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丨闻一多:青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闻一多在哪个大学 听海丨闻一多:青岛

听海丨闻一多:青岛

2024-07-16 17: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 岛

闻一多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崂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蜃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稍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但是在榆树丛荫,还埋着十多年前德国人坚伟的炮台,深长的甬道里你还可以看见那些地下室,那些被毁的大炮飞机,和墙壁上血涂的手迹——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日本争夺我们的小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林下的仙宫和海水泱泱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毁了。

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飘在浮标上,那是海上的星辰。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的呼啸。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有时间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起一两丈高的水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站桥,去站着望天上的云,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奇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踯躅在山坡下的“山踯躅”,丁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薰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街路上满是烂醉的外国水手,一路上胡唱。

但是等秋风吹起,满岛又回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里听见一种怪木牛的叫声,人说木牛躲在海角下,谁都不知道在那儿。

文章背景

《青岛》是闻一多先生创作于1931年的一篇散文,曾经是一篇佚文。1981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刘桓老师从1936年上海大众书局出版的《古今名文八百篇》第一集中发现了《青岛》这篇重要佚文。这是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期间,给学生上课用的范文,也是他一生仅有的一篇即景抒情文学散文。

闻一多先生,生于1899年11月24日,逝于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代表诗人和学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诗集《红烛》、《死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0年9月,闻一多先生应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校长杨振声的邀请,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文学院聘请了方令孺、游国恩、丁山、姜叔明、张煦、谭戒甫等一批年轻有为的专家学者,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1932年夏天,闻一多先生离开国立青岛大学,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1928年5、6月间,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相继停办。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在该二校的基础上成立。国立青岛大学是海大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校产基础上,根据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建议,迁青、易名筹建而成。当时的校长杨振声先生采取“民主办学、学术自由”的方针,积极延聘大批名人学者来校任教,一时间名家云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他们的文化活动,为青岛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海洋科技教育城,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校门

闻一多先生在《青岛》这篇千余字的短文中,以洗练的文风、浪漫的情怀,对青岛的不同季节做了诗一般的描绘。可见他对这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是多么地欣赏和热爱。闻一多先生笔锋多指风物,千余字下来,青岛的眉目便宛然了,仿佛我们赏风景,只想静静,而厌憎赘添的絮聒。

《青岛》通篇的格局是平常的,亦无奇峭之笔,而他的这番娓娓地描述,却浮闪着花与海的光色。状声写影,可算把内心的体悟倾筐倒箧而出了,甚是如绘。有一些游记,少见美妙摹景文字,多用叙述、议论支撑局面,故减去几分气象。而闻一多先生此篇,虽属短制,在风景上却用足了笔墨,语境又极清丽,如醉赏一纸飘入手中的锦笺,感觉是那样的好。他意不在显示学养的渊雅、知识的超卓,他只怀着轻松明朗的情绪写着风景之美,并无过深的载道之心,而淡淡的抒情意味却是能够读出的,这又让人忽然记起,他原是一位诗人。

杨洪勋

提到闻一多先生,脑海中立刻浮现的画面是《建国大业》中吴刚老师(没错就是达康书记)饰演的闻一多振臂高呼“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慷慨激昂的民主战士形象跃然眼前。而这篇散文提醒了我,一多先生是一位诗人呀!

身为诗人的他,更多作品表达的是赤诚的爱国之心,这仅有的即景抒情散文就是在海大教书时献给青岛的,可见那时一多先生教书匠的生活多么纯粹。在采访杨洪勋老师的过程中,他告诉我这篇文章是闻一多先生写给学生的范文,先生对文学教育的重视使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文化氛围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如今再读此文,深感文学素养对我们每一位研究生的重要性。愿我们能在研究生三年中,多读多看,充实自己。也愿大家能和“听海”一起在越走越远。

海盐

本期的“听海”要打板啦~和闻一多先生同游青岛,有没有激发你的文学情怀呢?欢迎各位文学青年们来稿互动哦~

下期见!

参考资料

《闻一多:从诗人到学者》,杨洪勋,选自《走近海大园——大师足迹篇》

中国海洋大学校史馆资料

特别鸣谢!

感谢为我们提供资料的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老师,他对闻一多先生以及海大校史的研究所付出的努力令人尊敬!

感谢为我们倾情献声的朗读者秦瑾晖老师!(为满足广大听友的好奇心,特附照一张!)

文案:海盐 海马

编辑:海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