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指尖“锻造”银色人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银耳环佩戴方式图片 用指尖“锻造”银色人生

用指尖“锻造”银色人生

2024-07-13 0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瑶族银饰制作技艺 来自非遗美学 00:00 01:00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一分钟故事

大家好,我是老鞠。

瑶族喜欢佩戴银首饰,且男女皆宜。银牌、银镯、银鼓、银项链、银项圈、银耳环,品类繁多。在创作主题上,瑶王像、瑶王印随处可见,圆形、弧形、长形的胸牌具有日月崇拜的含义,瑶王处于中心位置,化身为照耀臣民的太阳,周边的圆点代表众星拥日的瑶民,寓含着生生不息的朴素道理。银鼓,因制作工艺复杂而成为衡量瑶族银饰加工水平的标准。它以鼓为原型,约手掌大小,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纹,一侧悬挂着若干银铃。银鼓可佩戴于胸前,也可作为头饰挂在女帽之上。纯手工的瑶族银饰制作,大致要经过化银、锻打、成型、雕刻、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其中雕刻的力道和焊接的火候最难把握。如今这门象征着瑶族文化传承的技艺急需保护。

欢迎关注非遗说,明天见。

瑶族

银饰

瑶银不是纯银,而是一种包含银、铜、锑、铝在内的合金,过去它是瑶胞经济地位的象征,现在则是神秘、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旧社会,瑶银是辨别家境是否殷实的重要标准。连南并不产银,饰品的原料来源五花八门。只可惜,如今瑶银纯度越来越高,手艺人却越来越少。

『 瑶族银饰 』

瑶族银饰,是瑶族服装必配的配饰,手镯、项圈、发簪、步摇,都是瑶族传统工艺打造。女性饰品较多,有花、鸟、虫、鱼等形状和雕刻。男银饰较少,以刀、斧、葫芦、麒麟、貔貅等形状。

瑶族银饰一般包括头簪、头钗、耳环、项圈、吊牌、链带、手钏、戒指等。样式因支系和地区而异,各显其美。

盘瑶头簪呈圆锥状,插于头顶。布努瑶头簪扁平呈簿叶状,插于头前。妇女几乎都爱戴银耳环,中年妇女戴二三对,垂至两肩。

银手钏有扁平形、绳纹形、圆形3种,男女都戴。盘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妇女,爱戴圆柱形颈圈,少者1个,多则10余个。

盘瑶妇女胸前饰有8—16块银牌,以区别其他瑶族支系妇女,并在背部和胸前挂有4至6条银链。姑娘出嫁时需要银饰0.5至2千克。茶山瑶妇女头上系3条弧形银板,重约1千克。 

 “岭南无山不有瑶”,瑶族人民世居深山,很少与外界交往,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独特的风俗。千百年来,尽管瑶族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古朴多姿的服饰便是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瑶族银饰为代表,至今仍然保持着款式繁多、色彩夺目、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的鲜明特点。

瑶族银饰的显著特点是,瑶胞们耳朵上都会吊银制的耳环,脖子上套上数个项圈,这是一般男女共同的打扮。男和女的头饰装束区别在于:男界裹的红头巾,一丈多长,把头顶缠成个大磨盘似的,插的鸡尾宝剑似的,显得非常威武。而女界裹的是绣花头帕,头帕里还缠有玉镯形的“白木通”(一种海绵状的树蕊),或野薏米串珠,插的雉鸡尾是白色柔软羽毛,并插有银簪或银钗、山花等装饰品,显得十分秀丽端庄。凡是披戴头帕的女性,均为结婚的标志。军寮、大坪等地瑶排,结了婚的妇女,头戴竹壳大板扎成“小楼”,佩戴各种银牌、银钗,庄重耀眼,更显瑶族特色。除了头饰、项圈,瑶族妇女们还戴铝制或银制的手镯。而孩子们则多戴银锁或脚镯,以示避邪恶,吉祥如意。

瑶族银饰特别注重图案花纹,图案多取材于生活,如飞禽走兽,流水行云,山花野地草,缠藤攀蔓,各种大自然的奇异景物,几乎都被融汇到了瑶族妇女巧夺天工的银饰之中。同时还配围裙和披彩色披风上,披风上面吊满金属造型的铜鼓、铜牌、铜锣、金龙、白马、麒麟、狮子、凤凰等等。头上加戴金花银簪、铜牌铜鼓,走起路来金光闪烁,舞蹈起来丁当作响。

凤冠是湖南平地瑶新娘的头饰。

凤冠为银制,由一个冠顶、两个头围、一件挂牌组合而成。

佩戴时两头围分上下两层紧置于冠顶的下方,并可依戴者头部的大小进行调节,挂牌挂于冠顶的下沿置于戴者脑后。冠顶上镶有银凤五只,其中一只居于中央,其余四只绕于四周。冠顶上满饰小银鸟,两侧各缀一扇形银饰。二头围的整体纹饰以凤为主,龙为辅,呈现出凤在上,龙在下的布局。凤嘴叼银丝,银丝可垂至脸部。凤冠上满饰五彩小绒球。挂牌由三块大小相同的银牌用银链连接而成,银牌上饰吉祥图案。挂牌的下端配以银铃,随头部的摇动银铃会发出悦耳的响声。

『 瑶银制作工艺』

制作工坊内,简陋的操作台前,手艺人唐大打十斤正演示瑶银饰品的制作工序。火枪喷薄而出的火舌遇上器皿内的银块,散发出魅惑的蓝光,平添神秘。

瑶银在制作过程中需不时加热使之变软,方便加工。

银项圈

如他所说,瑶银不是纯银,而是一种包含银、铜、锑、铝在内的合金,过去它是瑶胞经济地位的象征,现在则是神秘、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唐大打十斤的汉名叫唐辉,他接过父亲的瑶银手艺干了二十余年,如果从曾祖父辈算起,他已经是家里的第四代传人。

唐辉在五年级时成功做出第一件瑶银饰品,

如今成为瑶族银饰制作技艺这项非遗文化传承者。

“那时给儿女留下的财产就是瑶银,就如同现在攒下几套房子一样。”在唐辉的印象中,家家都有一些自己打制的瑶银饰品,儿女迎娶出嫁又会添置一些。旧社会,瑶银是辨别家境是否殷实的重要标准。

小时候,唐辉看到父亲唐大打好公打制银饰,“就这样边打边学,在五年级时成功做出第一件瑶银饰品。”唐辉不曾想到,他本人后来也成为瑶族银饰制作技艺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瑶银不是纯银,而是一种包含银、铜、锑、铝在内的合金。唐辉知道,连南并不产银,饰品的原料来源五花八门。有一段时间,他拆下大喇叭内的线圈,将铜、铝等金属都纳入打制瑶银的原材料,坚持瑶银的制作。

只可惜,如今瑶银纯度越来越高,手艺人却越来越少。

直到今天,唐辉手上仍保存有曾祖父传下来的瑶银耳环一枚。那枚耳环个头如筷子般粗细,粗犷而神秘。

如同淳朴、彪悍的瑶族民风一般,瑶族饰品一样充满野性美。手持汽油驱动的火枪,眼前的唐辉很快就完成了化银的工序。他笑着说,与过去手拉风箱烧火不同的是,现在的瑶银制作工具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种叫做“钉”的模具,用于在银饰上印出花纹。

瑶银上的花纹是用叫做“钉”的模具印出。

他拿出一盒叫“钉”的模具,钉头处雕刻有各色花纹小样,如同活字印刷中的铅字模,选用需要雕刻的花纹,均匀敲打模具即可,省了时间。

男性头饰,银树上有各种造型的银饰和彩线,

最顶端为瑶王像。

需在盘王节等重大节日才使用。

瑶族银饰大多佩戴在头、颈、胸前、后背等部位。

女性包括头饰、耳环、项圈等。

瑶族喜爱佩戴银首饰,且男女皆宜。银牌、银镯、银项链、项圈、耳环、银鼓等,品类繁多。在创作主题上,瑶王像、瑶王印随处可见。特别是圆形、弧形、长形胸牌具有日月崇拜的含义,瑶王身处中心化身照耀臣民的太阳,周边的圆点视为瑶民,寓意众星捧月、生生不息的朴素自然道理。

从粗犷到精美,瑶银变化的是制作环境,不变的是匠人们娴熟的手工技巧。

银鼓是衡量瑶银手艺的标准。银鼓,以鼓为原型,造型精美。因为工艺繁杂,被许多手艺人将其视为体现手工水平的标准。银鼓一侧悬挂若干银铃,摆动起来叮当作响。

银鼓约莫手掌大小,鼓面雕刻有盘王印等瑶族标识,同时在鼓面以及裙边敲出圆点,寓意瑶王的万千臣民。银鼓可直接佩戴于胸前,亦可作为头饰悬挂于女帽之上,造型美观得体,男女皆宜,深受瑶民喜爱。

在佩戴数量上,由于瑶族居住的地方较为分散,有关瑶银佩戴讲究的地区差别与支系差别较大。据统计,南岗瑶族佩戴一道为银布30个,银鼓5个;而油岭则是银布15个,银鼓3个,数量有所差异。

此外,银鼓一侧悬挂若干银铃,银铃经过焊接工艺,并经过手工打磨,小巧精致的银铃不仅散发银白色光芒,而且内置银珠,摆动起来叮当作响。

唐辉介绍说,银鼓下悬挂银铃实为手艺人的创新,是为了配合耍歌堂之时,铃铛声配合鼓声,更具乐感。

『 瑶族银匠的故事』

银饰一直是少数民族最绚丽的风景线,银手镯、银花、银链……或质朴,或华丽地传承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45岁的侯凤贵是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潘内村人。侯凤贵家族三代人专门帮人制作瑶族银饰,他是家里第三代传人。

侯凤贵从小在火塘边和敲打声中长大,9岁给父亲当帮手,12岁正式学习银饰制作技艺。4年的时间,从父亲那里学得了一手好功夫,成为家中子承父业的银匠师傅。之后,侯凤贵除务农外,其余时间都在家里或者上门为附近矮岭村及龙脊镇大寨村、小寨村的红瑶群众打制银饰。

除农忙时节和在家打造外,

侯凤贵还要挑着工具走村入户,帮瑶族同胞制作银饰

每逢嫁女或其他重大节庆,瑶族同胞都喜欢穿戴瑶族服装,配上瑶族银饰。

很多瑶族农户嫁女的一整套银饰假装都会提前叫他定作。银饰他会一直以纯银为原材料,使用本民族传统纹样,沿用手工制作,以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

“瑶族银饰全部都是纯手工做的,它有瑶族独特的纹路和韧性,那些复杂、灵活的图案是有灵魂的,用机械根本做不出来,做不出手工的灵动。”在侯凤贵眼里,每件作品,都是生活的印记。“不管别人怎么做,坚持做自己。虽然成本高,也要以纯银和真功夫打造。如果丢掉这些祖辈传下来的手艺,银饰就不值钱了。”他说。

银饰是瑶族嫁女或重大节庆时必备的装饰

银饰的制作过程工序繁杂,“千锤百炼”铸造了侯凤贵的老把式“打银”工艺。

侯凤贵介绍,制作银饰大致要经过化银、锻打、成型、雕刻、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这其中,最难把握得是焊接与雕刻。焊接时要掌握好火候,火候过大会造成某个局部熔化掉,前期的制作就功亏一篑;火候过小则焊接不牢靠,容易被损,而且手也不能抖,靠的是手力和眼力。雕刻的掌握全凭手上的感觉,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

在家做银饰时,侯凤贵将银或铜“火化”

焊接时,

这根特制的铜管可以让侯凤贵更好地控制火焰的大小和方向

银饰被火烧后变成黑色,但经过蒸煮和专业打磨后,就会变亮。

“制作银饰工序繁杂,每一项都要细心再细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不断锤炼。有时为了制作一个手镯,会熬好几个通宵,生怕客人不满意。”侯凤贵对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心,极力做到精益求精。

在手镯上打洞,以便镶嵌

谈到未来,候凤贵略带感慨,“手工银饰不仅是首饰,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这个,我的子女也各自忙于事业不愿接触。为了传承,接下来我会去寻找一个懂银、爱银并乐意学这门手艺的人,希望能把自己的这份心血传承下去。”

『 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连南千年瑶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瑶银、瑶绣等系列的手工艺商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瑶族银饰的艺术特性和收藏价值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瑶族银饰也逐渐走出寨门,并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之一。

连南瑶族自治县艺美银饰创作基地有限公司规划打造的“中国瑶族银饰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瑶族银饰博物馆、瑶族银匠技术传承工作室、瑶族银饰加工基地、瑶族银饰销售中心四大块组成,是集“传承保护”、“产品研发”、“技术挖掘”、“旅游销售”为一体的中国瑶族银饰产业基地,“中国瑶族银饰基地”将通过瑶族银饰技术挖掘和传承,将分散在民间的古老银饰工艺发扬光大。

瑶族银饰的锻制技艺是瑶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多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明天,全国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店挂满了瑶族各种各样的银锁、项链、手镯、耳饰等,瑶寨银匠们捶打白银片的“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藏在深闺里的“好色衣裳”、“衣裳斑斓”的瑶族银饰将重见天日,大放异彩。“中国瑶族银饰基地”的产业化大发展,必将在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旅游文化建设上脱颖而出,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带你走进非遗的世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