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闽宁村是谁取的名字 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2024-07-01 06: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武河村的王文武、杨金莲夫妇,1998年从西吉县搬迁过来,靠着在老家世代积累的养黄牛的好技术,盖起了二层小楼,开上了面包车。

回族妇女王月英带领着近百人的姐妹劳务队,农忙的时候,都是闽宁镇周边葡萄酒庄争着抢着雇用的劳动能手。

他们所在的,是中国减贫史上一个地标式的地方——闽宁镇。从400多公里外的西海固,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戈壁滩,用22年的时间,发展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城镇。

闽宁镇,蕴藏着怎样的可推广、可提炼的答案?

宁夏的一个村镇,与千里之外的福建,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沿着被葡萄长廊和林带环绕的乌玛高速,记者来到距银川市50公里的闽宁镇,寻找这份国家战略、宁夏方案、跨省(区)协作综合扶贫治理共同完成的减贫答卷。

本报记者 何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近8000万贫困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对全球的减贫贡献率超过70%。闽宁镇22年的发展,经历了中国扶贫历程的不同阶段,逐步完善为制度建构、社会动员、产业带动、群众参与的综合性扶贫治理战略。

减的是贫,扶的是志,暖的是心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历史性难题。

曾经的宁夏西海固,干旱少雨,灾害频发。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苦瘠甲天下,生态恶化与深度贫困互为因果。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农民为了吃饱肚子走出大山,自发移民来到银川市永宁县境内的贺兰山东麓,1990年开始易地搬迁了吊庄移民。

1996年,国务院部署经济发达的13个省市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的10个省区。这一跨区域帮扶、东西部平衡发展的决策,就是后来成效显著的东西协作机制。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提议,两省区共同建设生态移民点,以福建、宁夏简称命名,1997年,这片贺兰山脚下的村庄,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新的生命力。

22年里,闽宁镇的干部群众开挖引黄沟渠,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整治良田;人拉肩扛,建房修路;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从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度。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来到这里:“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现在的闽宁镇,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人口从8000人增长到6.6万人,产生了巨大的人口吸附效应:村村通宽带、通硬化路、通自来水,外连省道高速的交通网,在福建省的援助下,村村有小学、有卫生室、有文化活动中心、有民生服务大厅。

人均年收入从5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3174元,较建镇初期人均年纯收入增长了26倍。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造血扶贫”的道路,富了移民的口袋。

从最初的传统种植发展到一二三产业融合。依托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城两大园区,培育出特色种养殖、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劳务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优势,菌草、黄牛、葡萄优势突出。

国家力量的投入,突破了生存环境的掣肘,加速了终结贫困的历史进程。人口、收入、产业结构勾勒出闽宁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轮廓,在这中间流动的,是贫困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所激发出的自信,是“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有为政府、有效产业、有情社会

按照2014年国家扶贫标准线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017年底,闽宁镇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退出1531户655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6个贫困村全部符合贫困村脱贫出列条件,6个村村集体收入达到233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认为,精准扶贫是人类史上的一场伟大试验,自上而下由一根指挥棒统领,效力无与伦比,只有中国做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坚守,激发着精准扶贫攻城拔寨的伟力。

与之前扶贫资源下沉到村不同,精准扶贫在制度层面注重个体识别、产业帮扶、考核机制,提高兜底强度,强调贫困户自身能力建设。

固原市隆德县关庄乡的何丽霞,2016年搬迁到了闽宁镇原隆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享受到“4+1+1”精准扶贫政策,托管4头肉牛,年分红8000元;每户分配1栋光伏大棚用于种植经营,年收入1万元;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户均年收入1万元,领取分红2.8万元。在立兰酒庄,稳定就业的她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能人,月工资能拿到4000多元。和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样,何丽霞在《脱贫申请书》上签了字,甩掉了伴随他们家几代人的贫穷标签。

产业的作用贯穿着闽宁镇减贫的全过程,种葡萄、兴商贸的武河村户户有新招;流转地、引企业,原隆村多业并举成规模;种枸杞、树品牌,木兰村办起合作社;种饲草、养牛羊,玉海村养殖有成效;办车间、促商贸,福宁村依托区位求发展;引特色、兴设施,园艺村种出新希望。产业培育为移民增加了自食其力的机会,产业市场的兴盛又使得这种可能性变得可持续。

追求可测量的社会价值并兼顾经济回报的投资形式,闽宁镇构建村企共富联合体的成功运行,使更多的企业家受到启发和鼓舞,参与到产业扶贫的队伍中来。

闽商陈德启在闽宁镇用10年时间建成了5万亩葡萄园,吸纳就业3000人。宁夏壹泰牧业公司为建档立卡户肉牛托管项目2015—2017年共分红1400万元。光伏企业中科嘉业与原隆村签订屋顶租赁协议,村集体占49%的股份,20年里每年分红3400多万元。闽宁产业园引进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银川新能源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0亿元。

省区层面的闽宁协作,在不断向基层、纵深延伸。闽宁镇2018年争取到闽宁协作资金3100万元,福建省建设厅支持福州设计院、泉州古建筑设计院为闽宁镇修编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镇区建设规划。福建漳州角美镇与闽宁镇、角美镇6个村与闽宁镇6个村、闽宁中学与角美中学、闽宁二小与角美小学结成了共建对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闽宁协作在教育上的成果格外突出。

来自福建的郑志源、余香兰、徐强华、陈丽琰等11位老师将在闽宁中学支教两年。老师们在闽宁小学推进课堂变革,随着他们的到来,学生们每周举办一个小活动、三周参加一个大活动:改革开放40年歌咏赛、英语听写大赛、小小朗读者、武术操、科学实验室,丰富着孩子们的课外世界。福建来的老师用多媒体给孩子们进行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教育,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

来自福建三明市的郑志源老师,远在福建的两岁孩子意外去世,他仍然选择留在闽宁镇继续支教。福建援建的闽宁中学、闽宁小学,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必将在闽宁镇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脱贫与富民的接力

在闽宁镇的历史上,两封特殊意义的信,人们都不会忘记: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建设开工仪式上,由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宣读了习近平同志的贺信:“闽宁村的正式兴建,是闽宁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2016年2月,李克强总理给闽宁镇回族老人马西亮回信:“一别四年,得知你和同村的乡亲们搬到了川区,住上了新房,吃上了自来水,收入也有了稳定保障,我由衷地为你们高兴。”总理还说,新的水土滋养新的生活,整体搬迁既增添了新活力,又留存了老亲情。希望乡亲们在新环境中日子越过越红火。

闽宁镇的样板意义在于:生态移民一方面缓解了山区人口超载的压力,同时将迁入地荒漠地垦植为新的绿洲,将原有的荒漠改造为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为两地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从宏观层面看,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何时退”的问题;政策设计上,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扶贫体系,提供了减贫的制度保障。

刚刚结束的闽宁联席第23次会议上,宁夏党委书记石泰峰表示:闽宁协作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要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脱贫是基础,富民是目标,减贫成效为闽宁镇拓展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整理乡村资源、尊重乡土规律,开展基于乡村振兴的“柔性扶贫”探索,是闽宁镇新的使命。

到2020年,中华大地上将第一次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闽宁镇的实践,为全球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宁夏方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