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玉雕大师匠心 讲好平洲玉器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新飞玉雕大师的作品图片 读懂玉雕大师匠心 讲好平洲玉器故事

读懂玉雕大师匠心 讲好平洲玉器故事

2024-05-27 0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江山如画》作者王国清(右)介绍作品。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玉雕作品。

《莲花手观音》《千手千眼观世音》刻画不同玉匠心中的观音模样,《牛郎织女》《洛神》还原玉匠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理解,《江山如画》《青山绿水》展示祖国的壮丽河山……3月8日,“天下玉·平洲牛”平洲玉器·雕刻大师作品展在桂城美术馆开幕,共展出21位雕刻大师共计53件玉雕作品,将展至3月25日。

精雕玉琢,璞玉成器。从小村落发展成我国四大玉器市场、国内三大缅甸翡翠玉器加工生产批发地、南派玉雕艺术发源地之一的平洲玉器珠宝小镇,个中有发展模式的探索,有国家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少不了玉匠们的艺术坚持。

玉雕师们是在什么机缘下接触玉雕创作的?雕琢一件作品需要花费多少心血和时间?创作背后,玉雕师们又收获了什么?藉此作品展,记者对王国清和陈梅松2位玉雕师进行专访,了解平洲玉雕师的成长史。

王国清

雕刻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作品展上,聚光灯照射在一件碧绿翡翠玉雕上,全场的目光也被它尽数吸引。连绵起伏的地势与依山而上的楼房,还伴着仙鹤、荷花等……这是2020年“天工奖”金奖作品——《江山如画》。该作品由王国清、林新兴、徐梅先等玉雕大师花费三年时间雕刻而成,一砖一瓦、一树一木,尽显中国大美河山的壮丽。

创作者之一的“80后”玉雕师王国清出生于福建,现在是平洲“心清阁”玉雕工作室的负责人。“我喜欢美术,希望能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机缘巧合下,亲戚介绍王国清认识了启蒙师父方明亮,初中毕业后,他就进入了玉雕行业学习。

“当初一天最起码学习13个小时,11个小时学雕刻,2个小时学画画。这样的学习,坚持了约6年。”王国清回忆起刚开始学玉雕的过程,前3年主要学习基本功,后3年开始参与创作。“当时我的目标简单,就是想学好一门手艺,让自己安身立命,改善父母家人的生活。”王国清说。

2003年,王国清从方师父处出师,开始独立创作。但王国清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修,便一边干活一边寻找优秀的手艺人并向其学习。2004年,王国清放弃了朋友递来的高薪“橄榄枝”,转而来到玉雕高手云集、产业链最集中的平洲玉器街,再入师门,拜了著名翡翠艺术家黄国安先生为师。“我跟随黄师父学艺最大的收获就是拓宽了创作题材,进一步打开眼界和思路。”王国清说。

“我认为,对于手艺人而言,要有好的创作,就必须不断学习。”虽然早在几年前,王国清自己就开始带徒弟了,但他依然没有中断学习,除了前面两位师父,他还跟随陶艺大师钟汝荣跨界学习。“虽然钟师父擅长的绘画和陶塑并不直接与玉雕相关,但艺术理念是相通的,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触类旁通,融入到我的玉雕创作中来。”

在王国清看来,雕刻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在雕刻《江山如画》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翻找宋画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文化等,慢慢就能在玉石上雕琢出心中的所思所想。”王国清看着在作品展中展出的《江山如画》,十分自豪地说:“一件玉雕作品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原材料和玉雕师的想法达到了一致。这需要一定的技术、经历和耐心,也需要一颗永远热爱学习的心。”王国清坦言,积累的知识多了,对大自然、生活的感悟多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怀着一颗爱学习的匠心,王国清的作品屡获大奖,他本人也获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如今,他已落户平洲,家里的长辈和兄弟姐妹也跟随他一起到了平洲,成为玉器行业从业者。

陈梅松

雕刻玉石就是在雕刻自己的内心

形形色色的玉雕匠人和商人点缀了桂城平洲,使这座玉做的城“活”起来,玉雕师陈梅松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从事玉雕行业之前,陈梅松已在福建莆田美术界小有名气,一直以来都被师友视为是绘画界中大有前途的画家,他也从小盼望着能一生与绘画艺术相伴。

但陈梅松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热爱的工笔画会引领自己走上另一条道路。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18岁的陈梅松在平洲接触到了翡翠雕刻。“在福建木雕、泥雕比较多,我从小耳濡目染,对雕刻始终有一颗想要尝试的心。”在陈梅松看来,工笔画和雕刻都是对美的极致追求,他发现了玉雕与绘画两者间存在的共性,加之幼时对雕刻的兴趣,陈梅松最终决定留在平洲学习玉雕。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天赋,他花了一年时间学会了看翡翠原料和玉雕的基本操作,仅仅4年时间就开设了个人工作室,有了自己的玉石品牌“竹石舍”,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员工。

“学习玉雕要先学习雕刻技法,只有技法过关了,才能懂得如何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时玉雕的学习环境没有现在这么透明,工具要怎么应用全靠自己慢慢摸索,雕刻题材又很受限制。”陈梅松回忆,刚进入平洲玉雕行业时,市场上更多的是“豆子”“瓜果”等传统题材,对出货速度的要求也很高。他一直雕一些偏商业的题材,商业成品不太讲究造型、线条,更看重的是石头的呈现效果,“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机器,一直在不断重复运作。”

在匠人和商人之间,陈梅松选择了前者。“当时好多人为了维持生计而做玉雕,但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市面上太多了,没有灵魂,我更喜欢多样化和新鲜感,在我看来,每一件玉雕作品都应该不一样。”陈梅松说,每块石头不一样,雕刻出来的作品自然也不一样。就这样,陈梅松开始摸索自己想雕的作品。从业玉雕行业13年来,在陈梅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风格的雕刻题材,如瑞兽、动物,或是佛教人物等;也有十分潮流的元素,如为西方“恶龙”雕上一双大眼睛,瞬间变得可爱无比。

陈梅松喜欢抽象、夸张、有意境的东西,这次参展的作品之一——《心猿》就出自陈梅松之手。“我雕的是孙悟空在成佛前的纠结状态,一手握拳,一手拿着金箍,其实就和我们的人生一样,总在做着两难的选择。”陈梅松说,雕刻玉石其实就是在雕刻自己的内心,所以每个玉雕师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所雕琢的玉雕作品也是全世界“仅此一件”。

“翡翠这种材料种类很丰富,丰富意味着多变,也意味着我作为雕刻者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它、读懂它。”陈梅松说,玉雕与绘画有相同,却也不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绘画可以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而玉雕只能做减法,“我在创作时会对每块石头抱有最大的尊敬,结合每块石头的规律,尽量少雕。反而在有瑕疵的地方,我会花很长的时间去构思,融入我自己的想法,发掘出翡翠最美的一面。”

文/珠江时报记者丁当

通讯员籍洋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