宫廷“燃庭燎”,他是咋丢的这个脸呢?

有一年除夕,李世民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决定在宫廷隆重举行“燃庭燎”仪式。当时,“盛饰宫掖,明设灯烛,殿内诸房莫不绮丽,后妃嫔御皆盛衣服,金翠焕烂。设庭燎于阶下,其明如昼,盛奏歌乐。”

李世民见此情景,不禁有些得意地问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这个场面跟隋炀帝时比,哪个更气派?

是的,各位没看错。李世民问的就是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那么,萧皇后是怎么出现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宫廷里,和他一块儿过年的呢?

原来,江都之变中隋炀帝杨广死了,但萧皇后并没有死。得以幸免的萧皇后,带着幼孙和皇室诸女,先后流落于叛军宇文化及、窦建德等处。后来她被远嫁东突厥和亲的隋朝义成公主,迎居到东突厥的定襄。贞观四年大唐名将李靖攻灭东突厥,于是萧皇后等人又回到了长安,在长安城兴道里居住。此时,萧皇后是受到李世民的邀请,来到宫中过年的。

萧皇后受到李世民的询问,只好回答说:当年隋朝宫廷“燃庭燎”,不像现在烧的是普通柴禾,而是烧的香木,一般用沉香木和檀木来烧。而且,也不是只燃一处庭燎,而是在所有宫廷院落中,设几十处“庭燎”。只要“庭燎”的火稍小一点,就要用油浇火,使得火焰腾起数丈之高。“一夜之中,则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一夜的香木燃烧之后,散发的香味可达几十里之外。同时,宫廷的房子里,不用点灯燃烛,“悬大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又有明月宝夜光珠,大者六七寸,小者犹三寸。一珠之价,直数千万。”

李世民听得目瞪口呆,表示呵呵。

唐朝皇帝都只能呵呵,普通老百姓家里“燃庭燎”更只能用普通柴禾了,还是盛唐诗人张子容的《除日》里写的,“拾樵供岁火”。我们就随便捡点柴禾,意思意思就行了。

“燃庭燎”之后,再回到房子里,家里人一起做个游戏,叫“藏钩之戏”。

“藏钩之戏”的创意,据说来自汉武帝的“钩弋夫人”,她又被称作“拳夫人”。传说她从生下来就两手攥拳,从不伸开。见到汉武帝时,她的双手才伸展开来,手中还握有一钩。汉武帝娶她回宫后,当时的女人纷纷仿效钩弋夫人,攥紧双拳,人们称这种姿态为“藏钩”,并发展成为游戏形式。

“藏钩之戏”是一种多人游戏。在玩“藏钩之戏”时,要将所有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人暗暗将一个小钩(如玉钩、金钩、银钩)或其他小物件,攥在本组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中,再由另一组人猜这个小钩在哪个人的哪只手里,猜中者为胜。胜者有奖,败者有罚。

有此颇具趣味性的多人游戏,可以想见一家人可以破解没有央视春晚和赵本山、电脑游戏、手机彩屏的寂寞和沉闷,长夜不再漫漫了。

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游戏的难度比较大。

虽然难度大,但当时也有狠角色,能把这个游戏玩得如有神助。《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就见过这么一位。

这个人是荆州人,叫高映。当时,段成式找来了100个人,分为各50人的两组。高映这厮不仅猜对手十有九中,就是自己本组的藏钩之处,他也知道得一清二楚。于是大家向这位姓高的高人请教,问他诀窍。高人说:也没啥特殊的,他就是仔细观察所有人的举止表情,“若察囚视盗也”。看来,此人察言观色,颇有一套。

这个“藏钩之戏”,在李商隐的诗句中也有反映:“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还有人在守岁时搞封建迷信活动——“镜听”。这样做的人,基本都是丈夫远行未归,自己一人独自在家的家庭妇女。她们一般是秘密地把古镜放在自己胸口,出门偷听人家讲话,以听到的第一句话,来占卜预测在外的丈夫是否平安及何时归来。唐朝诗人王建曾写诗描述此事:“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镜听”活动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妇女们可以用“镜听”,来占卜预测丈夫取得功名的时间。只怕这个功能,更受广大妇女同志们的欢迎。

最后来个正能量——有人居然在守岁这样的欢聚时刻,非常严肃地做年终总结!据《唐才子传》载,著名诗人贾岛就是这样式的人。他在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细心阅览,去粗存精,年复一年,岁岁如此”。

不是有个说法吗?——一个人的未来,是由你晚上8点到10点在干什么决定的。原来人家贾岛早就懂这个道理啊。现在知道为什么他的诗写得辣摸好了吧?

传播完正能量,我们还是回到守岁这个事儿。奉劝各位守岁还得适可而止,过了零点就行了。毕竟明天就是元日,还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否则精力不济,容易出差池。

这样说,是因为教训在前。唐朝大书法家、“柳体”创始人柳公权,就因为守岁过度,精力不济,第二天就丢了个大丑。

但这事儿不是发生在除夕,而是发生在正月初一。那就明天再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