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日照港,走进集装箱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门司港在日本哪里关西 走进日照港,走进集装箱世界

走进日照港,走进集装箱世界

2023-03-24 2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孙小荣工作室2019年原创人文旅行图书《有一种生活叫日照——旅游生活36计》,已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寻访日照,选取36个典型场景,将日照生活具象化;创作36篇文稿,让日照生活场景化;记录36个故事,让日照生活人格化,来展现“有一种生活叫日照”的场景体验。 “小荣说”连载系列文稿,与读者分享36种日照生活。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写了一本有趣的书,叫《集装箱改变世界》,讲述了集装箱这个运输工具,从发明到使用,如何加速大宗货物的全球流通,推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经济学家》杂志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

集装箱是港口的独特景观,但对于港口以外的人而言,熟悉而又陌生。我们总能在电视和电影作品中,看到由一个个铁盒子堆砌而成的,一眼望去规模宏大的集装箱世界。

随着人们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近年来,集装箱也走进日常生活中,集装箱酒店、集装箱民宿、集装箱餐厅等受到旅客的喜欢,成为很多旅游休闲度假区、自驾营地,甚至城市广场、街区最吸引眼球的“网红”项目,人们可以在集装箱改造的生活空间,住宿、餐饮、休闲,做一个有趣的“柜族”。

然而,对于工业港口的集装箱,我们依然充满陌生。我们能在老电影片段中,看到曾经的码头、港口人货混杂、忙碌无序的场景,比如《泰坦尼克号》起航时的喧嚣,比如清末和民国时期重庆朝天门码头的袍哥及商贩的江湖往事,码头、港口作为交通、货运枢纽,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但在人货分离的集装箱时代,工业港口就像一个大工厂,是一个建立在围墙中的独立社区,“闲人不得入内”,货运港口不为外人所见,充满神秘感。

我曾经参观过青岛港、唐山港,也有缘走进湛江南海舰队十里军港,感受军港之夜的波涛轻摇。在日照,我想走进日照港,一窥它的神秘。

走进“海龙湾”

当我表达要写日照港的想法时,并没有得到我期望的响应。原因很简单,港口是工业区而不是生活区,更不是旅游区,“闲人不得入内”限制了人们对工业区的想象力。

但,时至今日,港口也不得不面对当下及未来的两种趋势:一是“闲人”充满好奇心,你越是限制入内他偏偏想突破重围一探究竟,好奇心就是驱动力;二是在日照这样一座旅游城市,必然要实现全域旅游化,来满足像我一样的游客各种“窥视欲”。而工业旅游的兴起,已经打破了旧有的围墙,让工业区变成了旅游区、休闲区、生活区,推动了产业融合,好奇心就是生产力。

再则,日照是一座因港而立、因港而兴的城市。日照港于1978年选址,1982年开工建设,1986年投产运营,而日照于1989年才建市,2019年刚好是建市30周年,日照港比日照市早7年。书写日照,绕不开关照日照港。

当我们走进日照港所在的海龙湾时,发现我的猜想正在变为现实。

日照是一座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全国绿化典范城市,身之所至,目之所及,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绿色、清新、洁净的舒适感。但当我们走近海龙湾时,就明显感觉到港口特有的工业气质——

地面交错的铁路、楼宇间蜿蜒的管道、纵横交织的电线塔、高耸的钢铁起吊架、来往穿梭的箱式货车、突兀地冒出的仓库屋顶、看上去森严的铁大门及门口严肃的保安等,都在宣告,这里是港口重地。

我们甚至跟着导航也迷失了道路,跟提前约好的接待人员打了两三次电话,才顺着指引,找到了日照港展览馆的入口——它竟然就在港口大门的外侧,而我们一直想进到港口里面。

有展览馆,就意味着,港口已经在开发旅游,这是一个旅游化的信号。

由于是个下雨天,展览馆并无游客,但有考察团需要接待。在一楼的港口沙盘前,接待人员为我们讲述了一番港口的布局及未来发展,反复交代我们如何乘电梯上五楼观景平台鸟瞰港口,就忙着去接待考察团,我们得以自由参观,从容自在。

日照港展览馆早在2005年就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国内首座港口展览馆,也是座公益性质的港口科普馆,目前只接待团队,且需要提前预约,接待最多的是中小学生研学游团队,小朋友们对港口充满好奇。

展览馆主体建筑共四层,是按照展馆标准建设的回廊式展厅,以“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现代港口”“党建专栏”作为主题,通过展示日照港开港以来大量的珍贵文献、图片、资料和实物等素材,采用自动触摸屏、多媒体、自动装卸工艺模型等演示器材,运用声、光、电三维立体的虚拟场景和巨幅长卷,多角度、全方位地集中展示日照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前景,是日照港的发展史、成就史和未来蓝图。

沿着回旋式展厅,在日照港的历史与辉煌中穿越,一直到五层的开放式观景平台,眼前的景象,将我们拉回现实——一个集装箱的世界展现在视野中。

集装箱世界

四层展览馆之上建有露天观景平台,地面铺设有绿色地毯,中间架起一座风帆式的凉棚,为参观者遮挡风雨。这是港口旅游化的第二个重要信号。

眼前铺展开来的,是一个色彩绚丽的世界,红色、蓝色、绿色、棕色、黄色、橙色的集装箱,五彩缤纷,整齐有序,重重叠叠,一眼望不到边。突然有一种置身威尼斯 “彩色岛”或者拉斯佩齐亚“五渔村”的感觉——村镇的房屋被涂得五颜六色,像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是的,如果你的目光仅仅停留在集装箱,而不去留意周边的环境,忘掉你正置身于港口,当你凝视这个集装箱世界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由不计其数的色彩盒子,构成的一座具有后现代风格的美丽村镇,仅仅缺少的,是一抹人间烟火气。

或许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会好奇集装箱的颜色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每个集装箱就像每个快递箱,每家快递公司的快递箱设计都有自己的风格,每家货运公司的集装箱颜色也不同。这些色彩不仅反映了运输公司的文化,同时也能提高集装箱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的辨识度,代表着运输公司的IP形象。

由于集装箱是跨国运输工具,因此,每家开展国际运输业务的运输公司的集装箱颜色,要经过国际认证,是一种固化的色彩。比如,中国台湾长荣航运公司、中国中海集运公司等货运公司的集装箱是绿色的,而韩国现代航运公司、德国哈帕劳埃德航运公司的集装箱,则是红色的。

集装箱的设计和大小也必须满足国际标准,此外,还可以按结构分为固定式、折叠式、薄壳式集装箱;按重量分为30吨、20吨、10吨、5吨、2.5吨集装箱;按所装货物种类分为干货、散货、液体货、冷藏货,以及特种集装箱,如汽车、牧畜、兽皮等集装箱等,不一而足。

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颜色、规格、大小,甚至材料不同的集装箱,都有特定的主人、特殊的用途,以及特别的指代,港口工作人员一眼就能认出来,它们的归属以及来自哪里,将运往何处,以及何时装卸,如何装卸等,从而高效无误地开展作业。

集装箱广场的左手边,是高耸的起吊架,起吊架下就是20万~30万吨级的集装箱泊位,码头前沿水深十六七米。这些起吊架像一个个钢铁战士,将一个个装满出口货物的集装箱,装进货轮,运往别处的集装箱港口;又把一个个装满进口货物的集装箱,卸载在集装箱广场,分批交给路上交通,运往内陆各个城市。

日照港目前有5个集装箱专用泊位,能停靠世界最先进的集装箱船舶。其中与韩国平泽、釜山,日本关东、关西、九州,以及东南亚各大港口互通外贸集装箱航线。2018年,日照港吞吐量突破4亿吨,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7位。根据英国《劳氏日报》发布的2019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最新榜单,日照港位居第41位。

生活在“地球村”的我们,每天衣食住行所消费的物质,从原料、加工、运输到销售,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许多产品都需要全球化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正是这些集装箱有效促进了货物高效流通和贸易的全球化,让沃尔玛、家乐福、苹果手机电脑等跨国企业的门店遍布世界;也正是因为有了集装箱,阿里巴巴速卖通、华为、美的等中国本土企业才能实现全球供货,“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各类产品才能实现与世界的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钢材、水泥等材料,才能按时送达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工地······

当我们坐在电脑前,在淘宝上下订单,当我们聚会时开启一瓶法国红酒,甚至当我们用苹果手机发出一条信息时,我们或许从未意识到,我们购买的以及正在使用的产品,曾在某个集中箱中漂洋过海,几经周转,才到达我们手中。集装箱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更是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

又或许,我们使用的某款产品,就曾经停靠在日照港,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它们的流通历程。

再造“海龙湾”

与港口一墙之隔,就是海龙湾金沙滩,一条半月形的拦沙长堤延伸入海,远远望去美丽而壮观,海浪平缓,沙滩细腻,是个休闲度假的好港湾。

在过去30多年里,这里是一块被严格封闭的区域。1986年开港时,海龙湾临海区被建成了卸煤场。当时土地不够用,还围海造地,将海岸线向海面推进了数百米。

也正是这个人工填海造就的卸煤场,将日照168.5公里海岸线上64公里的优质黄金沙滩拦腰斩断,成为见不得人的“灰色地带”。海龙湾与灯塔广场、万平口景区仅一步之遥,这些年来一直用围墙和巨幅广告牌遮挡着,成为日照黄金海岸的一道大煞风景的疤痕。

2015年,按照日照市的统一规划要求,海龙湾开启“退岸还海”工程,对紧邻灯塔广场的海岸线进行生态修复。首先是实施“东煤南移”,即将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宗散货和煤炭作业,搬迁至离城区及海岸线比较远的区域,消灭“灰色地带”。其次是将进出港铁路由“北进北出”调整为“南进南出”,解决铁路货运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的现状。

我们有几次住的酒店,就建在铁道边,缓缓驶入驶出港口的货运火车,又长又慢,如长龙般蠕动,“哐且哐且”彻夜不停。对于我而言,这倒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和一首怀旧的深夜鸣奏曲,但对于沿线城市居民和某些游客而言,则是严重的噪声干扰。没想到它即将成为绝唱。

再次是建造拦沙堤,退岸还海,腾出约2公里自然海岸线,约1.3平方公里港口用地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用地,形成预留生态缓冲区及预留公共服务区路域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再现面积约为46万平方米的优质金沙滩。

如果能鸟瞰日照,能够发现这座城市由蓝色大海、金色沙滩和绿色陆地组成,64公里的优质金色沙滩是日照的“金腰带”。过去由于海龙湾港口的原因,这条“金腰带”被斩断,如今海龙湾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接上这条“金腰带”,将海龙湾打造成集生态海岸、历史建筑、海洋文化、港口文化等于一身的生态景观区和休闲度假区。

这是工业港口旅游化的第三个信号,也是一项生态自觉的伟大壮举。再造海龙湾,对于很多临海港口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站在海龙湾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前的观景平台上,举目远跳,河堤成揽月之势横卧海面,雨中的海水卷起浪花,轻柔地拍打着金色的沙滩,已有三三两两的家庭,不知从哪里溜进来,不惧风雨,带着孩子,在沙滩上嬉戏。

日照生活,又有了一个在金沙滩体验港口文化的好去处。

《有一种生活叫日照 旅游生活36计》

作者:孙小荣 岑梅玲子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第1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