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拥有天下一大半的陈友谅为何会迅速输给朱元璋?登基后他亲自给出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友谅抗元主力 已经拥有天下一大半的陈友谅为何会迅速输给朱元璋?登基后他亲自给出答案

已经拥有天下一大半的陈友谅为何会迅速输给朱元璋?登基后他亲自给出答案

2023-12-23 2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撰文/赵立波

元朝末年,虽然天下已经出现颓势,但是各地豪杰风云并起,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在角逐天下中最具代表性。

陈友谅一度实力强大,大有吞并天下之气,然而为何称帝四年后便被实力并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灭?穿过那些泛黄的历史资料来看,陈友谅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成败到底是因为什么?这些将成为本文描述的重点。

陈友谅,父名陈普才,打鱼为业。“幼歧嶷,比长,膂力过人,优于武艺” ,他还“略通文义”, “曾为县小吏” ,但“非其好” ,因此在1351年 ,当和尚彭莹玉、铁工邹普胜推寿辉为主,“举红巾为号” ,在蕲州高擎反元义旗,发动起义时,陈友谅“慨往从之” ,参加了起义队伍,投身于起义军大将倪文俊部下, “为文俊簿书掾” 他们“摧富益贫”, “大掠富民家” ,得到穷苦农民的热烈拥护,“皆群起趋之” , “众辄数万,皆短衣草屡,齿木为耙,削竹为枪,截绯帛为旧袄,弥野皆赤” ,起义军发展神速,声势十分浩大。

陈友谅塑像

以此可知,陈友谅是底层出身,且能够知道天下即将大乱,审时度势及时投入到大潮之中的人。在不断的战争历练下,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直接指挥了安庆战役,人称“自军兴以来,元疆吏中以褚不哈守淮安,余阙守安庆为最著” ,防守严,攻打就异常艰苦,在安庆外围战中陈友谅三败三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攻下了安庆城。负隅顽抗的元守将余阙“引刀自刭”。安庆之战是一场硬战,战斗之激烈是元末农民战争中所罕见,陈友谅在这次战役中能败不馁,终于取得了胜利,消灭了红巾军最凶悍的死敌余阙,真不愧为反元战场上勇猛的雄杰。

陈友谅塑像

攻陷安庆后,陈友谅又率军 “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全普庵撒里及总管哈海赤死之”,年底取汀州路,次年又打下了信州路,元“守臣廉访副使伯颜不花力战死之”,随即又略衢州,攻陷襄阳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友谅驰骋于战场上,夺城略地,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占有安徽、江西、福建、湖广等大片地区,“几天下半”。“当是时, 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 ,一时之间陈友谅成为江南地区反元的主力军,大有并吞八荒之势。

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他从朱元璋手中攻取了太平,进驻采石矶后,自以为时机已到,使人挟铁挝击杀傀儡徐寿辉,自为帝, 国号“汉”,建元“大义”,独树一帜,卷入了元末群雄兼并战争,与朱朱元璋开始了剧烈的角逐天下。然而陈友谅接下来的表现表明他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尽管陈友谅是“优于武艺”的猛将,但勇有余而智不足,在斗争策略上,朱元璋始终是计高一筹,处于主动地位。陈友谅则完全为人所制。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在对付陈友谅的战事中,碰到的劲敌是“双刀赵”,即陈友谅部将赵普胜,他本是巢湖水军主帅,后降于寿辉,“为人骁勇,善用双刀,人号为双刀赵” ,后为陈友谅陷城略地,数立战功,朱元璋手下“诸将患之” 。于是朱元璋使出了离间手段。他认为, “普胜虽勇而寡谋,友谅挟主以令众,上下之间,心怀疑贰,用计以离之,一夫之力耳”。立即派人拉拢收买了赵普胜尊为谋主之客,要其“潜往说友谅所亲以间普胜” ,使陈友谅“忌之” 。是时又适遇双刀赵海船被破,潜山失守,“友谅益欲杀普胜。乃诈以会军为期,自至安庆图之”。赵普胜此时尚蒙在里, “登舟见友谅。友谅就执杀之,并其军” 。赵普胜军是陈友谅的一支臂膀,陈友谅为朱元璋最后战胜自已除去一大障碍。朱元璋此计得逞后高兴地说,陈友谅“杀普胜即生衅于我” 。赵普胜死、陈友谅元气大损,而朱元璋则愈强,连克衢州、处州等地。此时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于江州, 自称汉王。

形势图

1360年初,朱元璋听取了智囊人物刘基对形势的分析,“我有两敌,张士诚居东,陈友谅居西。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半”。友谅势强,且有远图,“士诚自守虏耳。友谅居上流,且名号不正,宜先焉” , “得汉,天下之形成矣” , “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刘基把打击矛头首先指向陈友凉的建议,就成为朱元璋翦灭群雄的基本战略。

自此,羽翼刚刚丰满的朱元璋,就把陈友谅当作头号大敌,倾主要力量于其一身。正如高岱所说:“元末群雄共起,与我圣祖并驱中原者,固非一人,而当时称劲敌,为腹心肘腋害者,惟友谅可虑哉” 。朱元璋用了四分之三的兵力来对付西线,迫使内部还没有统一的陈友谅不得不全力以赴予以应战,这不仅干扰了陈友谅对元王朝的战略部署,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当时整个反元的战局。此时的陈友谅则昏昏然,对形势和前途缺乏清醒地认识,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那下太平后,,“志益骄”,杀徐寿辉,自称帝,引舟师东下,直指建康。应天震惊。朱元璋手下“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 。但朱元璋独从刘基言:“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议定“决与一战” 。因朱元璋深知,“张(士诚)为自守虏,陈锐于展拓,急攻张则陈必合而相图,急攻陈张不胜,后顾之忧较缓,故反诱友谅速来” ,于是就借助于陈友谅已投降朱氏的故将康茂才,“使其以愿为内应诱友谅直趋建康” 。“友谅至,大破之” 。

连环画

陈友谅应天受挫,当是他彻底失败之始。应天败北,失去了太平、安庆、其部下不少将领以自已所占地盘投降了朱元璋。陈友谅虽发威奋收复了一些城池,但复得复失,已是一厥难振了。可是陈友谅仍不气馁,当小明王安丰遇险,朱元璋亲去“营救”时,陈友谅乘机发动了对南昌的进攻。朱元璋为了对付陈友谅,一面与元将通好,一面急急奔至南昌。陈友谅率领浩浩荫荡六十万大军,围南昌85天,待朱元璋归兵到,才东出鄱阳湖激战。鄱阳大战36天,陈友谅中流矢身亡,全军溃乱,土崩瓦解。

陈友谅本想联合张士诚与朱元璋火并,但“士诚龌龊自固,不敢应”,陈友谅孤军疾驰应天,结果大败而归,但他虽败不馁整军再起,正如高岱所评:“友谅之勇备,虽或未及项羽,而猿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败衄之后,旬日之间,而能陷城摧敌,其能开拓封疆,奄有荆、楚,亦一时之雄也”。谈迁赞扬他“东南无二”。陈友谅在与朱元璋的战争中“愈蹶愈奋”,直到最后败亡前夕,还能“至倾国六十万尝试江流,牧野、昆阳、赤壁、淝水,古帝王豪杰能用其众者,未之有闻” 。陈友谅不愧为叱咤风云的一世之雄。

鄱阳湖大战

但为什么陈友谅建汉称帝后仅四年就有鄱阳之败,接着就国破身亡呢?究其原因,绝非出于陈友谅中流矢之偶然,是有其必然的主因的。

陈友谅先事文俊,后又杀文俊,这虽然是内部分裂的一个表现,但杀之有理,因为倪文俊首先在起义军中制造矛盾,因此,不论陈友谅主观想法如何,杀了倪文俊,安定了人心,维护了团结。可是时隔不久,陈友谅不顾起义军的利益,特别是在攻占太平后,陶醉于胜利,忘乎所以,野心勃发,谋杀其主徐寿辉。尽管徐寿辉“术强无他能”, 而且一直是“权在臣下,徒存空名尔”。

陈友谅故居

可是他却是皇权的象征,对起义军起着号召和团结的作用。陈友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他就不可能料到自己黄袍加身,竟会使“将士皆离心”。反映最强烈的是明玉珍,“友谅弑其君寿辉自立,玉珍曰:“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谋以兵讨之,不果。乃东守夔关,绝不与通,立庙祀寿辉”。1362年,明玉珍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起义军彻底分裂了。陈友谅失去了对内部的控制力量,开始走上众叛亲离的败亡道路。

影视形象

对照朱元璋对小明王所采取的手法,问题就更为明显,朱元璋自己势力越强,表面上对小明王尊奉越高,甚至惧怕张士诚把这块招牌抢去,竟然冒险亲自出征,劫来小明王软禁于滁,待到自己称帝条件完全成熟,还要假借他人之手除之,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即使在小明王被他除掉之后,在一些公开场合, 朱元璋仍假惺惺地抬出这个无害的偶象,为自己谋利益。狭隘的利己思想,使陈友谅过早的不择手段地杀了徐寿辉,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强了敌方势力。

鄱阳大战,陈友谅身亡,朱元璋发出了胜利的欢呼:“友谅亡,天下不足定也”。何以如此?因“自元人失驭,群雄蜂起,逐鹿之夫,所在都有”,然而,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等”皆阖门坐大,非有图天下之志也。独陈友谅以骁鸷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游,地险而兵强,才剽而势盛” 。朱元璋在刘基的启发下,终于认识到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能与自己匹敌抗衡的只有陈友谅,如不灭其于始初,将来则必败于其手,于是他采纳刘基的意见,“首规伪汉,后取伪吴,成算在胸,次第不爽” 。步骤确定了,首先就不择手段,想方设法瓦解陈军,联合其他武装集团,甚至不惜勾结元军,孤立陈军,集中兵力以武力打击陈军。陈友谅屡战屡败,最后只有孤注一掷。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得到的也只能是彻底失败的惨局。

朱元璋书法

陈友谅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迷信于武力 ,“矜其强大,日寻于长矛大镞之间” 。朱元璋在总结鄱阳大战时就说到这一问题:“汝不闻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陈友谅兵虽众,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矢引用兵连年,数败无功,不能养威俟时。今日适劳于东,明日又驰于西,失众心也” 。朱元璋接着评论说:“夫师贵时动,动则威,我以时动之师,威不振之虏,将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鸷鸟搏击,巢卵俱覆,此所以为吾破也”。陈友谅只是一个擅长厮杀的勇将,而不是一个象朱元璋那样精通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懂得配合战争进行相应的政治斗争, “从个人器度及政治谋略,上结统治阶层之合作,下取人民大众之支持,旁争兵敌之归附,则陈氏固不能望元璋之项背”。

朱元璋像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最了解陈友谅的莫过于他的敌手朱元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也就是在陈友谅败亡后半年,陈友谅的儿子投降朱元璋,朝见时朱元璋不无感慨地给众臣分析了陈友谅失败的原因:“陈氏之败,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驰,不能坚忍,恃众寡谋,故至于此” , “举措一失,逐致土崩” 。这个分析确是精当透彻,切中要害。权术、智谋这一切正是朱元璋比陈友谅高明得多的方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