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金融科技如何助力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竞争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闽南语培训机构排名 农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金融科技如何助力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竞争力

农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金融科技如何助力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竞争力

2024-07-02 2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社会投资,亟须金融发挥“造血”功能。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绿色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产品日益丰富,实现扩面上量和提质换挡。未来商业银行需要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战略布局、体系优化、科技赋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为绿色发展持续注入金融动力。

绿色金融呈现纵深推进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紧抓政策和市场机遇,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绿色金融政策供给力度逐步加大

一方面,我国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2020年,我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相继发布,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另一方面,各地方、各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合理确定达峰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上下联动制定碳达峰方案。总体来看,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框架下,各地方、各行业梯次有序开展碳达峰行动,“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围绕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发展思路,初步构建了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体系。政策指导方面,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专项政策方面,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金融标准方面,《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碳金融产品》《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等多项细分市场和领域的标准发布,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了依据。国际合作方面,分别达成《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在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求同存异,对推动跨境绿色投融资合作意义重大。

商业银行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密集出台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在发展战略和治理体系上,将绿色金融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并在董事会、高管层成立专门机构,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战略和组织保障;在经营管理上,对绿色金融业务实施信贷政策、经济资本、绩效考核、项目审批等差异化支持政策,积极开展产品和业务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全流程、全业务、全场景落地;在风险管理上,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框架,并积极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在人才培养上,推进绿色人才专项招聘计划,注重员工绿色金融素养与知识培训,着力打造金融与环境保护复合型人才团队。

绿色金融业务实现提速上量

规模方面。2022年我国银行业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各类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数量达525只,发行规模再创新高,达8675.91亿元,同比增长45.18%(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1 2018—2022年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及增速

产品方面。绿色贷款仍是主要金融产品,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022年,绿色信贷支持的前三大绿色产业分别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余额占比分别为44.58%、25.78%和13.98%,其中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保持较高增速。绿色债券作为直接融资工具,支持的行业较绿色信贷更为广泛。其中,清洁能源是重点领域,占比50.38%;AAA级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数量分别占比68.11%和75.64%,发行人资质较往年有所提升。同时结合国家战略积极创新品种,我国相继推出与碳中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挂钩等主题债券,精准支持相关领域融资需求。此外,绿色投行、ESG理财和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绿色租赁等领域均开始发力,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综合化绿色金融服务。

主体方面。商业银行扎实践行助推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了绿色金融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2022年末,六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为12.55万亿,占我国绿色信贷市场份额的50%以上,增速高达44.6%。中小银行虽然业务规模占比不高,但充分利用机制灵活、综合协同能力强的优势,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在绿色投行、绿色租赁、绿色信托和绿色基金等方面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绿色金融业务也实现了快速发展(见图2、图3)。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2 2020—2022年我国绿色贷款分类别统计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3 2022年我国绿色债券分领域投资规模占比统计

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在新的发展格局、新的历史使命下,商业银行高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仍将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趋势一:绿色金融创新不断扩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金融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和商业银行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看,绿色金融创新应致力于解决因外部性效应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现有高碳资产风险管理的紧迫形势和拓展商业银行长期盈利能力的要求,推动了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发展。

目前,金融机构围绕表内、表外多种资产积极创新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一是围绕环境权益市场创新产品。商业银行加快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抵质押贷款投放试点,在国家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有效提高环境权益市场流动性,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二是创新挂钩类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或债券中融入激励机制,将贷款或债券产品利息与以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环境类为主目标进行挂钩,有效激励贷款方和债券发行主体的减碳行为,成为服务于高碳行业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三是创新保险类金融产品。保险机构发挥金融分散风险的功能,推出环境责任保险、碳汇保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分散重大事故造成的损失,提振市场对绿色发展领域投资的信心。

总体来看,部分金融机构已初步形成“母行绿色贷款、绿色债券铺底+子公司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加成+行内各板块落地产品”的组合打法,以更强的协同能力和更灵活的产品配置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竞争。未来,随着环境权益市场的加快建设、碳核算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其价格发现功能为依托,围绕碳核算、碳资产交易的产品创新将更为丰富。

趋势二: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大特征。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一方面是金融工作践行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客户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在思维和理念上相衔接、产品和服务上可交叉、技术和人才上同支撑,具备融合发展的客观条件,也能以“思路交叉、领域交叉、业务交叉”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

绿色普惠金融所针对的客群存在可用于抵质押担保资产不足、生产经营信息不健全等特征,金融机构对这类客群的识别和管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大量涉及项目分散、种类各异的小微客户及“三农”领域客户,导致金融机构的营销成本增大,限制了绿色普惠金融的增量扩面。同时,虽然金融机构普遍设立普惠金融部以专职负责该条线业务发展,但绿色金融业务则分散于各部门进行管理,这也是导致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较难落地的因素。

未来金融业将以绿色供应链金融、“三农”领域绿色金融为切入点,探索绿色普惠金融新路径。绿色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增信为依托,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向链上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提供资金,将绿色金融的目标客群从大型企业下沉至绝大多数市场主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普惠群体绿色金融的可得性。在“三农”领域,以农户生态信用行为、生态信用积分、活体抵押等方式支持建设的“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和农场有机化改造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兼顾“增收”与“降碳”二元目标的低碳转型,既提高了“三农”领域绿色资金的可得性,也提高了农业企业和农户抵抗环境与气候风险的韧性,同步实现了绿色和普惠目标。

趋势三: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序衔接

国民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转型带来的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市场偏好变化等因素会对传统高碳行业造成影响,导致资产“搁浅”。金融既要围绕“扩绿”做好当前绿色产业的“增量”发展,又不能简单过快地退出传统高碳行业。应紧跟监管步伐,瞄准“降碳”目标,通过精准的金融服务,引导“存量”高碳企业对传统落后产能的“减量替代”,有序、有效实现低碳转型。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转型金融将服务范围延伸至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存量”碳密集型行业,是在碳达峰阶段支持高碳经济活动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从国内外实践看,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快推进,转型金融的标准体系、产品体系正在逐步构建。G20峰会明确转型金融需包含界定标准、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和公正转型五大支柱,为构建转型金融框架提供了方向指引。人民银行深入开展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并发布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助力高碳行业转型。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挂钩融资快速发展,2022年末,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已突破1000亿元。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还陆续创新推出了低碳转型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后续随着人民银行转型标准的出台,传统信贷业务也将充分介入支持企业低碳转型。

总体来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各高碳行业转型融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转型金融实践探索将持续强化。金融机构将逐步统筹考虑高碳客户的转型目标、转型绩效和转型风险,构建转型金融管理体系、制定转型活动目录清单、加强转型过程风险管理、创新转型金融产品,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有序衔接做好充分准备。

趋势四:金融科技加速赋能

在当前信息革命的浪潮下,科技手段让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数字社会加速到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深度改变金融业态,也将全面赋能绿色金融。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依托的金融科技可以有效解决绿色金融全流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商业银行识别、管理环境风险的能力,帮助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进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信用中介职能。

目前,金融科技支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已形成一些基本范式。碳核算方面,基于传感器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对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上传至区块链,依托分布式记账技术,可防止碳数据被篡改。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对企业的碳减排量进行自动核算并计入企业碳账户,实现对绿色行为的界定,并以此作为绿色信贷利率和授信审批的依据。云计算提供算力支持,SaaS提供能效管理、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等全流程可视化管理。数字化转型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商业银行从众多主体中精准识别绿色金融需求,引导银行资金精细化投放。语义分析等技术能够自动标识绿色贷款,既能减少人工成本,还能通过模型优化提高准确性,避免合规风险。风险防控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各部门数据的实时共享,拓展环境风险防控的数据来源。基于规则或人工智能技术的ESG评价、风险预警模型,可以利用更丰富的数据模型多次迭代,提高对环境风险的识别能力,实现对绿色用信主体的动态风险防控和预警。

未来,金融科技在绿色场景中的应用将更加智能、丰富,赋能绿色金融业务加速发展。特别是对于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转型金融融合发展,金融科技使更多受众感受到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追踪公司或个人碳足迹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引导各类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更注重绿色低碳理念,使生产生活方式更契合“双碳”目标。

趋势五:践行净零银行要求

“净零排放”是商业银行自身实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正在逐步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外部限制条件。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未来“净零排放”不达标可能对自身造成的声誉和市场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践行净零银行要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1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的净零银行联盟(NZBA)正式成立。目前,该组织已有126家金融机构成员,遍及全球41个国家,总资产达73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总资产的41%。所有加入净零银行联盟的银行机构必须签署承诺声明,其中最核心的是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以及贷款和投资组合的净零排放。目前,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已经从零碳网点建设、低功耗数据中心、无纸化办公、办公环境碳核算和碳汇经营等多方面着手推进零碳银行建设。金融机构碳核算与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强化,如何提高金融机构净零承诺的可信度也成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主要工作之一。

随着承诺净零目标的金融机构日益增加,未来只有符合碳中和标准的商业银行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与合作。把握这一趋势,有利于金融机构从战略意义上规避零碳要求对自身发展可能形成的潜在限制。相对于运营层面净零,资产层面净零面临的挑战更大,金融机构将综合投资组合脱碳和气候解决方案融资两大策略,减少投资组合排放风险,增加对绿色活动的支持。

提升绿色金融差异化竞争力的举措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经济增长全新的约束条件,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契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绿色金融是有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双碳”工作要求、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气候风险、推动客户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商业银行要紧跟国家战略,密切关注各产业、各地区低碳转型发展趋势,在不断提高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上,以系统思维有力、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优化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将实现由传统要素主导向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将不断涌现。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体,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从顶层设计、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维度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强化以减碳为目标的战略设计。以碳中和为目标,制定长期的低碳金融发展战略和路线图。一方面,要密切关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标准和监管政策的出台情况,及时做好内部政策制度和产品系统的调整,更有效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另一方面,要核算全业务口径下各类资产的碳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措施和分阶段实施时间表,逐步降低资产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同时,把碳排放相关指标纳入到业务评估和授信方案中,将客户或项目的碳减排效益作为授信和贷款发放的审批依据,将碳排放绩效作为业务定价的重要考量因素,实现对碳减排的激励。

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内涵。跟进监管政策动向,实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目前,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已把建立转型金融框架列入工作议程,人民银行正加快推进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湖州已出台全国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商业银行不仅要用足用好碳减排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政策工具,为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如碳足迹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驱动高碳“棕色”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对转型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有效制定助力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方案。从行业实际情况来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绿色金融、ESG等议题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远远无法满足金融产品设计、咨询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需要加快培育一批既熟悉产业转型路径,又掌握碳核算技术、熟悉金融知识的专门人才,确保打通绿色金融战略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研究合作。深化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合作,及时跟进绿色产业相关政策,进一步厘清碳减排、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行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实施路径和可能的风险点。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引入外部科技力量,在相关信贷项目准入、减排效益测算等方面寻求技术指导和专业支持。

深化政策支撑体系

绿色金融是政策导向型领域,商业银行要紧跟国家政策,从信贷政策、资源配置等领域引导更多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同时要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在促发展和防风险之间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及时优化行业信贷政策。在风险、成本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客户准入门槛、信用条件和产品定价,在六大产业整体框架下进一步拓宽子行业覆盖面,并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向上下游延伸金融服务,不断夯实绿色金融业务的客户基础,为主体指标持续增长做好铺垫和准备。

加大重点领域资源倾斜力度。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非常规天然气、节能环保等领域信贷投放。加大对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先进制造业支持力度,尤其是绿色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智慧储能等关键技术和项目。

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行业范围和压力情景,探索研究参数指标设计,深化分析研判气候风险的传导路径和影响程度。同时,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在授信体系与投资管理体系中纳入环境气候风险的考量因素,在信用评级、客户准入、授信、用信、贷后(投后)、押品管理等环节充分考虑气候风险驱动因素,提升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

强化金融科技赋能

信息不对称是制约绿色金融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科技对于绿色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金融与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融合,既能有效提升风险管理和运营水平,又能有力支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要探寻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夯实数据基础。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探索加强对企业污染排放、废气治理、转型升级等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等全流程数据化管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与重点客户建立连接,实时获取企业碳排放和交易信息,为基于碳足迹的绿色金融深度应用夯实信息基础。

加大金融科技在产品创新领域的应用。在绿色信贷领域,加大金融科技在碳核算领域的应用,并创新与“碳效益”挂钩的抵质押类产品。在绿色投资领域,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推动绿色项目定价,验证交易有效性,评判投资项目绿色水平。在绿色理财领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科技手段,及时抓取环境类数据,及时开展分析与预测、监测与管理,并研发相关指数和工具,开发与其挂钩的绿色指数和理财产品。

加大金融科技在业务管理领域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数据等工具和手段,搜集客户环境信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构建智能化客户识别系统,有效提高贷前审查能力。建立绿色金融业务数据统计、业务分析、业绩评价和风险监测系统,为基层客户经理业务减负。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强化贷后管理能力。

加大金融科技在信息披露领域的应用。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完整、准确、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标准和机制,适当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对标国际主流ESG评级体系,提升自身运营和业务相关绿色信息的披露水平,提高ESG评级。加强环境效益测算方法、指标和工具的开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降低信息披露成本。

来源:银行家杂志

声明:此公 号(ID:cnzifi)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第七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

暨2023“光大杯”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金融安全专场

将于2023年7月在北京隆重举办!

报名参会

大会咨询与合作请联系

宋老师 13109813723(同微信)

共赴金融科技嘉年华

-2023“光大杯”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

火热报名中

-香港金融科技考察行即将启程-

欢迎咨询和报名

-2023中关村金融科技系列活动-

全面开启

-金融科技行业周报|往期回顾-

-行业资讯-

-专家观点回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