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阳江生态廊道:美不胜收的田园诗山水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阳江关伟的画贵吗 浦阳江生态廊道:美不胜收的田园诗山水画

浦阳江生态廊道:美不胜收的田园诗山水画

2024-06-27 0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浦江翠湖风景如画 浦阳街道铜桥村建成美丽乡村 浦江三江口迷人的夜景 外地游客前来游览 翠湖黑天鹅与市民和谐相处

  作为浦江的“母亲河”,浦阳江曾是“黑脏臭”的代名词。如今的浦阳江,却是浊水复明澈,旧貌换新颜。 本期“婺江行”,我们来到已经建成的全长17公里的浦阳江生态廊道,漫步红白相间的绿道,翠湖荡漾、乔杉问渠、湖山旧事等新十二景串联其中,焕发着新生机。一汪碧水蜿蜒而下,展现在浦江人民眼前的是一副天蓝地净、山清水秀的图景。 点缀浦阳江的两颗明珠 以水的胸怀迎往来过客   曲径弓桥宛如桃源风光,风姿绰约恰似娉婷少女。在浦江县城西南角,翠湖宛如一颗镶嵌在浦阳江上的碧绿明珠。如今的翠湖,以距离城区2公里的地理优势加上旧貌换新颜的别致景观,源源不断地吸引着附近村民和县城市民。 极高的吸睛指数,给与它比邻而居的铜桥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翠湖就是个‘天然化粪池’,磨水晶珠子的废水直排其中,臭气熏天,我们这些住在湖边的人家简直苦不堪言。”曾经饱受臭水湖之苦的村民周盛有,如今成了水环境革命的受益者之一。随着翠湖的声名远播,铜桥村在一年内聚集起10多家农家乐。原本闲置的房屋一下子走俏起来,昔日最不受欢迎的外围房成了全村“身价”最高的房子。如今,周盛有家3层高的房子,每年租金2万元,而且约定每年上涨10%。“村民的经济收入与村庄环境息息相关,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家园。”周盛有说。 虽然餐饮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每到周末不少义乌人赶过来吃饭。但如何把人留住?村干部周必斌有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们会继续配套做好村庄立面、绿化工作以及雨污分流,进一步发展民宿,化‘人流’为‘钱流’。” 沿浦阳江生态廊道顺流而下,来到浦阳江与义乌溪交汇的三江口。三江口生态湿地是浦阳江上的第二颗明珠,这个一度被人称为“全省最差的高速路出口”和“天然垃圾场”的三江口,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白鹭戏水,游人如织。 迷人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让附近村民觉得很自豪。在浦江城里上班的洪女士说:“公园刚建成时我回老家,我爸妈就特别自豪地骑三轮车载我们到公园游玩。”而且,让附近村民的生活休闲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村是三江口湿地公园的最大受益者。”古塘村村支书张权说。村里不少人放下手中的麻将和扑克牌,相约走起了廊道。 湿地不仅是周边村民健身休闲的聚集地,更吸引着不少在郑宅工业区上班的外来人。在郑宅一家医院工作的安徽人黄海,每天都会来三江口湿地公园散步。“只要不下雨我都会出来走,大圈40多分钟,小圈30多分钟。” 获村民守护的水杉绿林 挺立江畔滋养一方水土   山水相依定格旖旎风光,相映成趣堪比诗意长卷。在浦阳江生态廊道同乐段,有段架设在半山坡、长1800米、宽4米的钢木结构栈道,栈道一侧是片郁郁葱葱、长1.5公里的水杉林。 沿木栈道而行,擦肩而过一群又一群慕名而来的市民和游客。“这里的环境和空气都很好,离城也近,晚上可以常来散步。”郑浩爱好摄影,在周围人的推荐下,他带着朋友来到这个拍照休闲的好去处,一逛就是一下午。 “很多人惊叹于这片水杉林的美,却不知道它曾三次险遭被砍的命运。”同乐村村支书赵伟正说。上世纪60年代,为防御洪水,村里发动村民一起种树。水杉好不容易长大成材,因经济不景气,不少村民打算砍掉卖钱,并且已经砍了部分。多亏当时的村干部及时召开村民大会,才遏制住这股“砍树风潮”。上世纪90年代,因突发洪水冲垮粮田,村里决定加固河堤,堤坝上的水杉又成了“拦路虎”。但几十年相伴的情感,村民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水杉被砍。村干部特意请来县里专家出谋划策,最终得以保留。谁也没想到,2015年浦阳江生态廊道建设时,这片水杉林再次成为设计公司图纸上的“施工路障”。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浦江坚决反对原先的设计方案,要求设计公司更改设计方案,无论如何要留住这片水杉林。当时的水渠边荒草丛生,根本没有路,县生态廊道工程组便多次带着设计人员跑现场,走进荒草丛生的树林,爬过小山包,钻过只能弯腰通过的渡槽,从水渠东头一直走到西头,又从西头爬到东头,经论证比选,最终推翻原先的设计方案,把穿过林间的道路改为了水渠上架设的木栈道,一侧连山,一侧紧邻浦阳江,最终保住了如今山水相依的独特景观。“下一步,我们还将完善亭廊避雨设施,让栈道真正成为人们休闲、游憩、健身的景观栈道。”浦江建设局总工程师张银洋说。 如今,同乐村种下这片水杉林的许多老人都离世了,但在村民守护下得以存活的水杉林却仍旧挺立在江畔一侧,滋养着这方水土。采访当天,我们在村口见到今年67岁的老人吴益山。作为水杉林曾经的守护者,如今的他每天都会扛着锄头、拎着塑料桶,清理附近的垃圾,希望能守护好老一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从曾经的“十差村”到现在的“十佳美丽村”,同乐村的环境美了、生活好了。看着村里诸多变化,今年83岁的老人张女英的眼里尽是满足。  上百年历史的湖山老桥 历经风雨如今再被点亮   邻水古桥宛如长虹飞卧,流光溢彩续写历史篇章。位于浦江通济桥水库下游的湖山桥,又称“中江第一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这座十孔石拱桥,长124米、宽4.7米,1984年被浦江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山桥架设于潘宅茂山和大许湖山之间的浦阳江上。据《中江第一桥志》记载,它的建成曾大大方便了两地的物流和交往。过路人无不喜笑颜开,称桥是造在了心坎上。100多年间,古桥承载了门庭车马,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社会变迁。曾经盛极一时的湖山老桥,不仅沉淀了历史,更多了几分岁月沧桑。 去年,为了配合浦阳江生态廊道建设,古桥焕发了生机。2016年下半年,桥身的亮化工程完工,10个桥洞被一一点亮。老桥又恢复了往日的光彩,变身一条飞卧于浦阳江上的长虹。经过的人都不禁感叹:“一直不知道,浦江还有这么美的一座古桥!”站在架空曲桥上一览湖山桥古姿,被亮化的红色的自行车道和黄色的滨水栈道穿行过桥洞,像两条灵动飘逸的彩色丝带缠绕在青山绿水间,古朴而艳丽。 “这里距县城大概只要10分钟车程,很方便。一到晚上,城里的人和附近的村民就都过来了。”湖山村村干部吴顺进说。每当夜幕降临,沿江绿廊上人来人往。有悠哉游哉散步的,有急匆匆健走的,偶尔有几辆自行车穿梭而去,观景露台上还有戏曲爱好者抱着乐器吹拉弹唱。“这段廊道建成有一年了,水质维护得很好,现在江边还常有人垂钓。”市民黄建清和丈夫每天清晨或傍晚都会来这里健走或跑步,沿廊道一直走到黄宅镇。    浦阳江生态廊道的建成,也让古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因为20年前防洪修坝的缘故,湖山桥的10个桥洞被遮了一半。“很多人散步经过,看到被遮的桥洞都说很可惜。”吴顺进说,最近他也在联系相关部门反映此事,希望能让剩下的5个桥洞“重见天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