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10口7人患癌!夫妻同时确诊!这些坏习惯,真的会害了全家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镇江一人确诊了吗 一家10口7人患癌!夫妻同时确诊!这些坏习惯,真的会害了全家人

一家10口7人患癌!夫妻同时确诊!这些坏习惯,真的会害了全家人

2024-07-06 23: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一家10口7人确诊肠癌”的消息登顶网络热搜,引发众多网友讨论。北京某医院结直肠外科教授表示,在他接诊的肠癌患者中,最小的患者年龄只有2岁,最大的患者年龄有107岁,跨越了不同的年龄阶段。但大肠癌虽然高发,却并不可怕,我们大可不必谈癌色变。只要做好结直肠癌的三级预防,就能把肠癌拒之门外。

该教授表示,肿瘤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高危人群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都应该早做肠癌筛查。他诊治过一个有家族遗传史的典型案例,一家10位家庭成员,有7位得了肠癌,可见肠癌的家族史要特别得到重视。定期参与内镜检查非常有必要。

而在此前,杭州一男子(黄先生)陪患上结肠癌的老婆住院,抱着“以防万一”的心情,他也去做了个检查,结果病情比老婆都重,结肠癌已经到了需要手术切除的地步……

黄先生心有余悸:“因祸得福啊,要不是老婆生病了,我根本不会去做检查,再拖延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短短半个月时间里,黄先生夫妻俩双双查出肠癌,对此,接诊的医生也颇为感慨:“现在这种‘夫妻癌’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来接连碰到。”

不少网友担心,亲属患癌会不会遗传给自己?长期痔疮便血会导致肠癌?如何避免自己罹患肠癌?本期,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相关信息:

结直肠癌会传染吗?

肠癌本身没有传染性,给癌症可趁之机的往往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临床上经常发现,如果夫妻一方患有肠癌,另一方的肠癌几率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夫妻的生活习惯经过多年磨合后,往往十分接近,有一方有可能致癌的不良生活习惯,便容易潜移默化影响对方。

就像上文提到的黄先生,经过详细询问后,医生认为黄先生他们的“夫妻癌”和饮食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据了解,黄先生和妻子都是重口味,平时喜欢吃腌肉、酱鸭、咸鱼等。平时,家里就夫妻两个人,吃得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一天烧一顿饭,中午烧的菜,剩下的晚上热热再吃。吃不完的菜也舍不得扔掉,隔天再热热继续上桌。尤其是腌制食品,不容易坏,常常是一连上桌好几天。

而像隔夜饭菜,高热量高糖食物,以及肉加工食品都是诱发胃癌、肠癌的高危因素。

结直肠癌有哪些报警信号?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结直肠癌家族史、不当生活饮食方式(过多摄入红肉和加工肉、吸烟、过度饮酒)、疾病(糖尿病、肥胖、炎症性肠病)等。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症状,医生和患者不易一眼识破,但也可能引起一些报警信号: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大便频率增加、大便变细、血便、粘液便)、腹部局部症状(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全身症状(贫血、乏力、低热、体重减轻)。

哪些生活习惯摧毁着我们的肠道?

“病从口入”,饮食习惯不良时首当其冲的正是肠道健康。不洁饮食、隔夜菜可能含高浓度致病菌,易引起肠道感染。

高糖、高脂(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动物脂肪)食物、高蛋白食物(尤其是油炸后)、腌制食品容易产生致癌代谢产物。加工肉的每日摄入量每增加50克、红肉的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00克,结直肠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6%、12%。

低膳食纤维饮食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肠道中毒素或致癌物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

人体各组织器官需要从均衡饮食的代谢产物中各取所需,肠道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样需要吸收、储存多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需要。对于长期挑食或偏食(例如经常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或节食不当(以零食代替主食)的人群,易导致营养不良、便秘或腹泻、肠绞痛,因此这类人群也容易出现肠道健康问题。

吸烟、饮酒、缺乏运动也可能对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引起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紊乱还会引起糖脂能量代谢紊乱而引起肥胖,而肥胖与大肠癌等多种肠道疾病有关。

长期使用抗生素、酗酒也可能打破肠道益生菌、致病菌、有害菌之间的动态平衡,造成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肠道防御功能。

超过45岁最好做次肠镜

根据四川省癌防中心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建议(2022年版)》的推荐意见,年龄大于45岁的所有无症状人群都推荐做肠镜筛查。

如果有持续2周以上的结直肠相关症状(包括:大便规律改变,如少于1次/3天或多于3次/天;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带血或黑便等;大便形状改变,如软便上可见明显沟槽、大便明显变细等。),肠镜筛查可提前至40岁。

而且肠癌大部分是肠腺瘤演化而来,生长极其缓慢,从息肉到肠癌大约需要10-15年的时间。所以,如果能把检查工作前置,赶在癌变前做一次肠镜,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过了45岁,不管有没有症状,最好做一次肠镜筛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