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档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阿里云密钥管理 军史档案

军史档案

2023-08-16 05: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战役经过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个简陋的民房院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两人难得这么轻松一下。

“报告首长,紧急电报!”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只粗略地看了一眼,脸色便立刻凝重起来,邓小平连忙接过了电报。

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上面标着的3个“A”字十分醒目。邓小平知道,3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毛泽东为什么亲自给他们拟写电报,并且一连用了3个“A”呢?

原来,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正当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并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然而这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须休整补充。7月28日,刘邓给中央军委回电,如实陈述了部队目前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个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原以为中央会批准他们的计划,没想到次日毛泽东就亲自起草了这份标有3个“A”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3个“A”字深深地印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脑海中,两人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他们寄予的重望。

刘伯承、邓小平看完电报立即将之烧掉,两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后,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实际上不到半月,在收到3“A”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的黄昏,刘邓大军便在100多里宽的广阔地面上,悄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重重关隘,后有国民党军十几个旅的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马不停蹄地向南挺进奔驰,重重困难可想而知。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原二野司令部军政处处长杨国宇将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没有到过黄泛区的人,是很难想象这里的情景的。这里虽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还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尔从空中掠过的几只野鸭之外,再也看不见什么别的东西。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几天以后,等刘邓大军闯过黄泛区,渡过沙河,继而向汝河进军时,蒋介石这才如梦方醒,立即调集大军南阻北追,并气恼地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

为把刘邓大军阻击在汝河以北,蒋介石急急调来整编85师,经平汉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8月24号晚,刘邓率指挥部到达汝河北岸,此时前面的敌人火力阻击很猛,后面的追兵距离只有30里。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邓小平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他们命令部队从即时起,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飞机大炮、枪林弹雨,片刻不停,强渡汝河。前线指挥员则命令把所有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头部队过后,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就这样,到第二天下午,刘邓大军终于渡过了汝河。至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仅剩最后一道险关——淮河。

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北岸。此时,敌人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再次变得危急起来。夜里,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当大部队刚刚冒死渡过淮河,敌人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能“望河兴叹”,无可奈何。邓小平后来兴奋地说:“过淮河,刘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刚刚可以过人。这就是机会呀!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从来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步过去,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真是天助我也!”

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20天的千里挺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邓小平则用他特有的语气说:“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1947年8月27日,也就是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的当天,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向各部队发出指示:“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

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设立“华中剿总”,并兴师动众地把海军调入长江,以防范刘邓大军渡江作战,随后即开始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就是在这里,刘邓大军度过了抗战胜利后最艰苦的一段岁月。冬天来了,刘邓大军在风雪荒野的大别山没有后方,缺衣少粮,既要同围剿的敌人作战,又要设法解决部队给养。很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这段经历,邓小平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二野挑的是重担,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务,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后来,史书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大别山合影

战略意义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重要作用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所以刘邓在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伏笔,是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成败不可单拘囿在刘邓在大别山的战斗损失上,刘邓脱离后方,以弱击强,能够全建制的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反攻,这便是伟大的胜利。也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编辑:耿志强

审核:陈降明

杨柳岗

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们

我要留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