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物品交易,中国仍处在初级阶段?平台:真正参与交易人数不足15%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闲鱼的发展现状 闲置物品交易,中国仍处在初级阶段?平台:真正参与交易人数不足15%

闲置物品交易,中国仍处在初级阶段?平台:真正参与交易人数不足15%

2024-06-29 2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陶震 陈子帅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编者的话:在通货膨胀、环保观念、复古热潮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二手闲置物品交易正在全球多国悄然兴起,成为拉动消费、促进减排的重要力量。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运用这一理念发展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备受关注。目前,闲置交易已经成为低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参与度最广、参与门槛最低的环保行为之一。本文就中国二手闲置物品市场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国外国家的发展经验,对二手物品交易对碳中和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报道。

市场快速兴起,信任仍是问题

“日本是二手复古相机的‘淘宝圣地’。”摄影师张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解除旅行限制后,她从东京一家中古店淘到近两年因明星带货大热的胶片相机康泰时T。《日经亚洲》报道称,受复古热潮、日元贬值等影响,近期大量海外游客涌入日本,购买黑胶唱片、相机等二手产品。一名二手领域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人看重的是日本成熟的二手市场环境,日本参与二手交易的人数超过国民总数的70%。

除了较早开展规范化二手市场的日本外,二手物品交易热潮正在全球多国兴起。英国国家统计局表示,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消费压力,二手店成为拉动2月英国零售额增长的主要力量。另外,伴随越来越多具有环保理念的年轻人抛弃“快时尚”,二手服装店在印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印度未来市场观察公司估计,到2032年底,印度二手服装市场规模将从去年的约18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

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在我国愈发受到重视。第三方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闲置交易月活用户约1.45亿。以国内最大闲置交易平台之一的闲鱼为例,闲鱼总体用户规模超3亿,每年挂在闲鱼上的物品超10亿件。根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数据,国内闲置物品交易规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

“过去10年, 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在全球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电子产品快速更新和汽车进入报废高峰,我国二手市场也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有较成熟渠道的耐用品二手交易已经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曾现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在目前,我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仍在初级阶段。二手闲置交易平台转转给《环球时报》回复称,我国真正参与二手交易的人数不足15%。以手机为例,手机的回收率仅为10%左右。

“我国二手物品交易过去一直是非正规的自发行为,缺乏市场监管及政策扶持。”曾现来说,“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关标准,很多二手产品重新进入市场需要达到的标准仍不明晰,许多领域仍是正规和非正规渠道相互交织,容易隐含环境和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大部分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仍在二手市场、集市等线下发生,并开始向线上渗透。在转转、闲鱼等线上二手交易平台的推动下,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也在利用C2B2C为主的平台模式,破除一直制约二手物品交易发展的信任问题。

“平台介入后不仅盘活了社会上更多的闲置资源。还通过提供质检、验货、上门回收等增值服务,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在回收、鉴定等关键环节,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闲鱼给《环球时报》的回复中称。

为个人省钱,为国家减碳

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不仅能最大化利用物品价值,推动经济循环发展,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减碳潜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约500亿吨,其中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超过30%。“从循环经济、促进废物资源化利用等角度来看,通过对废弃物或闲置品的重复利用,可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二次生产带来的碳排放,起到良好的脱碳减排效果。”曾现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转转相关负责人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二手交易可显著减少碳排放。比如一部新手机全生命周期平均会产生49公斤碳排放,而通过回收、再售等二手流转将减少25公斤碳排放,即减少了一半的碳排放。

闲置交易已成为参与门槛最低的环保行为之一。欧洲最大的二手平台Vinted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有近一半(47%)的消费者购买二手商品是碍于自身经济负担能力,但有20%的消费者购买二手商品是出于环保考量。这突出表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购买二手商品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闲鱼平台2021年度全年减排174.18万吨碳排放,这一数字在2022年上涨至200万吨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在闲置交易方面,碳减排量化仍然存在困难,每个平台自行测定评估,没有统一标准。同时闲置平台的个人碳账户,各个城市、机构设立的个人碳账户也存在不兼容的问题,使循环经济体系暂时做不到可量化,一定程度影响消费者参与低碳消费的热情。《环球时报》记者关注到,目前多地都已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推出个人碳账户。例如,广东、成都、北京等多个城市推出以政府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市民在进行绿色消费时能够获得一定奖励。

“目前,我们有很多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以及废旧衣物等长期闲置,比如手机等快速消费类的电子产品第一次使用时产品寿命没有被充分利用,至少有1/3的潜在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曾现来表示,“如果能够把二手闲置物品重新推向市场,对绿色转型、脱碳减排的效果将会非常可观,并能充分发挥产品的功能效用。”

日本经验:用新眼光看旧衣裳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一直注重节能环保。日本不仅有全球闻名的垃圾分类标准,其旧货业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49年,日本就出台了《古物营业法》,此后几经修改完善,已经建立起相当完善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体系。

如今,煤炉(Mercari)、骏河屋、雅虎拍卖等二手网站更为二手产品的交易提供便利。自2009年起,日本二手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达26988亿日元(约合1399亿元人民币)。每年,不同类型的二手产品市场份额都会发生变化,其中比较稳定的当属二手服装,份额持续保持在10%以上。

说到日本的二手服装,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东京表参道等地经营古董服饰的“古着店”。从2000年后,“古着店”备受关注,甚至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前去淘货,其中不乏90后、95后的中国年轻人。这种店铺主打“稀缺性”,适合不满足快时尚品牌和千篇一律流行风格的顾客。但是,日本二手服装市场不只着眼于高级“古着店”,日本人主要购买的还是普普通通的二手服装。

日本对衣服的循环利用古已有之。由于日本传统缝制和服的布料尺寸和成衣尺寸基本相同,这让其具备再利用性。此外,因为日本人重视仪式感,从出生开始,每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会穿着特定服装,所以继承或改制长辈衣服成为一件格外有意义的事情。

贫苦百姓的布衣无法和高级和服媲美,但是他们可能会作为家臣、随从或帮工,从贵族及富人那里得到馈赠。因此,直到明治时代,接受旧衣服都不是寒酸的事情,甚至可以引以为傲。传来传去实在不能再穿的和服和腰带,也会被拆成布条,继续制作成布包或拼接布料,棉织品会做成茶巾、抹布,最后还会把再也无法循环利用的纤维拿去生火。

随着服装西化和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的旧衣市场在二战后“安静”了许多。直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向海外出口旧服装,重新激活了这一产业。近年来,随着快时尚、快消费的不断提速,环境负担日益加重,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将二手服装上升到价值观层面大力推广,环境厅设有专门的网页,详细介绍服装从诞生到消失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种种负担,同时明确写出每个人应该如何参与到服装再利用的行动中。此外,日本在学校教育中也加入相关内容,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理念。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