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的“弄”读lòng 莆(pú)田、闽侯(hòu)你读对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闽侯的侯怎么写拼音 巷弄的“弄”读lòng 莆(pú)田、闽侯(hòu)你读对了吗?

巷弄的“弄”读lòng 莆(pú)田、闽侯(hòu)你读对了吗?

2024-07-01 06: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受方言影响、入乡随俗、人云亦云是读错地名的三大主因

读了这么多年的nòng,原来巷弄的“弄”读作lòng,这让许多市民大呼“涨姿势”(详见:福州网友拼音纠错:巷弄的“弄”读nòng还是lòng? )!昨日,我们为大家留下的小问题,考了身边的小伙伴了吗?“莆田市”的“莆”读第二声还是第三声呢?谜底揭晓:“莆”读第二声。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语言学的林荣钦老师很肯定地说:“莆田的‘莆’读第二声,这个字只有这一个读音。而另一个地名,闽侯的‘侯’读第四声,这个字有两种读音,‘hóu’和‘hòu’,后者目前仅用于福建省闽侯县。”

街头随机采访

调查近50位市民,近半数将莆田的“莆”读第二声

莆田的“莆”读第二声还是第三声?昨日上午,东南快报记者带着这一小问题,来到东街口进行随机采访。

“莆田、莆田,‘莆’念第三声吧。”一位男中学生口中反复念了好几遍,说。

“应该是第二声吧。”他旁边的女同学纠正道,“我记得‘莆田’这两个字都是第二声。”

“那多拗口啊!”男生尝试将“莆”字念到第二声,脖子还不由自主地往上昂了一下,然后皱眉说,“我一直都念第三声的。”

这一来,女同学也有些犹豫了,不敢确定“莆”字到底念第几声。

此时,路过的市民越来越多,大家纷纷“抢答”。“念第三声啦!我们老家那边都是这么念的,我就是莆田人。”一位中年男子大声喊道,“真的,我们用莆田话念‘莆田’,第一个字也比较接近第三声。”

他说完,立马用莆田话说了一遍,大家立刻笑了,许多人也更倾向念第三声。

记者略作统计,现场近50位市民,将莆田的“莆”读第二声和第三声的市民各占半数,这一来,还真有点不相上下呢!

还没将这个问题搞定,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与此同时,一位市民问道:“那你们知道‘闽侯’的‘侯’念第几声吗?”沸腾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记者听到有人小声地说:“第二声还是第四声啊?”

看来,闽侯的“侯”念第二声还是第四声也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不确定地名的正确读法着实尴尬。

为何这么多人读错音?

受方言影响、入乡随俗、人云亦云是三大主因

莆田的“莆”读第二声还是第三声?“闽侯”的“侯”念第二声还是第四声?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上福建师范大学研究语言学的老师林荣钦。林老师耐心地听完问题,首先很肯定地给出了正确答案:“莆田的‘莆’读第二声,闽侯的‘侯’读第四声。”

随后,林老师进一步详细解释道:“‘莆’字只有一个读音。而闽侯的‘侯’,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hóu’和‘hòu’,前者比较常用,比如公侯、诸侯,还用于人的姓氏;后者目前仅用于福建省闽侯县,比较特别。”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读错“莆”字音,甚至对“闽侯”的“侯”字读音都不敢确定呢?

林老师分析说:“我觉得有三个原因,首先,受方言影响。”莆田人用莆田话说“莆田”两个字时,我们不难发现,“莆”字也比较接近第三声,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用普通话念“莆”字时,也自然而然地靠近第三声。

“其次是入乡随俗。”林老师说,“有些人一开始是念第二声的,可是来到莆田生活后,发现这儿的人都念第三声,于是自己也渐变而不自知了。”

“但是,最有可能的一种原因,还是人云亦云。”林老师说,“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多音字、通假字、古音数不胜数,很多人在没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听到别人念第二声自己就念第二声,听到别人念第三声,自己也就变成第三声,其实,究竟怎么念,自己也不确定。”

而对于闽侯的“侯”,林老师特别指出:“这个字很特别,用于‘闽侯’才念第四声,平时都念第二声,很多人不知道它是多音字,所以很多人不敢肯定究竟读第几声。甚至有人听到别人念第四声时,以为是‘时候’的‘候’,这也是一大误区。”

听地名由来辨读音

闽侯的莆田或与“侯”与“候”古时通用“蒲草”“沉浮”有关

闽侯的“侯”字跟时候的“候”字相比,少了中间短竖,读音却一致,这里面可有故事?

7年前,福州闽侯县南屿镇“蕉府行宫”倒塌的古墙内,大批砖头被确认为唐砖,砖上所刻铭文为消除学术界对“侯”“候”二字通用的异议提供了实证。

当时,据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介绍,这批唐砖上刻有“候官县城砖”、“候官县城砖寿”、“侯官县城砖福”和“福寿”等几种铭文,字体为宋体,砖的表面呈灰色或浅灰色。

而在此前,有人认为唐朝就只有“侯”字写法,也有人坚持认为只有一个“候”字写法,宋代《三山志》和明代《闽都记》也出现这种争执的不同版本。

曾馆长认为,此次发现唐砖上的铭文,说明在唐朝开始“侯”、“候”二字就一起使用,这对于消除二字使用之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既然“侯”“候”二字是通用,为何现在的闽侯县用“侯”字而不用“候”字呢?

据曾馆长介绍,根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起,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府废,1913年闽县、侯官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此后又几经更改。

1950年,闽侯县名恢复,根据国家地名办规定,为避免因地名书写引起的不必要麻烦,对闽侯县书写进行了确认,目前,闽侯县书写用“侯”字,但读“候”字音。

而莆田地名来历的传说,记者采访了几位莆田人,也听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不过大多与“蒲草”、“沉浮”相关,也与其发音有关联。

“我听爷爷说,莆田远古是从海底浮上来的。莆田东海三面,原是陆地,一次大地震,这片陆地沉没于大海之中,此海域名‘七州洋’,

把莆田地壳板块从海底挤出水面,所以民间相传‘沉七州,浮莆田’。”在莆田长大的郑先生说。

莆田人刘先生告诉我们:“由于莆田这块地刚露海面时,大面积是沼泽地,长满‘蒲草’,所以当时叫‘蒲田’。据说北方移民进入蒲田定居,人类不断开发,由沼泽地逐渐变成田,人们把‘蒲’字三点水

去掉,写成今天无水的‘莆田’。”

同样在莆田生活的蔡先生说:“我觉得,‘莆田’是从方言‘浮田’演变而来。‘浮’的方言读pú,和汉语‘莆’(pú)同音,感觉这里面有关联。”      东快记者刘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