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龙6000系桌面版APU或将面市:AM5插槽,支持DDR5内存,超强核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锐龙5000系列桌面 锐龙6000系桌面版APU或将面市:AM5插槽,支持DDR5内存,超强核显

锐龙6000系桌面版APU或将面市:AM5插槽,支持DDR5内存,超强核显

#锐龙6000系桌面版APU或将面市:AM5插槽,支持DDR5内存,超强核显|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2年的CES大会上,AMD发布了核显性能强劲的锐龙6000系列移动版APU,它们的核显性能强得令人印象深刻。就在大家以为锐龙6000系列APU为移动端独有的时候,AMD却否认了这个答案。

其实,早在2022年的CES大会上,AMD企业副总裁、消费渠道总经理David McAfee就已经跟媒体暗示,AMD有打算推出锐龙6000系列桌面版APU。最近出现两款疑似6600G和6700G两款桌面APU,似乎再次证实了这个说法。

“Zen3+” 超高性能 极致效率 (来自百度图片)

据悉,锐龙6000系列桌面版APU为6nm制程工艺,并且使用了AM5接口封装,内存也仅支持DDR5内存,默认频率支持4800MHz,核显也是RDNA2架构的。

这些特点说明了锐龙6000系列桌面版APU很可能是和移动版APU同源的,也就是说,桌面版APU和移动版APU具有相同的晶片,只不过是同一种晶片放在不同的PCB板上,通过不同的封装方式引出不一样的针脚罢了。就例如R7 4800H用的是FP6的BGA封装,而R7 4750G用的则是AM4的PGA封装,但是实际上两者除了频率等方面有些许差异,其它的物理规格都是一致的。

自从锐龙3000系列开始,AMD就已经给自家的CPU和APU安排了不同的芯片策略。CPU通常是含有独立的CCD模块和IOD模块的,而至于APU,则基本上都是一体的,把IO模块和核心模块都同时安排在了同一个晶片上。这两种做法其实都各有千秋,CPU的核心数量可以比较灵活控制,性能强大,APU则可以做到延迟小、发热量低。APU比CPU更适合放在笔记本上,当然,APU也可以运用在台式机上,在没有独立显卡的时候也可以输出画面,并且具有一定的性能。

R7 4750G(ES)开盖,中间只有一枚晶片(来自图吧)锐龙4000系列笔记本APU,中间也只有一枚晶片,且与桌面端APU的晶片大小一致,说明在同一架构中,二者的晶片就是同一个东西(来自百度图片)

有了4000系列和5000系列APU的前车之鉴,6000系列APU的移动版和桌面版大概率也会使用同一种晶片。而且6700G和6600G这两个被爆料的名字也很清楚地说明了它们的定位,也就是说6000系列APU最高只能做到8核心16线程了,这样一来,使用同一种晶片的可能性便大大地增加了,也使这种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不过,就算桌面端APU使用与移动端APU相同的晶片,桌面端APU依旧与移动端APU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功耗和性能。6000系列移动端APU的TDP只有28瓦或者45瓦,但是桌面端APU的TDP却可以来到65W,这样的功耗,必定会拥有更高的频率,除了基准频率和最高睿频都有不小的提升,核显的频率想必提升也会不小,这样,不仅仅是CPU性能,核显性能也是能和移动端APU拉开一定的差距的。同时,由于台式机的拓展性往往要高于笔记本电脑的拓展性,AMD可能会给6000系列桌面端APU开放所有的PCIE4.0通道,总计20条(移动端只开放了16条),让显卡能够全速连接的同时,还留下4条通道用以安装PCIE4.0硬盘。

虽说锐龙6000系APU默认只支持4800MHz的DDR5内存,在笔记本电脑上确实是有些短板,要么可以选择搭配LPDDR5 6400MHz,要么就得忍受DDR5 4800MHz有的问题。不过,这对于桌面端APU,却是无伤大雅的。锐龙6000系列桌面版APU用的是AM5接口,可以搭配的主板有B650、B650E、X670和X670E四类,而没有一类是不支持内存超频的,如果内存条的体质确实可以,完全可以从4800MHz开始往上调整频率,一直拉到6400MHz以上甚至更高,同时压一下时序,这样,就不会出现因带宽有限而出现的核显性能瓶颈,核显性能也得到加强了。

目前,6700G和6600G的规格暂时还未被完全揭露,不过基本已经可以根据前面的情况把它们的规格猜个大概了。锐龙6000系列桌面版APU或将与7000系列桌面版CPU同时发售,作为Zen4 APU到来之前的一个补充。其实选择锐龙6000系列桌面版APU是在装机时预算紧缺的情况下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它的核显性能并不算弱,甚至媲美一些入门级独显,还是可以应付相当一部分游戏的。

(保留所有权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