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也爱美妆擦粉、润唇样样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铅华成语 古代男子也爱美妆擦粉、润唇样样忙

古代男子也爱美妆擦粉、润唇样样忙

2023-07-14 20: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两年看到美妆广告,感觉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在邀请男性偶像艺人来代言。最初感觉很不适应,心想“难道化妆不该是女性的专利吗?”

  然而,事实是:现在国内最火的美妆博主是90后男生李佳琦,并且国外许多知名美妆博主也都是年轻男性。于是不禁想到:中国古代的男子们,是否也爱上过化妆呢?

  答案是:没错,从魏晋时代开始,贵族男子们很流行涂脂抹粉。

  随时给自己补妆的美男子

  汉代男子就已经开始流行敷粉,《汉书》中有记载:“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刘邦的长子刘盈,是西汉第二任皇帝汉惠帝,据《汉书》记载,当时“郎侍中皆冠、贝带、傅脂粉。”也就是官员们上朝时除去服饰的要求,还有敷粉的要求。

  而古代男子对于外貌仪容的追求登峰造极的时期,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不仅清谈之风盛行,化妆之风也盛行。当时的男性最重视的,便是“面如冠玉”般的洁白肤色。那么敷粉当然是第一重要的装扮。

  关于敷粉,最出名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尚书何晏,他是曹操的继子,很受曹操的宠爱,也是当时出名的美男子。何晏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不化妆就不出门,素有“敷粉何郎”的雅号。史书上记载他“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大意是说他不论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敷脸的粉,以备补妆,并很喜欢欣赏自己的身影。

  但当时也有另外的说法,就是何晏其实天生肤色洁白,并非敷粉所致。这些议论被魏明帝听到了后,就想出了一个恶作剧来验证:夏天的某日,天气炎热时,特意把何晏找来,赐他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让他当场吃下。这一来,吃得何晏大汗淋漓,频频用袖子拭汗,但是据说这样之后,他的面色显得更加白净了,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白里透红”吧,从那之后,何晏的美名更加出众。

  可惜,这位著名的美男子,因为身为贵族,不可避免卷入当时的权力斗争,40多岁就被处死了。

  说到曹操的儿子,那位以“七步诗”和《洛神赋》著称的才子曹植,也是一位爱美男士,同样是粉不离面。据说有一次,著名书法家邯郸淳前来拜访曹植,恰巧曹植刚洗完澡,为了敷粉,让客人在堂上等了他一个多时辰。不过,根据更可信的历史记载,其实这是曹植重视邯郸淳的表现,他为了隆重接见这位名士,而特意花很长时间去修饰自己的仪容,以示敬重。据说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彼此欣赏。

  熏衣剃面之风,南北朝时最甚

  除去敷粉的风气之外,给衣服熏香和定期刮胡子的风气,在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颜氏家训·勉学》中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可见,梁朝的男子在妆饰上更上一层楼,不仅敷粉,还要施朱(涂抹胭脂),并且要刮掉胡子,熏香衣裤。

  隋唐初年,南北朝之风气仍在延续,有地位的官员和贵族们会使用面药(增白霜),朝廷还会发给他们“紫雪、红雪”等祛斑祛痘的药妆,并且要发口脂(润唇膏油),还发“澡豆”(类似如今的手工皂)。

  当时的口脂,是拿牛骨髓、牛油、猪油、石蜡等原料,加上香料做成的,放在竹管里,制成一条一条的,按寸来卖。《四时纂要》载:“面药,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

  嗯,感觉比现在的做法还讲究很多呢。

  还有之前提到的“澡豆”,也是好东西。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一款御用澡豆配方,用到了丁香、沉香、青木香、麝香等珍贵香料,辅以桃花、旋覆花等十余种香花,一起捣碎研磨,再加入珍珠粉、玉屑后与豆粉混合,制成澡豆,用其洗脸可使肌肤光洁、身体润泽芳香。

  当时名贵的香料都是从西域和南海诸国进口的,例如甘松香、苏合香、安息香、郁金香等,均奇香无比。当时香料的制作工艺也随之日益精进,从汉初的天然香料转化为合成香料。《南史》中便载有范晔所撰的“和香方”,以十余种进口的名贵香料调和而成,当为可以想见的袭人之香。

  由于熏香耗资甚费,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曾颁发过一道《魏武令》,禁止烧香、熏香,曰:“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香薰。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得!”

  可是哪里禁得住,魏晋之际,这种熏香风气在士族中流行传开,士人佩带香囊十分普遍,如东晋名将谢玄(以少胜多打赢了淝水之战的那位),便“少好佩紫罗香囊”。

  唐代官员,流行使用润唇膏

  及至唐代,化妆品的制作工艺日益成熟,男子中更加盛行涂抹面脂类护肤化妆品,涂抹口脂也流行起来。唐代皇帝每逢腊日便把各种面脂和口脂分赐官吏(尤其是戍边将官),以示慰劳。

  唐制载“腊日赐宴及赐口脂面药,以翠管银罂盛之”;韩雄撰《谢敕书赐腊日口脂等表》云“赐臣母申园太夫人口脂一盒,面脂一盒兼赐将士口脂等”;唐白居易《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也载:“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

  此外还有一个记载:唐高宗曾把元万顷、刘袆之等几位文学之士邀来撰写《列女传》《臣轨》,同时还常密令他们参决朝廷奏议和百司表疏,借此来分减宰相的权力,人称他们为“北门学士”。

  由于他们有这种特殊身份,高宗非常器重,每逢中尚署上贡口脂、面脂等,高宗也总要挑一些口脂赐给他们使用。想象一群帝王大臣在那里忙忙碌碌地试香、分飨,实在是非常有趣的场面。由此可见,在唐代,面脂和口脂不仅妇人使用,男性官员甚至将士也广泛使用,当是非常大众之物了。

  这里提到的口脂,是一种无色唇脂,只起滋润双唇的作用,用于防止口裂,相当于现在的润唇膏。《外台秘要》中对口脂配方曾有详细介绍。一般是以动物油脂、矿物蜡和各种香料制成,如羊脂、麝香、甘松香、乌麻油等。从史籍看来,古代口脂的配方和香型极多,这也从侧面看出古代男子使用口脂十分普遍。

  对于古代男子化妆,不乏非议之论。北齐的颜之推,强烈抨击化妆的贵族子弟,在《颜氏家训》中说:“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不学无术……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

  从米粉到铅粉,以白为美

  古人们使用老的粉底有两种,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一种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粉锡”的。

  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术》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钵盛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太阳下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仍然沿用。

  铅粉的制作过程则复杂得多,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铅,包含铅、锡、铝、锌等化学元素。最初用于敷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多呈糊状,在使用时必须以水调和,因而又称“水粉”或“胡(糊)粉”,估计类似今天的粉底液。后面也有固体的铅粉,被加工成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粉”。《神农本草》称铅粉为“鲜锡”。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成语“洗尽铅华”讲的正是此物,也就是卸妆。

  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深受时人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但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铅粉的生产工艺,并指明了它的毒性,长期使用会使肤色发青。

  除了敷粉施朱、薰衣剃面、护肤护唇,古代男子和今天一样,也流行染黑头发和胡须,让自己显得更加年轻;也有纨绔子弟喜好纹身,招摇过市;甚至有的人在女子缠足风行的年代也裹缠小脚,以追求心理上的满足。除了修饰外表以外,魏晋时期,名士也注重以内养外,通过吞丹服散来刺激人面色红润。(综合/童溪)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