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大师接力合作的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闪电系列导弹 两代大师接力合作的精品

两代大师接力合作的精品

2023-10-23 06: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 | 蒋蒋的兵工厂

智库 | 云脑智库(CloudBrain-TT)

云圈 | 进“云脑智库微信群”,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研究方向

编者注:看到这篇文章时,满满的记忆,于是分享了这篇长文,还记得成功的那一年,我也刚刚走进这个行业,有幸参与了后面的一些产品研发!谨以此文,以飨读者!

从引进A弹到霹雳-11空空导弹的研制过程,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研制的霹雳-11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本来我军是寄予厚望的,但是有着原准弹A弹的技术资料与实物,该导弹的研制依然是磕磕绊绊,从1988年立项开始一直等到2002年才定型成功,还经历了连续多次的失败,定型那次攻击距离竟然才15千米,显然是不能够满足新世纪中距攻击要求的。好在这一时期,有一款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研制的先进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迅速定型成功,迅速增强了我军战斗机的中距作战能力,这就是霹雳-12空空导弹,他的研制者是两位大师,一位是已故航空英才董秉印,一位则是后来接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它的研制历程,则是一段相当艰苦曲折的历程。

    讲霹雳-12的立项,必须提到董秉印这位大师的功绩,如果不是他在艰难时刻的提前预研,霹雳-12的命运绝对会有极大的改变。董秉印是原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航空科技英才。由董秉印同志主持负责的某型号设计技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部级二等成果奖多项,并荣立部级一等功,被授予航空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先后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被俄罗斯国家工程院授予外籍院士。他是中国霹雳-5C/E空空导弹与霹雳-12空空导弹的总设计师,两种不同系列不同类型的导弹都是在董总的坚持下才立项同步研制,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奠定了共和国新世纪的战斗机主力空战武器格局。

当年国防科工委决定将A弹给上海航天局之后,董秉印1984年担任014中心科研副主任,就开始积极推动进行中程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预研,当年的中国摸半主动雷达制导都磕磕绊绊,更何况技术难度更大的主动雷达制导呢?因此董秉印的主张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董秉印选择主动雷达导弹技术预研一方面是对世界发展潮流的追随,一方面也是为了保住014中心的雷达制导技术队伍。由于长期没有项目,当时七室的经费十分有限,人员纷纷流失,因此进行技术预研也是给其补血的一种行为,董秉印首先到七室和大家一起就雷达制导技术何去何从的问题展开了辩论统一思想,形成了对技术能力的判断,然后多次跑到航空部军机局不断争取,最后张金波局长支持了这一方案,给了80万元经费,从而使得七室开始进行雷达中距拦射导引头的研究工作,研制代号MR弹。

所谓MR弹就是中距弹的演示模型,主要包括导引头Xmm精密制导预研、Y公分导引预研、无线电部件、控制部件、伺服部件等舱段预研。要知道Xmm精密制导当时全国有30家在搞,最终只剩下两家,014中心和航空部25所,也为霹雳-12导弹的研制打下基础。可以说没有Xmm精密制导的预研,就不会有霹雳-12。最终成型的MR弹显示出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在航空部里影响很大,在1989年12月6日至8日014中心召开的部级成果鉴定会上鉴定说,MR空空导弹导引头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其性能与阿斯派德导弹相当。它是科研人员执行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方针的丰硕成果。在研制中,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研制远距发射后不管雷达弹打下了基础,因此评为部级成果。1990年MR弹预研成功,取得可用于型号设计的成果,为国家重点工程型号的研制保留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一成果也使得董秉印开始构想研发真正的中距空空导弹。

1991年底,董秉印就开始不断向上打报告向航空总公司及国防科工委提出申请自行设计研制国家重点工程型号也就是霹雳-12,为使上级机关对这项研制项目申请重视,他通过杨得志将军上书给军委主席邓小平,说清研制中距空空导弹重要性,指明014中心有研制基础。为了项目立项,他还与611所联合,向上级机关打报告,在国家10号重点工程上挂国家重点工程型号空空导弹,也就是将霹雳-12空空导弹与歼-10战斗机连到了一起。他带领洪信镇、吴兆欣、李玉林、鲁浩、赵华超等人,在当时赵明发主任全力支持下,对航空部、空军、国防科工委做了大量技术论证说服工作。但这一时期竞争对手也出现了,就是还在研制霹雳-11导弹的航天八院,毕竟其已经有了一定的中距导弹研制基础,对014中心的威胁很大。因此这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一个预研和对外技术合作相结合的方案。在对外合作中引进部分部件,国内预研突破关键技术,这个方案其实就是董秉印的方案,因为这一时期,天上掉馅饼了,国际局势突然出现了大变化,苏联解体了,这使得中国军工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991年代末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主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70%以上的军工企业,80%的科研能力,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90%客机潜力,但原有的军工体系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急需资金维持设计局和企业的生存,维持其技术人员的就业和收入,所以对中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向中国出售了很多先进航空技术和产品。于此同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升很快,科研经费较多,但军事技术领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加之西方对中国实施的技术禁运更使中国军事技术的研制面临断代的危险,因此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引进和创新阶段,也在不断寻求先进技术改善我军装备。

1992年7月,董秉印率014中心代表团赴俄罗斯进行技术考察,发现很多的设计部门还在资金短缺和解体造成的混乱中挣扎,急需对外销售续命,甚至不惜出售手中最先进的技术。他敏锐地意识到可以借此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技术来加快发展我们自己的空空导弹,于是在考察期间多方收集信息。1992年12月,董秉印回京后反复向科工委和航空部等领导机关汇报要进行对外关键技术合作,领导指示立即派团再次赴外方考察,董秉印连家都没回就直接从北京出发了。当时俄方的设计局对外很保密,起初他们研究导弹的单位我们都不知道,后来才知道是信号旗设计局(Vympel)做总体设计,并且逐步摸清了其几个配套研制单位,比如研制导引头的Agat“玛瑙”设计局,董秉印还在代表团离开北京机场填写出境卡时,向部里同机的另一代表团的领导索要外方该设计局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因此做到了有的放矢,在俄罗斯的两次考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活动。董秉印盯上的,是信号旗设计局的最新型导弹——R-77中距空空导弹。

俄罗斯“信号旗”国家机械制造设计局由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所的有关机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和莫斯科地区几家飞机工厂联合组建。1949年组建。50年代中期,该设计局开始研制导弹武器。包括K-7空对空导弹、K-13(R-13)导弹、3М9型陆军防空导弹、R-23红外制导中距空空导弹,R-24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R-27模块式系列导弹(6种型号),R-33远距导弹,R-73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导弹,X-29Л和X-29Т空面导弹,R-77(RVV-АЕ)主动中距导弹等。R-77可是当年的新锐武器,要知道这种导弹在1984年5月才开始测试原型弹,测试工作在1991年底完成,并于1992年少量试产,因为不少配套厂还在乌克兰,早期批生产相当不顺,直到1994年才测试完成并开始批生产。在当年是可与美国AIM-120齐名的武器。R-77采用的格栅尾翼有控制力量大、控制律易编写、高迎角性能好、尺寸小、制造简单、制动转矩小等优点,适合于俄罗斯舵机比较弱的现实,但是飞行阻力比较大,严重影响射程。R-77导弹宣称射程也都是在2万米高空打出来的,实战中射程会严重缩水,这些问题在后来研制的霹雳-12空空导弹身上都加以改进。

在国外找合作的同时,董总还得回国应对国内的激烈竞争。要知道航天八院当年实力很强,也有A弹和霹雳-11的基础,而014中心多亏董秉印弄了一个MR弹,但科工委的支持比较少,国内阻力也比较大,好在先进行了对外合作取得了先机,而霹雳-11的接连延期也是一个减分项,这才使得竞争能够持续下去。在竞标霹雳-12过程中,董秉印还结合国家实际,制定了一套合理的竞价方案,在上报技术参数的时侯,他坚持实事求是报参数,发现无线电关键部件的参数报的是实验室理想条件下的结果,于是决定下调此数据,后来结果证明,如果不下调数据,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根本无法达到实战时指标的,那么研制进程就会大大拖延。而竞争对方向上级机关工作人员提出,他们的价格是董秉印制定价格预算下调10%。总装上级机关领导一方面鉴于空导院数据的合理性,一方面鉴于董秉印做工作的实事求是,最终还表扬了空导院。

董秉印不断的做军机局、航空部和空军的工作,与多方友善汇报、协调最终得到了航空部支持,航空部副部长王昂向国防科工委报告要求014中心研制这款导弹。终于在1993年1月29日,国防科工委谢光副主任确定了同意引进关键技术,以我为主,自行设计的方针,确定空空导弹研究院为研制单位。但航天八院这一时期在国外依然在跟外方合作签合同,最终是科工委机关发电报给我大使馆武官处合作处,由大使馆武官处合作处李晓林出面宴请合作方无线电部件研究所所长、国家外经武官及军事技术进出口公司人员,说明空空导弹研究院负责霹雳-12导弹的研制,这才算是尘埃落定。1993年国防科工委[1993]技综1749号文件通知任命张彦仲同志为国家重点工程型号空空导弹研制工程行政总指挥,任命董秉印同志为国家重点工程型号空空导弹研制工程总设计师。

董秉印在与信号旗设计局谈引进技术合作问题时,与其总设计师索科洛夫斯基在总体设计上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俄方一方面漫天要价,如果使用其总体设计,就得同时引进37项专利,花费极其巨大,另一方面索科洛夫斯基要求当总设计师负责组织设计,但这样的活我们就没办法摆脱俄方束缚做自己的东西,而董秉印提出中方人员当总设计师,俄方干脆耍赖把他们扔在招待所不管了,连车都不给找让他们搭车回来。董秉印见对方态度强硬,干脆使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分头找各个中方急需技术的三个部件所签约,反正那年头大家都揭不开锅,生存压力下签约也比较痛快,其中负责惯导的部件所甚至只让董秉印一行人在走廊谈设计,后来也服了。签完之后董秉印拿着合同又去找信号旗设计局,一方面让他看到大势已去,一方面又让他了解中国人的诚心,最终索科洛夫斯基无奈签约。这个合同金额是多少呢?仅仅是对方报价的七分之二!

索科洛夫斯基是R73、R27、R77总设计师,但可惜没找到他的高清图片

确定了研制单位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董秉印需要带领团队进行产品立项论证及方案评审。为此他组建了产品综合论证小组进行科学论证,动手编写了长达39页2万多字的《国家重点工程型号研制总体规划》,提出新的设计思路,最终在1997年进行的BGD工程立项汇报和方案评审过程中,在47家单位近百名专家面前获得一致好评,方案评审立项顺利通过。014中心由方案论证F阶段顺利进C阶段,霹雳-12的研制终于走向正轨。

霹雳-12导弹的性能,我们可以从其外贸型SD-10空空导弹一窥究竟。该型导弹采用大长细比、小翼展、尾舵控制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这种布局体积小、重量轻、阻力小,飞行速度更快、机动过载更大。该弹采用头部呈尖卵形的细长圆柱弹体,弹体前部附有四条深色的带状天线,串联X-X型弹翼布局,弹体中部有4个小翼展三角弹翼,弹体尾部有4个全动五边形后掠尾翼,形成锐角向前的独特布局,也成为该弹最大的识别特征。SD-10空空导弹全长3.85米,直径0.203米,翼展0.674米,弹重180千克,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双方飞机迎头飞行,飞行高度10千米,速度1.2马赫),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6000米高度,4马赫),使用高度0-25千米,发射载机和目标高度差不能超过10千米,采用中段捷联惯导+主动雷达制导,无线电近炸引信+离散杆战斗部,具有超视距发射能力、多目标攻击能力、发射后不管能力、全向攻击能力和很好的下视下射能力,导弹能跟踪拦截实施9G过载机动的空中目标,并有效对抗数种电子干扰形式,对F-16类目标的不可逃逸区在载机前方35-45千米左右,命中概率60%--80%,对其它战斗飞机70%--90%。其性能要超过AIM-120A/B和R-77,略逊于AIM-120C。

霹雳-12空空导弹由于与俄罗斯合作,因此采用的是R-77的一种主动雷达导引头,但并不是R-77用的9B-1348E导引头,而是当年还处于研制状态的第二代9B-1103M导引头。苏联解体的钱荒使得很多设计局基本处于停摆状态,这也包括玛瑙AGAT MRI设计局,使得其80年代发展并寄予厚望的9B-1103M导引头的研制也处于停滞状态。后来由中方提供经费,俄方继续发展最终完成,用在了R-77-1导弹和霹雳-12身上。9B-1103M导引头工作于J波段(10~30GHz,即波长1至3cm),更新了、光纤陀螺等先进技术,有多种改型,供R-77、R-27AE使用的9B-1103M-200长度0.40米,重量10千克,热机时间由2分缩短至10秒,数字化信号/数据处理系统运算速度超过5000万次/秒,可程序化只读存储器(REPROM)容量64K,对RCS=5平方米的目标的探测距离达25km。拿回来之后我们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集成度更高,性能更强,毕竟我们的集成电路、微电子水平要强于俄罗斯。

霹雳-12的另一个亮点在其采用的离散杆战斗部。所谓离散杆战斗部就是在连续杆战斗部基础上,用独立的大长径比的预制杆条作为主要杀伤元素,杆条紧密排列在炸药装药的周围,当战斗部装药爆炸后,杆条按预控姿态向外飞行,即杆条的长轴始终垂直于其飞行方向,同时绕长轴的中心旋转,最终在某一半径处首尾相连,靠形成连续的切口来提高对目标的杀伤能力,继承了连续杆战斗部杆条质量大、对目标切割能力强的优点;同时又兼顾了破片战斗部速度高、威力半径大的优点,对目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

在研制过程中,董秉印设计的总体方案有超视距、发后不管、多目标攻击三大特点,但指标体系完整全面,技术难度大,因此采用两步走方式,首先突出主要目标,降低研制风险,解决有无问题,然后再完成多目标,实现全面要求,确保成功。在立项时就强调走自主创新与国外合作,以我为主的“结合型”技术途径,国内无法解决的导引头和捷联惯导采用技术合作和进口部件生产,自研发动机、舵机、战斗部、引信等,最终决定燃料和战斗部分别由航天和兵器的单位承担,计算机、火控惯导分别由631、613、618所承担,发挥举国优势。而且所签合同是按部件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合作方式,签订不同的合同。这就给国家节省了不少经费。

霹雳-12由董秉印做总设计师。在决定总体布局之时,董秉印一直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外方提出给4种方案供他选择,但需要花大量的外汇,而且需要去他们那里做实验,外方形象的称为四个姑娘。但要这四个姑娘的话,后面要跟着隐藏的不少彩礼(专利费),而且时间过长。董秉印也看到了R-77导弹的弊端,因此决定自己设计,总体所进行设计时最初的强度达不到,李玉林和韩群等气动设计专家用了几个月时间创新提出一种新型气动设计。他们认为R-77导弹的头部有点钝,考虑电性能和强度进行了修形,改变了弹翼布局,经过典型条件下试验验证,证实其具有非常好的特性,结果后来在国内风洞试验反而出了问题,各种压力接踵而至,急的李玉林和韩群用两天两夜时间拼命分析数据,最后判定是模型连接问题,果然改造之后数据就正常了。后来我们向俄罗斯方面提供了设计方案参数和特性参数等全套数据,俄专家用了两个月测试,认为这个方案很好,还想买中国设计的气动软件。

我们与俄罗斯专家的合作,实际上是技术贸易,因此董秉印必须与俄罗斯专家搞好关系,一方面跟他们谈与中国友好对抗美帝,在技术上让他们认同,一方面在平时生活方面必须让他们满意,这样在合作中俄罗斯专家就会多指导,有时说一句话可以顶一万句。由于气动外形方面我们得到了俄罗斯专家认同,拉近了两方关系,俄专家在双方工作会议上多次肯定和赞赏我们,能更主动探讨问题,还将自己珍贵的这方面书籍和有关资料作为礼品赠送给我们。

董秉印为了霹雳-12提出一整套型号研制和管理办法、途径和措施,加强管理协调,进行技术风险分析,进行设计评审,强化质量管理、可靠性试验,这都在研制过程中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涉及到100多个专业董秉印都要负责人给他讲清楚,他去协调。比如弹载计算机问题,谈判中我国专家发现俄罗斯使用的是元器件都已过时的70年代水平计算机(DSP芯片),于是要求与他们共同开发,我们做硬件,他们做软件系统,还花了很少一笔钱买下了控制程序软件原程序。1996年11月,指挥部主持在沧州进行导引头绕飞试验,邀请国防科工委怀国模副主任、空军王良旺副司令参加,考核导引头对空中飞行目标的跟踪距离和性能。

在选择重点工程型号配套单位时,经常有人千方百计想找他开后门,但董秉印一直坚持产品性能。在霹雳-12使用的发动机方面,上级机关要求兵器部845 厂做国家重点工程型号配套单位,而董秉印提出项目单位产品大比武,请了兵器部5名专家,其他单位5名专家进行评审,最终选用了航天46所,也就是现在航天机电集团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院的产品。董秉印要求这种发动机必须是国内自研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动机,可靠性必须要高,因此选用了并联发动机,在设计加工中遇到了延伸率太低、翼肋圆弧加工的改进、焊后会出现“缺陷”或裂纹等问题,董秉印号召大家通过集思广益与请教专家、进行工艺实践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发动机壳体延伸率问题会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必须做延伸率的试验工作,为此董秉印拍板决策推迟到7月底进场做程控弹发射试验,最终解决了问题。

1997年12月24-26日,霹雳12项目在华阴进行地面发射试验,考核了发动机的动力和地面射程,验证性能与采集工作数据,证明了发动机的性能。但是在进场后,有人提出了“强制段”与发动机吊挂会发生撞击,撞击力会有30吨,有可能将发动机撞爆炸。此时恰逢董秉印负责的霹雳-5E项目首次试射就弹体自爆,因此受到了上级和单位内的巨大压力,假如再失败就可能被下台。在刚回国就赶回到靶场的董秉印组织大家进行大讨论和精密计算后,廖志忠提出导弹是弹性体,撞击能量仅25焦耳左右,于是董秉印拍板决策发射,试验最终取得成功。董秉印压力之大,王伯荣亲身与董秉印经历过一次。1998年8月左右,总装备部领导刘胜将军提出要将霹雳-12进度提前,院内领导也要求定在2002年,但按这个时间根本研制不出来,董秉印带领王伯荣一起在大会上据理力争,将节点定在了2003年。

而为了战斗机和飞行员的安全,董秉印还决策进行一项地面加载发射试验,目的是考核弹、架分离、动力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因为空中导弹是受到各种力,在载机进行大机动发射时,导弹受力不均可能会造成危险。董秉印的这个决策国内国外都没做过,连俄专家都在劝阻他,但他为了载机飞行安全坚持要进行。1999年9月9日董秉印刚从国外回到北京,11日回到洛阳后就立即驱车六个小时赶到靶场,彻夜进行技术检查和疑点归零。1999年9月12日-17日地面加载发射试验在国家兵器试验中心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先进行了内场模拟加载发射试验,然后发射了小载荷导弹3枚,大载荷导弹1枚,弹、架分离正常,动力产品安全可靠,发射架、产品无异常划伤,达到了试验目的,开创了同类产品发展史上的先河,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并对今后同类产品的研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董秉印还提出设计质量复查,这开创了中国空空导弹设计史的第一次,在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工委、空军、航空第一集团公司引起强烈反响。他亲自拟定复查提纲,要求自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以自查为主,各单位复查后写出复查材料,组织发动机、发射装置、控制部件、控制软件伺服部件等专题进行了论证,共同找出设计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复查与自查,确保程控弹设计质量,最终保证了程控弹的实验成功。2000年5月,董秉印还成立了国家重点工程型号可靠性系统,亲自任总师主抓质量。

董秉印身兼两大工程型号——霹雳-5E和霹雳-12导弹的研制工作,其工作量十分巨大,还要负责所内科研工作,忙的连休息日都没有,在研制过程中所有难题都得他一个人扛,上级压力很大,所内还经常有不同意见,很多掣肘,他还得到处跑协调出国跟俄方交涉,跑靶场紧跟试验,这都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心脏肥大症、心衰越来越严重。在他还在为程控弹发射试验做准备时,老天却停止了他的脚步。去世前一周,2000年6月21日他去成都协调,24日到北京开新型号会议,6月29日院领导催他从北京赶回洛阳给总装领导汇报,当日下车就开院结构调整会议和参加外事活动连轴转到深夜。6月30日7时50分,董秉印这位伟大的总师在上班途中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61岁,真是天妒英才啊!千斤重担压到了接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的樊会涛肩上。这一年,樊会涛还不满38岁。

樊会涛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空空导弹专家,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备部导弹总体技术专业组成员。2007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荣获金质奖章,2010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国防科工局、人力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授予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2011年,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授予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特等金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部级一等功等奖项。201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二代和第三代红外型导弹的研制,主持研制了第四代雷达型导弹及出口和发展型的研制,是国家三个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

董秉印去世时,已完成霹雳-12型号总体设计,并研制出原理样机和程控弹,产品进人试验阶段,并为后继弹的研制打下基础。这种情况下临阵换将,外界对于选用樊会涛当总设计师持质疑态度,樊会涛则用加倍的努力来回应。要知道樊会涛其实是学航空发动机专业的,从事导弹研究可以说是半路出家,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很快完成了蜕变,在一众专家中脱颖而出,最终才获得总师位置。他在整理了董总的设计路线后,带领团队开始没日没夜的攻关,早期产品几乎各系统都在出问题,每个都需要总师协调解决,迫使樊会涛更加努力的学习新的知识以解决问题,努力探索自行研制空空导弹的科研规律,完善创新了空空导弹研制程序。最终在2003年节点来临时按期拿出了产品。试验前,樊会涛与团队同事一遍遍地进行试验前检查,讨论方案细节,做精心的准备。但是成功显然不能来的那么容易,2003年10月21日,首发产品的空中靶试验失败了,可能是导弹大迎角飞行时失稳导致弹体折断。樊会涛给母亲打电话时禁不住大哭,但还是需要继续干下去!

樊会涛回忆说:“靶试失利证明科研还有我们没认知的领域,产品还有我们没考虑到的问题。天道无亲,科学是六亲不认的,它不喝茅台酒,不抽大中华,只有老老实实做学问,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他带领团队开始重新梳理方案,并顶着压力到全国各地请教专家。最后他找到了气动弹性专业的管德院士,向他详细地描述导弹故障过程以及他们推测的原因,管德院士在讨论中帮助他确定了故障原因,但具体改进方案还需要他自己决定。毕竟导弹设计已经到了末期,改动一点就会影响颇大,而专家们给出了好几种技术方案。这种情况下,樊会涛首先用验证实验中的严酷环境测试改进措施是否有效,再把它融合到导弹身上,他带领大家共同实行“711”工作制,每周工作7天,每天11小时,甚至吃饭时各系统负责人还要汇报情况,名为攻关饭。最终历时108天解决了问题。整个型号的研制,他们总共进行了7次大的技术攻关。其中,最长的一次攻关持续了318天,他们设计了一套保证科研产品质量的控制方法;建立了一套保证大型试验成功率的制度。

2004年3月3日重新试验当天,樊会涛带着各负责人对100多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检查,检查改进措施,并针对有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了试验预案。导弹发射后,樊会涛坐在指挥大厅里紧紧地盯着导弹飞行的轨迹和目标的飞行情况,这枚导弹成功将靶机打得凌空爆炸,樊会涛也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兴奋的同团队们一起高呼“成功了!成功了!”这次胜利证明产品的设计原理是行得通的,技术问题见底了。随后的定型试验中则创造了中国空空导弹试验的历史记录,13发13中!其中在2005年底,霹雳-12首次采取双弹齐射攻击试验,取得了双发齐中的成绩,表明了其多目标攻击能力。霹雳-12工程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多项第一,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国家,其进度甚至赶上了霹雳-11的进度。

但导弹研制道路依然是曲折的。在13发13中的好成绩下,014中心却在西北某空军试验试飞基地靶试时遭到了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上将的迎头痛批,认为其已经开始骄傲自满。没想到一语成箴,随后霹雳-12批生产产品的的批检靶试却连遭败绩.以致几批产品交付不出一枚导弹,连已提前运到海峡前线部队以备急需的产品,最后也不得不运回检查返工,极大影响了前线的战斗力生成。樊会涛不得不再次带领团队进行复查,发现生产工厂在批生产成件技术状态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和失控。这种情况下014中心不得不再次进行质量整顿和管理整改,最终解决了批生产产品问题,重新做的批检靶试也过关了,部队总算拿到了放心产品。

这还没完,014中心后来又发展出了改进型SD-10A空空导弹,进一步加长加重,但翼展稍微变小了一点,进一步增大射程,改进了导引头。SD-10A空空导弹直径203毫米,重199千克,长3934毫米,作战高度0~21千米,射程超过70公里,采用双推力固体发动机,最大速度超过4马赫,过载38G,可以全天候、全方位攻击高机动目标,最早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正式对外展出。SD-10和SD-10A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枭龙战斗机飞向了巴基斯坦、缅甸、尼日利亚等国,获得了这些国家的好评。至于自用版霹雳-12是否有射程等方面的改进则没有较权威的报道。

SD-10A空空导弹后来还发展出了地空型。最早的地空型SD-10A依然采用原版弹,因为地面发射所以射程要大大缩水。代表性的是2008年珠海航展中由中国航天工业集团研制的猎手II型综合防御系统,也是中国首部组合型中低空全领域防御系统。该系统包括两辆猛士高机动载车,导弹发射车后部安装有可旋转的导弹发射架,其上面四个导弹挂架都是倒放,外侧左右各挂一枚PL-9C“霹雳”近程低空防御导弹,内侧左右各挂一枚SD-10“闪电”中高空防御导弹,据说其能够使用单侧面齐射打击不同目标,其射高能达到15-21000米,车棚顶安装有光电观瞄系统。雷达车负责为导弹车指示目标和提供早期预警,其车后安装有一个大面积的反低投影远程观测相控阵雷达,还配备有电源等,增强了反隐身能力,还可配备电源车,各车以数据链相互联系。但是后来就再没有出现过。

2014年珠海航展,天龙50中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展出,他使用的导弹其实是国产中距空空导弹SD-10A的地空改型DK-10A,为了不减小射程,DK-10A采用了增大后弹体多装燃料(也有消息说采用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和边条翼的设计,弹长5.054米,弹径203°毫米,射程50公里,射高30m-19800m,飞行速度可以达到1000米/秒,最大过载38G,采用捷联惯性制导+数据链连接+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采用杀伤爆破战斗部,可以有效拦截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及无人飞行器等,执行区域防空任务。

天龙50采用北方奔驰6X6卡车底盘,安装有4具圆筒形储运发射筒,采用倾斜热发射方式。一套标准的天龙50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包括1辆指挥车、1辆多功能雷达车、4-6辆导弹发射车、一套后勤保障系统,能够与天龙30共同组网。系统撤收时间15分钟,正常反应时间为20秒,紧急反应时间为16秒,发射车与指挥车的距离可以达到5公里。早期的天龙50配备了IBIS-150移动式三坐标雷达,后来换用了新型IBIS-200型S波段三坐标雷达,探测距离250公里,能够同时搜索144个目标并引导12枚导弹摧毁目标。

IBIS-200型S波段三坐标雷达

天龙50导弹性能先进、系统简单、效费比高(比西方导弹便宜40%)适合第三世界国家的防空需求。所以很快就有买家找上了门。卢旺达于2014年购买了该系统,成为该国防空主力,2017年12月摩洛哥也进口了该系统,据说评价非常好。现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也有进口意向。

霹雳-12工程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多项第一,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国家,其重要性怎么赞扬都不为过。而在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两代大师的责任担当、艰苦奋斗、独特智慧依然让人心潮澎湃,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才跨过了青黄不接的年代,进入空空导弹研制的自由王国,我们的战机才能带着先进的导弹,守护我国空防!

后记

到今天写完霹雳-12导弹的研制过程,中国空空导弹研制历程系列文章也迎来了终结,毕竟后来的天燕90、霹雳-10、霹雳-15披露的研制情况过少,是部队现役最先进装备,而且总师还没有出回忆文章,这都限制了后续的写作。从5月16日写霹雳-3开始一直到8月4日今天,笔者终于把看回忆文章资料的所思所感付诸笔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由于资料来源的不确定,行文中可能会有较多的错漏,在此老海向大家致歉。笔者写着这个系列文章,主要是为了体现中国军工人员从无到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过程,体现中国空空导弹研制筚路蓝缕奋勇拼搏的过程。他们付出了,理应得到我们的了解和尊重。他们才是共和国脊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笔者向为了新中国国防而无私奉献的所有军工人员致敬!谢谢你们!

- The End -

声明: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云脑智库。本公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投稿/招聘/推广/合作/入群/赞助 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关键词

微群关键词:天线、射频微波、雷达通信电子战、芯片半导体、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测试制造、相控阵、EDA仿真、通导遥、学术前沿、知识服务、合作投资.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我们是一群专业、有态度的知识传播者.”

↓↓↓ 戳“阅读原文”,加入“知识星球”,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  先别走,安排点个“赞”和“在看” 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