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要不要“导读课”?(转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阅读导读课怎么上 整本书阅读,要不要“导读课”?(转载)

整本书阅读,要不要“导读课”?(转载)

#整本书阅读,要不要“导读课”?(转载)|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整本书共读中,老师们们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经常在共读过程开始的时候,设计一节导读课,有时是根据封面目录,让学生们猜测文章的故事情节;有时是节选书中的某一片段,学生们进行猜测故事的结局;有时是让学生们大声朗读书中情节,根据书中的主人公来猜测他们的性格特点或者故事中的形象。

今天阅读了魏智渊老师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强烈反对导读课。于是转载他的文章全文:

不断地有老师问我:“怎么设计导读课?”

虽然我的主业是教师发展和语文教学,但对儿童阅读,也有一定的研究。在我的头脑中,从来就没有过“导读课”这个概念。包括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也被动地听过一些所谓的“导读课”,我对于导读课,基本上是否定的。

先说整本书共读。

一本书成为共读书,通常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足够经典;二是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当然,还有一个潜在的更根本的条件,是“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书”,即与学生当下的生命生活,或者说人格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图书。)既然在“最近发展区”,意味着不在舒适区,学生往往并不喜欢,有些畏难,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共读予以协助,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带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教学的作用。

但既然是共读,意味着是一项课程任务,就可能会有推进课,至少有主题探讨课。那么,导读课的意义何在?推进课和主题探讨课,本身就有任务单,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予以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种思维的磨练,学生遇到问题,课堂上就会解决,为什么要“导读”?

有人说,“导读”是为了“激发兴趣”。这里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会,即阅读必须基于兴趣。事实上,我们大半的阅读,都不是基于兴趣的。基于兴趣的阅读,往往是自由阅读和消遣阅读,而探究阅读以及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阅读,并不是以兴趣为前提的。完整的阅读,总是基于兴趣的“我要读”和基于发展的“要我读”相结合,整本书共读,恰恰就是“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如果强调基于兴趣,那么阅读就会始终逗留在舒适区,谈何发展?

有人说,“导读”是为了“降低难度,搭建支架”。这不是导读的任务,这是推进课和主题探讨课的任务,一定是先遭遇困难,再通过课堂解决的。而且学生还没有读,你只是“导读”,你降低什么难度?搭建什么支架?

再说整本书阅读。

有些书并不值得共读,但是要求必须阅读,这就是整本书阅读。这些书,学生可能也不太喜欢(书名就不列举了,快乐读书吧里学生不喜欢,也并不难的书比比皆是),这种情况,需要导读吗?也不需要。

如果这本书是考试要考的(现在许多地方考查快乐读书吧里的整本书),那么,就要明确考点,列出任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阅读。毕竟,既然是课程任务,也不是以兴趣为基础的,没有人对语文教材要求先激发兴趣吧?读后完,用一两节课,就任务和主题,做一些教学。当然,用半节课也是可以的。

哪种情况下,需要导读?

在海量阅读时,我们希望学生对某本优秀童书感兴趣,能够阅读,或者,我们希望学生对某个系列童书感兴趣,或者,我们希望学生对某个作家的作品感兴趣。这时候,可以适度地去导读。

怎么导读呢?

策略一:是老师朗读精彩段落,在关键处停下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去寻找答案。

策略二:是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个开头(但千万不能剧透),鼓励学生找来原书去读。

策略三:是老师讲解这本书的诞生背景以及作者经历,激发学生对这本书和这个人的兴趣,从而打开书。

策略四:是老师就这本书中涉及到的主题设计一个大问题或情境,进行适度的讨论,然后鼓励学生阅读,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故事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

但是,这些都不是导读课,不是导读课,不是导读课,而是师生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分享。

那么,导读课在什么情况下成立呢?

在知识类读物中,导读课才有成立的可能。

比如,假如我希望学生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是以故事的方式写成的知识类读物,是用另类的方式写的哲学史。但是,学生不容易读懂,就可以设计一节导读课,将哲学史的大问题和范式转型,在一节课中勾勒出来,再鼓励学生,带着这个框架去阅读。这样,阅读的负担就减轻了,有助于阅读的深入。

一些学术著作,经常也有导读。这样,能够帮助读者理清思路。

为什么知识类读物,导读或导读课是必要的呢?因为小学的阅读,是以故事性或文学性阅读为主,阅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就来自阅读本身,导读课很可能成为剧透课,是将故事或文学知识化,是语文教学思维的幽灵在儿童阅读上的闪动。最终,将阅读弄得很乏味。而知识类读物不存在剧透问题,甚至作者会在序言中主动地将自己的思想结构讲清楚,序言往往就有导读的功能。

导读课的盛行,很可能是儿童阅读语文化或教材化的结果。

儿童阅读,要以儿童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儿童阅读并不是阅读理解课程,本质上是道德人格课程。儿童通过儿童阅读汲取到的是丰富全面的营养,以引导自己如何生活。儿童阅读对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支持是潜在的或隐性的,而不是像语文教学那样是显性的。如果说在语文教材中,人文主题是副线的话,在儿童课程中,人文主题则是主线。这决定了儿童阅读,决不能用语文教材的思维去教,它们是不同的逻辑。

总之,不要试图把儿童阅读“课堂化”,而应该“课程化”。否则,儿童阅读,又变成了一堂一堂新的公开课。

这绝对不是儿童阅读的福音,而很可能是诅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