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规律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银杏的用药部位 《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规律研究

2023-09-20 0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2 历版《中国药典》中药材的基原变化举例

《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的基原为其药材所涉及基原植物的数量。只有 1 个基原植物的称为单基原品种,而具有 2 个及以上基原植物的称为多基原品种。谢宗万先生将其归纳为中药材基原的单一性和有限多原性。《中国药典》单基原品种和多基原品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均与植物类中药材相似,见表 1。除 1953年版外,多基原占比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在药典 1990 年版达到高值 29.81%后,又呈现逐渐小幅降低的趋势。《中国药典》1953 年版中药材总量和单基原品种数最小,多基原品种数量占比达历版《中国药典》最高值 32.26%,但多为“同属数种”未明确的多基原,如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inné var. glandulifera Begelet Herder及甘草属 Glycyrrhiza L. 其他植物。《中国药典》1963 年版收载多基原品种数量占 比为历版《中国药典》最小值 20.99%。对基原复杂的品种,以临床疗效差异为标准(如川贝母善清肺、解郁,而浙贝母善解痈毒、清降;北沙参长于补肺气、养胃阴,而南沙参长于清肺化痰)分列为不同药材。

表 1 历版《中国药典》收载植物类中药材的基原数量

《中国药典》1977 年版单基原品种数量达历版药典最大值 503 种,多基原品种数量也较上版增加近 1 倍,所收载中药材为资源较丰富、可就地取材的农村合作医疗或民间的常用药。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荐品种的基础上,第一次收载了少数民族常用、疗效较好的民族药材,如亚乎奴和榜嘎。1985 年《药品管理法》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依法管理药品阶段,中药标准规范化,对所收载品种的质量要求明显提高。这可能是《中国药典》1985年版较上版单基原品种数量减少近 1/2,多基原品种数量也有所减少的原因。《中国药典》1985~2015 年版收载单基原品种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而多基原品种数量有较小的增幅,原则上选择疗效确切、临床常用、质量标准较完善和知名度高的品种。同一药材加工炮制方法不同或同科不同属中药材成分不同造成疗效有异的,进行品种分列,实行一物一名,如红参与人参、漏芦与禹州漏芦。新增国际热点品种如水飞蓟和传统藏药红景天。为落实中药材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政策,删减山参等野生资源匮乏的药材基原,增加川贝母等需求量大且不易栽培品种的基原。

1.3 历版《中国药典》中药材的药用部位变化举例

《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为基原植物的单一或者多个器官。同一基原植物仅有一个药用部位的称为单部位品种,而有 2 个以上药用部位的称为多部位品种。随着中药材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和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等研究的深入,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的单部位和多部位的数量大体都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且多部位的数量在药典2015 年版达到最大值 83 种。而近版药典多部位占比大致呈现基本稳定的趋势,如表 2 所示。

表 2 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数量

《中国药典》1953 年版仅有 2 例同基原多部位中药材的记载。1963 年版收载同基原多部位中药材达 66 种,多部位占比达最高值 18.23%。而中草药群众运动后的 1977 年版收载单部位、多部位品种数量有较大值。受《中国药典》品种审定工作日趋规范的影响,1985 年版同基原多部位品种略有减少,多部位占比回升,但单部位品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

《中国药典》1990 年版所载茵陈除 1985 年版规定的春季采收幼苗(绵茵陈)的地上部分外,因利胆有效成分(香豆素类等)在花序和果序中含量高且利胆作用强于前者,增收秋季花期植株(花茵陈)入药(该药用部位变化未形成药典新药材)。研究表明,荆芥穗镇痛(药效成分为挥发油)等功效强于荆芥(地上部分),指纹图谱显示两者化学成分上尤以三萜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2005 年版新增药用部位穗为新药材荆芥穗。2 种药用部位的变化既体现了中药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思路,又满足了不同的临床用药需求。

历版《中国药典》收载植物类中药材药用部位变化涉及 40 余种基原植物,如表 3 所示(药用部位发生变化但不涉及中药材数量增减的情况未列出)。《中国药典》1963~1990 年版药用部位变化的情况较复杂,包括药用部位变化形成新药材(如大青叶和板蓝根,车前草和车前子)、药用部位变化未形成新药材(如细辛)和药用部位删减(如冬瓜皮和冬瓜子)等情况,而近 5 版《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变化情况较简单,主要为新增药用部位为新药材(如人参叶、桃枝等)。

表 3 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药用部位变化

1.4 小结与展望

除《中国药典》1977 年版外,药典收载中药材、中药材的基原和药用部位数量的变化整体均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随着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开展和《中医药法》的实施,预测未来《中国药典》收载植物类中药材数量可能有所增加,多基原品种数量趋向平稳或略有减少,多部位品种仍将稳定增长。笔者预测上述趋势的原因如下:首先,药典日益重视品种的规范,提倡药材的一物一名,以促进中药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确保其临床的安全有效。其次,要保证中药资源以满足临床所需和提高其利用效率,新药用部位的研究开发将可能成为中药研究倡导的方向之一。最后,随着中药资源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有确定疗效的外来药材将被药典所收载。

2中药材基原及药用部位变迁的论述

2.1 中药材单基原、多基原变迁的论述

历版《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基原的变迁倡导传承与发展,原品种的正本清源和寻找新药源或代用品并重,核心是保证中药临床疗效和有药可用。

2.1.1 以临床疗效确定中药材基原的增删“品种相似,性效相近”,即近缘同属品种的化学成分相近,则功效可能相似。如蒲公英的基原由《中国药典》1977 年版的 3 基原扩大为同属数种植物的多基原。1985 年版前的药典记载紫草基原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软紫草) Arnebia euchroma (Royle) Johnst. 或紫草(硬紫草)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硬紫草系野生,虽然其药效明显优于其他紫草,但也存在其资源枯竭难以保证临床用药所需、品质退化而质量无法达到药典标准的问题。故 1990 版增收与新疆紫草疗效一致的同属植物内蒙紫草 A. guttata Bunge 作为法定品种,且2000 年版以后药典删去硬紫草。

中药材因成分不同,其药理和功效相异。药材红芪与黄芪中黄酮和皂苷类有效成分含量及血清移行成分差异显著,加之如免疫功能方面的差异,从《中国药典》1985 年版后将红芪从黄芪基原中单独分列,产生新药材红芪。1995 年版收载的中药材五味子来源于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北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 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南五味子),两者有效成分群和传统用药上存在差异。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中认为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正品,功效偏于收敛固涩、补益心肾,而南五味子功效偏于敛肺止咳,故2000 年版将五味子分列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2 种中药材。

2.1.2 以资源保护利用基础上的临床有药可用确定中药材基原的增删中药资源为有限的自然资源,利用人工栽培、自然区保护和寻找代用品等方式可实现中药资源的持续利用。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应遵循“与临床需求适宜且易种植推广”的原则。

据基原考证和用药沿革,发现植物木通 Akebia quinata (Thunb.) Decne. 为药材木通正品,由于资源缺乏,《中国药典》1977 年版将其删去,后关木通 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因发生肾毒事件被 2005 年版删除,同时为保证木通药材临床供应,重新收载植物木通,并增收历史上作木通用的三叶木通 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和白木通 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 australis(Diels) Rehd. 为新基原。药典2005年版因江香薷 Mosla chinensis ‘Jiangxiangru’ 较石香薷 M. chinensis Maxim. 品质优良、资源丰富且各地习用,故增收其至药材香薷项下。《中国药典》规定肉苁蓉基原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 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其野生资源匮乏。同属植物管花肉苁蓉 C. tubulosa (Schenk) Wight 产量大、种植广泛,且已成为肉苁蓉药材主流商品,故 2005 年版在肉苁蓉项下增收管花肉苁蓉。

2.2 中药材单部位和同基原多部位变迁的论述

历版《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药用部位的变换或增删同样基于满足临床疗效和用药的需求。药用植物所含有效成分群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多数药用植物只有一个最佳的药用部位,如白芷、川芎等。与之不同,一种药用植物不同部位因所含有效成分群差异甚大,其临床疗效也大相径庭,也存在一种药用植物有多个药用部位和多种临床疗效的现象,如桑的 4 个药用部位分别称为桑叶、桑枝、桑葚和桑白皮等 4 种中药材。

根据现代中药学研究并借鉴传统用药经验,中药材新药用部位寻找可从含有效成分的非药用部位入手,研究各部位的化学成分、毒性和药效等以判断其可用性。如乌头和茯苓的“一体多用”,以基于成分的功效差异进行新药用部位开发。

2.2.1 因毒效有异而发生中药材部位变迁《本草图经》载“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表明根为古代细辛的药用部位。《中国药典》1985 年版则以“干燥全草”入药。现代研究表明,细辛药材茎叶含微量具肝肾毒性的马兜铃酸,而根不含此类成分, 故 2005 年版后对细辛规定为“根及根茎”“除尽地上部分”。

《中国药典》1995 年版增加人参 Panax ginsengC. A. Mey. 新药用部位(叶)为新药材(人参叶)。人参叶有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的功效,而人参则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功效。两者皂苷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导致两者药理作用的不同。

2.2.2随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或野生资源濒危而发生部位变迁《中国药典》2005 年版增收资源丰富的杜仲叶为新药材,实现了杜仲资源综合利用。白果和银杏叶始载于 1977 年版。因当时国内缺乏对银杏叶的基础研究,遂被 1985 年版删除,随着国内外对银杏叶研究的深入,2000 年版又重新收载银杏叶为其药用部位,实现了银杏资源的综合利用。人参叶与人参因疗效差异,在科研和临床中二者不宜混用,但药用部位扩大利于人参资源的有效利用。

藏药材独一味需求巨大,野生独一味 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 资源过度采挖使其逐渐濒危,《中国药典》2010 年版将其药用部位由全草变为地上部分,保留根以利于植物再生,以实现资源持续性的开发利用。

3不足与建议

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药典中药材存在疗效一致未合并或疗效差异未分列的情况,资源濒危未增加基原或来源混杂未减少基原等问题,建议在确保中药材临床疗效和有药可用的基础上,进行其基原或药用部位的增减。

3.1因中药材疗效一致或差异建议合并或分列

金银花基原为忍冬科植物忍冬 Lonicera japonica Thunb.,《中国药典》1977 年版新增忍冬科的灰毡毛忍冬 L. macranthoides Hand. -Mazz.、红腺忍冬 L.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 L. confusa DC. 或黄褐毛忍冬 L. fulvotomentosa Hsu et S. C. Cheng 为法定品种(习称山银花),2005 年版将金银花与山银花分列,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并无区别。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研究金银花和山银花体外印迹等效性进行质控时,发现两者有效成分群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即两者疗效一致。根据中药多基原药名分列应基于各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应有区别的原则,建议合并金银花与山银花,药材名定为“金银花”。

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ang、姜黄 C. longa L. 、广西莪术 C.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 或蓬莪术 C. phaeocaulis Valeton 的干燥块根。其中姜黄的干燥根茎为中药材姜黄,而另外 3 种植物的干燥根茎为中药材莪术。郁金或莪术药材由于基原品种不同,质量控制难度大,造成疗效的差异,建议按品种分列。

3.2因中药材资源濒危或来源混杂建议增加或减少基原

《中国药典》2005 年版后所载黄柏基原为黄皮树 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黄皮树野生资源匮乏,基原考证发现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 P. Schneid. var. glabriusculum Schneid. 也是其主流商品来源,两者有效成分间无显著差异,建议新增秃叶黄皮树为黄柏基原植物。

药材石斛由于野生资源日趋稀少,而难以满足临床所需,《中国药典》2010 年版规定其基原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 Dendrobium nobile Lindl.、鼓槌石斛 D. chrysotoxum Lindl. 或流苏石斛 D. fimbriatum Hook. 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由于品种众多,栽培环境、生长采收、加工贮藏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物质基础和临床疗效,质控难度较大。因此,建议在保证药材石斛供应前提下,针对性开发具有药用历史悠久、疗效明确和容易大量栽培等特点的品种,减少马鞭石斛和有瓜石斛等非传统药材品种。此外,本草考证发现我国特有道地品种霍山石斛 D. huoshanense C. Z. Tang et S. J. Cheng 品种优良,且具有肠黏膜免疫调节等活性,建议纳入药典。

4总结与展望

单基原中药材品种如因资源不足而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则需要寻找疗效相同或相似的其他基原的中药材品种,促使多基原品种的产生(如川贝母);反之,多基原品种如发现不同基原品种疗效相异,则删减其基原品种或分列为不同中药材,导致多基原品种的减少。如发现同基原药用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的疗效相异,则将其不同部位分列为不同中药材(如桑类药材);另外,为实现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或确保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药用部位发生变化也可以不产生新药材(如独一味和细辛)。总之,单基原和多基原以及单部位和多部位的变化均应遵循临床疗效一致性的根本原则,而临床有药可用或提高资源利用率则是推动其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药材因成分复杂,质控难度较大。《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中多基原几乎占 1/3,多部位也有近 1/5,更增加了中药材的质控难度。随着现代中药新技术的发展,中药质量标志物、中药网络药理学、中药代谢组学和中药超分子等体现中医药研究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的中药评价新模式为中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但药典从品种源头完善现行中药材标准仍是可行对策。

本文从历版《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视角,阐述了其变化原因和规律,并预测随着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开展和全球对中药资源需求的增加,未来药典收载中药材总数可能继续增加,多基原品种数量将趋向平稳甚至减少,多部位品种则将稳定增长。对于疗效一致或差异的中药材建议合并或分列,资源濒危或来源混杂的中药材建议增加或减少基原。建议以中药材疗效一致和资源保护利用基础上的临床有药可用作为纳入药典的依据,同时参考中药外观性状和内在成分、疗效或检测、生产过程等方面的数据挖掘开展综合评价,以实现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略

声明:本文摘自期刊“ 中草药杂志 ”,分享仅为传播中药行业相关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包芮之,万德光,裴 瑾,李 羿 ——《《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规律研究》

声明:本文摘自期刊“ 中草药杂志 ”,分享仅为传播中药行业相关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包芮之,万德光,裴 瑾,李 羿 ——《《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规律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