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由伟:数学家陈景润儿子,害怕子承父业,父亲去世后逃避数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景润之后的数学家有谁 陈由伟:数学家陈景润儿子,害怕子承父业,父亲去世后逃避数学

陈由伟:数学家陈景润儿子,害怕子承父业,父亲去世后逃避数学

2024-04-22 09: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他看起来倒是很不适应北京的生活的样子,总会像在潮湿的南方一样,整日把衣物拿到尤昆学英语的平台上晾晒。

他在大家眼中是个"怪人",看起来有点儿呆,不是在纸上写写画画就是在看书,却很少有人会去打搅他。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33岁就证明(1+2)、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树立了里程碑而轰动世界的天才数学家——陈景润,甚至他的老师华罗庚和人提起陈景润,都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叫他"(1+2)",这成了陈景润这个人的代号。

就是在那个冬天,这股从武汉来到北京的火热点燃了这位大数学家44年荒芜的爱情世界。

就是在那个平台上,陈景润向年轻的尤昆医生几次表达了热烈的爱慕之情,说如果没有和她在一起,那么这辈子就再也不会结婚了。

尤昆先是被吓到,但她还是心动了,几经周折,三年后到海外讲学归国的陈景润与尤昆在北京结婚了。

婚后她称他"先生",她是他的"由";1981年,他们爱情的结晶、一个被他们亲昵地唤作"小欢欢"的男孩来到了48岁的"先生"和30岁的"由"甜蜜幸福的生活中。

陈景润对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妻子十分宠爱,所以当他一脸惨白地从手术室走出来时,想到高龄剖腹产的妻子那么辛苦,于是决定让儿子姓"由陈"、名"伟"。

把妻子的姓氏放在自己之前,要他一定记住妈妈的伟大;尤昆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拗口不好听,陈景润才不得不将儿子改名为陈由伟。

陈景润身世坎坷、命途多舛,幼时家贫母病兄弟姊妹众多,十三岁后母亲病逝父亲再娶,并没有享受过多少家庭的温暖。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临近天命之年,妻儿的到来把家和亲情给了这个自小苦命的人;这个从前在人们心中有点儿痴、有点儿呆的数学家回到家里,也变得柔情浪漫,把满腔的爱给了妻儿。

对妻子尤昆的深情当然不必多说,不仅把自己的工资交给尤昆,尤昆的工资任由她大手大脚地"月光"。

惜时如命的陈景润竟然还陪着她逛街;对于儿子,虽然在名字里就寄托了对陈由伟将来比父母还要有成就的希望。

可陈景润在家中扮演的却是慈父角色,每每儿子把家中的物件、包括陈景润的计算器全拆了,他只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还阻止妻子训斥陈由伟。

(1+2)这时候不仅是陈景润所研究的数字了,也是一个孩子和两个大人在一起就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

儿子出生两年后,一向因多磨多难和用脑过度致使身体虚弱的陈景润先是突遭车祸,而后又被诊断患有帕金森综合征,那一年陈景润正是50岁。

50岁对于陈景润这样一个数学家来说,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解决仅一步之遥,还有太多的研究事业没有完成。

对陈景润这样一个深爱妻儿的男人来说,妻子还太年轻、儿子还太弱小。从此,陈景润不得不搬着他研究的稿纸在家与医院之间往返。

到1985年恩师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病逝,陈景润已经需要两人架着胳膊、一人在后支撑着才能站在追悼会上。

就是在这样因病痛而艰苦的日子里,夫妻二人还是给了陈由伟一个幸福的童年,尤其是陈景润,尤昆白天需要上班,他在家中做研究时也会抽出时间给儿子讲课、陪他玩耍。

病到后期他只能全天住在医院时,每每儿子放学后来给他按摩僵硬的肌肉,陈景润都会高兴地咧开嘴笑。

即便如此,天堂还是急急将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丈夫和父亲召回了。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病逝,他不仅留下了未最终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遗憾,还留下了对妻儿尤其是14岁的儿子陈由伟的爱与牵挂。

临终前,全身插满管子的他努力想要给妻儿说些什么,却一个字都难以吐出,妻子尤昆只能提问,让他用一个手指和两个手指来表达同意与不同意。

尤昆问他是不是不放心小欢欢,并答应他一定会好好把儿子抚养成人,陈由伟也满脸是泪地告诉父亲,从此以后他会保护妈妈、会撑起这个家。

陈景润动了动一个手指头,缓缓闭上了眼睛,终年63岁。"1"和"2",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简单的数字,也是陈景润毕生艰苦的两个数字。

最终也成为了陈景润最后留给这个世界、留给他的妻儿的回应。(1+2)变成了事业未竟、没有达成最终(1+1)的遗憾,也像是陈景润离开了这个家与妻儿二人天人相隔的情境。

父子与数学

在尤昆怀孕时,陈景润就说,要是是个男孩,就让他子承父业学数学,是个女孩呢,就像妈妈一样学医,不料儿子陈由伟从小看起来喜欢画画、喜欢吹小号,就是不学数学。

学校老师想着这是数学家的儿子,肯定是要去上奥校学奥数,就给陈由伟报了华罗庚数学班的名。

不想几天后尤昆打电话给了陈景润,说老师告诉她,儿子自己把课退了,问他怎么办,陈景润虽然对儿子学数学怀着极大的期望,却还是告诉尤昆儿子不想去那就不去了。

对于儿子学的小号,陈景润并不懂,甚至称这个乐器为小喇叭,可还是在儿子吹奏的时候会很开心。

陈景润去世后,陈由伟念高中了,人们都想数学家的儿子哪怕不学数学,也总得学理科吧,可是陈由伟却去了文科班。

倒不是他理科成绩实在糟糕,相反,在小学仅去了一两次就被他退了的数学班里,难题他解得比谁都快,却小题常常出错,原因无外乎是他不肯认真对待罢了。

自小,大概是小到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所有人就都在说陈教授的儿子一定要读数学、数学成绩一定很好。

在类似话语包围中长大的陈由伟,虽然不讨厌数学这个学科,可就是想逃避,他怕别人说这样的题都解不出来还是数学家的儿子,让父亲丢人了。

他怕要是自己学了数学却达不到父亲和大家的期望,让所有人失望呢?父亲去世后,母亲的严格管教让这个青春期的男孩更是对数学产生了逆反心理。

陈景润的儿子背着书包走进了文科班,甚至会让一些人觉得这是不争气和背叛,但他却从人们疑惑不解的眼神里得到了青春期躁动的荷尔蒙被释放了的快感。

这时的陈由伟,虽然因父亲去世变得比同龄人沉稳许多,可说到底还是个少年,和所有的少年一样,都像是一头在青春森林里莽撞奔窜的小兽。

但总有一天,他们会跑出森林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陈由伟高中毕业后没有接受父亲母校厦门大学条件优渥的邀请,而在北京念了商科,又到加拿大留学。

父亲去世后,他变成这个家唯一的男人,他要坚强,所以哪怕是哭也要躲着不让母亲看到,就是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辗转难眠之时,父亲的身影和那些藏在心底的儿时回忆就跳了出来。

记忆中有一个下午,母亲去上班了,只有他和父亲两个人在书房里,一人坐一边,父亲做研究、他做作业,忽然父亲抬头问他:"小欢欢,从1加到10等一多少呀?"

小陈由伟就拿着笔一个一个加:1+2+3+……10,等他算完了,父亲说要教他个更简单的方法:用1+9、2+8……这是陈由伟唯一记得的父亲教他的数学题,1+9、2+8……

他在纸上写下这串数字时,脑子里那个思考了无数次的想法愈来愈清晰,于是,他拨通了远在北京的母亲尤昆的电话,说自己要转系,而且可能需要又从本科开始念。

儿子已经是个很有主见的大人了,尤昆知道他一定是想了又想才提出来的,但听到数学系三个字的时候,她还是很惊讶。

不管怎么说,一直念文科的陈由伟还是去了数学系,人们看他的眼神,还是像当年看他走进文科班那样困惑。

如今的他,却不再是那个傲气懵懂的少年。学数学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陈由伟因为没有系统地进行学习,就只能通过背和大量做题。

可是无论怎么难,既然做出这个决定,他就坚决要完成,当他在图书馆复习准备考试时,就会把父亲的"陈氏定律"放在一旁激励自己,逐渐地开始对数学有兴趣了,学得就容易了许多。

走出青春森林的迷雾,也走出了青春期特有的自我意识过剩的状态,小兽般的少年渐渐收起了锋利地爪牙,学会更有力却温柔地对待世界和自己。

学数学对于陈由伟来说,小时候在逃避,青春期在抵触,都是因为自己太弱小,那个伟大数学家父亲的光环他不敢去直视。

于是背对过来,看到自己长长的影子,以为光环是黑色的阴影,会把自己遮得死死的让别人看不到,他也想让人看看小兽有着漂亮光滑的鬃毛。

人是会长大的,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远离了那些从小听到大的流言蜚语,他学着慢慢面对自己、直视自己,也学着转过身去直面父亲、直面那个巨大的光环。

转过身的那一瞬间,他看到的是光明,或许还有父亲在天堂的笑脸,学数学对于此时的他来说,是完成父亲的心愿,是更深层次地了解父亲作为数学家的伟大,也是在告诉过去那个小兽般的少年,你真正的长大了。

自己

陈由伟念完书之后回国工作,他对母亲尤昆说:"终于有脸去给我爸扫墓了",当别人问起来,也可以自豪地说:"对,我学的是数学"。

在曾经那些看似叛逆的岁月里,他始终在心里藏着一份对父亲的愧疚和对数学的敬而远之。

只有真正面对并为之努力了,他才真的放下了曾经逃避的、恐惧的,可以释然的面对父亲与大家的期望,真诚地正视陈景润之子这几个字。

不仅是压力、是阴影,更是前行的动力、是父亲留给自己的精神财富,父亲希望自己子承父业的背后是一颗热烈的爱国爱子、爱数学科学的心。

真正地完成了"陈景润之子"这个身份,于是也就能更好的完成自己陈由伟的身份。他没有选择继续研究数学,归国后自己开公司创业,主要服务的业务是高质量医疗管理和健康服务。

这个职业不仅是他自己愿意从事发展的,想来也和医生职业的母亲及久病住院的父亲有关。

从他有认知开始以后,陈景润就住院了,十多年他和母亲都是父亲在哪家在哪,所以医院也成为了他除了家之外最熟悉的地方。

在医院里,父亲与母亲相遇,在医院,他陪伴父亲熬过病痛也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医院,母子与父亲离别,在医院,他开始闯荡陈由伟自己的未来……

"子承父业"对于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来说,是一个曾经向他投以阴影而他历经数年终于勇敢迈上去的阶梯。

这一步从小令他生畏的阶梯迈过去了,他才发现那个时候的自己,终于长大成为一个不辜负父亲希望的人。

是因为学数学吗?应该不是,而是他成为了陈景润那样面对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困扰人类数百年的难题也不畏惧艰险、勇敢向前的人,这不就是最好的子承父业吗?

文/史海观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