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IV/AIDS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锄头的照片和资料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IV/AIDS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IV/AIDS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2023-12-18 02: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2020年全球现存活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HIV/AIDS)约3 770万例,新发HIV感染者约150万例,死于AIDS相关疾病者约68万例[1]。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HIV/AIDS的疾病负担较重,全球约95%的新发HIV感染者分布于此[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截至2021年12月9日,我国已与145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经济贸易往来[2],极大地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但同时也为我国HIV/AIDS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3, 4]。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密切,人员往来频繁,HIV/AIDS跨境传播风险较大[5, 6, 7, 8]。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IV/AIDS的发病率、患病率及2013-2019年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厘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IV/AIDS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有关部门制定措施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截至2021年12月9日,据“中国一带一路”网统计,与我国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共145个[2]。145个国家HIV/AIDS年龄标化的发病率、患病率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 2019,GBD2019)[9]。GBD2019提供了最新且最全的疾病负担资料,包括1990-2019年全球204个国家/地区共369种疾病估计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10, 11]。其中估计HIV/AIDS发病率、患病率所使用的资料来自文献系统综述、各国CDC网站、国家疾病监测系统报告、WHO官网等,包括血清阳性率调查数据、病例报告数据、门诊/住院数据等[10]。这些来源不同的数据经过多次调整标化,最终通过Spectrum、EPP(estimation and projection package)和EPPASM(estimation and projection package age sex model)模型估计得到不同国家HIV/AIDS的发病率和患病率[10]。

2. 研究方法:使用2019年年龄标化的发病率(/10万)和患病率(/万)描述145个国家HIV/AIDS的流行现状,并采用ArcGis 10.2软件绘制地图。通过计算HIV/AIDS发病率的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分析发病率在2013-2019年的变化趋势。

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9和R 4.0.3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EAPC是一种常用于观察特定时期内率的变化趋势的有效指标,可通过拟合直线进行计算[12, 13]。即:Y = α + βX + ε,其中X为年份(2013,2014,…),Y为ln(发病率)。根据拟合直线的斜率及其假设检验结果可计算得到EAPC值(95%CI),公式为EAPC = 100 × (eβ - 1)。当EAPC值及其95%CI均 < 0时,率在观察期内呈下降趋势;当EAPC值及其95%CI均 > 0时,率在观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否则,率在观察期内无显著变化。

结果

1. “一带一路”沿线145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截至2021年12月9日,我国已与145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这145个国家在六大洲均有分布,以非洲、亚洲和欧洲国家为主,其中欧洲国家多位于中、东欧;除阿尔及利亚、埃及、科摩罗、利比亚和突尼斯外,其余46个非洲国家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表 1)。据UNAIDS发布的报告显示,HIV/AIDS在这145个国家中均有流行[14]。

表 1 “一带一路”沿线145个国家的地区分布 表选项

2. “一带一路”沿线145个国家HIV/AIDS的流行现状

(1)2019年HIV/AIDS的发病率:2019年,145个国家按HIV/AIDS发病率由高到低的排序情况见表 1。非洲51个国家中,HIV/AIDS发病率 < 40.00/10万的国家有22个(43.14%);≥40.00/10万的国家共29个(56.86%),其中发病率(/10万)为40.00~、100.00~、200.00~和≥400.00的国家分别有11个(21.57%)、10个(19.61%)、4个(7.84%)和4个(7.84%)。

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HIV/AIDS发病率≥40.00/10万的国家数分别有2个(5.41%,2/37)、2个(7.41%,2/27)、1个(9.09%,1/11)、2个(25.00%,2/8)和2个(18.18%,2/11),其余国家发病率均 < 40.00/10万。见图 1A。

图 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9年HIV/AIDS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图选项

(2)2019年HIV/AIDS的患病率:2019年,51个非洲国家中,HIV/AIDS患病率(/万)为 < 100.00、100.00~、300.00~、600.00~和≥1 300.00的国家分别有21(41.18%)、18(35.29%)、4(7.84%)、5(9.80%)和3个(5.88%)。在其余5个大洲中,仅南美洲和大洋洲各有1个国家HIV/AIDS患病率≥100.00/万,其余国家患病率均低于100.00/万。见图 1B。

3. “一带一路”沿线145个国家HIV/AIDS发病率的变化趋势:2013-2019年,145个国家中,50个(34.48%)国家的HIV/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9个(47.59%)国家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6个(17.93%)国家的发病率无显著变化。其中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科摩罗,平均每年增长15.60%(95%CI:5.84%~26.26%);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是布隆迪,平均每年下降14.27%(95%CI:13.31%~15.21%)。

非洲51个国家中,8个(15.69%)国家HIV/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0个(78.43%)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是科摩罗;其次是埃及,平均每年增长5.41%(95%CI:4.15%~6.68%)。见图 2。

注:a取EAPC值从高到低位居前10位的国家 图 2 2013-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IV/AIDS发病率的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 图选项

亚洲37个国家中,16个(43.24%)国家HIV/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个(32.43%)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吉尔吉斯斯坦(EAPC=12.30,95%CI:11.10~13.51),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是柬埔寨(EAPC=-10.78,95%CI:-11.85~-9.70)。

欧洲27个国家中,13个(48.15%)国家HIV/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9个(33.33%)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乌克兰(EAPC=13.11,95%CI:5.76~20.97),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是克罗地亚(EAPC=-3.72,95%CI:-6.43~-1.01)。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欧洲国家EAPC多超过5.00。见图 2。

北美洲11个国家中,3个(27.27%)国家HIV/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个(27.27%)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国家的是巴拿马(EAPC=3.10,95%CI:1.03~5.20),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是萨尔瓦多(EAPC=-7.66,95%CI:-10.39~-4.85)。

南美洲8个国家中,2个(25.00%)国家HIV/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个(37.50%)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智利(EAPC=5.01,95%CI:4.42~5.60),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是圭亚那(EAPC=-3.44,95%CI:-5.58~-1.25)。

大洋洲11个国家中,8个(72.73%)国家HIV/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个(18.18%)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纽埃(EAPC=9.99,95%CI:9.18~10.80),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EAPC=-8.56,95%CI:-13.84~-2.96)。

讨论

1981年艾滋病首次在美国被发现,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15]。为遏制HIV/AIDS快速蔓延的势头,联合国于2001年发布《艾滋病承诺宣言》[16],并于2016年提出“2030年终结AIDS”目标[17]。尽管HIV/AIDS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卫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差异,部分国家仍存在着促使HIV传播的不平等因素,如性别/种族歧视、贫穷等[18]。此外,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HIV/AIDS相关卫生服务发生中断,导致“终结AIDS”的2020年阶段性目标无法实现[14]。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人员流动愈加频繁,HIV/AIDS境外输入风险不断增加,针对HIV/AIDS的防控工作绝不能局限于一国之内。因此,为识别HIV/AIDS跨境输入我国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我国对HIV/AIDS的防控能力,本研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IV/AIDS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19年,在1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HIV/AIDS发病率、患病率较高,大洋洲、欧洲和亚洲HIV/AIDS疫情呈上升趋势的国家比例较高,北美洲和南美洲国家HIV/AIDS疫情整体较轻。

本研究发现,与UNAIDS发布的报告内容一致[1],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2019年的HIV/AIDS发病率、患病率较高,疫情较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而个人收入较低的人群具有HIV的易感因素,如较差的生活环境、匮乏的检测试剂、有限的治疗措施等[19]。个人收入较低的人群往往需要远离家乡寻找工作,而这种人口流动加剧了HIV的传播[20]。研究显示,南非国民的流动率可达42%[20],离家距离越远HIV感染风险越高[21]。多项研究发现,非洲HIV/AIDS人均每年需支付32~100美元进行抗HIV相关治疗[22, 23, 24],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可达49%[25],较高的经济负担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可及性和服药依从性。除此之外,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存在基于性别的暴力现象。据UNAIDS发布的报告[14],塞舌尔结过婚或有过伴侣的15~49岁女性中,过去1年遭受过躯体和性暴力的比例可达53.4%。

本研究结果显示,欧洲HIV/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国家比例较高,且东欧国家EAPC多超过5.00。导致欧洲国家HIV/AIDS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可能包括:促使HIV传播的因素持续存在,HIV/AIDS的预防、治疗措施实行不足等。据UNAIDS报告显示,2019年中西欧和北美洲的新发成年HIV感染者中,64%为MSM;而东欧和中亚的新发感染者中,48%为注射吸毒者,MSM和静脉注射吸毒者成为欧洲国家HIV流行的重点人群[26]。欧洲国家饮酒现象普遍[27],而过度饮酒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抗病毒治疗效果、增加高危性行为的发生风险,从而增加感染HIV的风险[28, 29, 30, 31]。此外,由于战乱纷争、社会动荡等,近年来不少难民迁徙至欧洲,而难民HIV/AIDS发病率一般高于欧洲当地居民[32, 33]。现有证据表明,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还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从而阻止HIV的传播[19]。UNAIDS于2016年提出“90-90-90”目标,即90%的HIV/AIDS知晓自身感染状况,90%知晓自身感染状况者获得了抗病毒治疗,90%获得抗病毒治疗者的病毒载量得到控制[14]。Brown等[34]研究结果显示,欧洲整体目标仅达到“80%-64%-86%”,其中,西欧为“87%-91%-93%”,中欧为“83%-73%-75%”,东欧为“76%-46%-78%”,相当一部分HIV/AIDS未获得有效治疗。

WHO推荐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作为治疗和预防HIV感染的有效措施,并建议患者尽早启动治疗[35]。UNAIDS统计了13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抗病毒治疗的情况,其中阿美尼亚、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15个国家尚未采纳WHO关于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建议;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科特迪瓦和马达加斯加仅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的HIV/AIDS提供抗病毒治疗,其余国家为所有HIV/AIDS提供抗病毒治疗[36]。我国为所有愿意接受治疗的HIV/AIDS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有效地控制了HIV传播,疫情整体上处于低流行水平[37],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员交流日益频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HIV/AIDS疫情对我国相关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IV/AIDS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特点,未来我国针对艾滋病防控的工作重点应关注:一是加强流动性较高的劳务人员、留学生等群体HIV/AIDS知识的健康宣教;二是完善出入境人员HIV/AIDS的筛查工作和归国人员的健康管理;三是进一步推进“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实行;四是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关注力度。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一是研究数据来自GBD 2019,数据本身存在局限性,如部分国家原始数据缺失,其HIV/AIDS发病率、患病率完全基于其他国家数据由模型估计得到,不确定性较高;二是本研究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与我国签订共建合作协议的国家,未包括“一带一路”背景下与我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所有国家,尚不能反映“一带一路”整体HIV/AIDS的流行现状。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非洲国家HIV/AIDS疫情较为严峻;部分欧洲国家HIV/AIDS发病率上升速度较快,存在跨境传播风险。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汪亚萍: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景文展:统计分析;杜敏、康良钰、商伟静:资料收集;刘珏:论文修改;刘民:研究指导、论文修改及经费支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