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三道浮桥两道关”的浮桥长什么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铁锹长什么样 【老照片】“三道浮桥两道关”的浮桥长什么样

【老照片】“三道浮桥两道关”的浮桥长什么样

2024-05-27 04: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年北大关在天津造就了一大批专门靠关吃饭的人,这些人靠祖上花重金买来的收税资格,坐享厚税,久而久之成为大户,名为‘大关户’。天津最有名的‘大关户’当数被称为‘大关丁’的丁家”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钞关税收的一个特点,就是每年的税收额都是固定的,税官们只需要将这个定额上交,余下的大家可以分红。也就是说,税收得越多,税官、税吏所得的分红就越多,所以这里的官员都恨不得把过往船只扒下一层皮来。

吉朋辉说:“根据历史档案,当年北大关在天津造就了一大批专门靠关吃饭的人,这些人靠祖上花重金买来的收税资格,坐享厚税,久而久之成为大户,名为‘大关户’。天津有名的大关户有胡家、马家、刘家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被称为‘大关丁’的丁家。”

丁家祖籍浙江绍兴,明初燕王扫北的时候迁到天津。天津钞关成立后,丁家谋得了收税的差事,从此富贵起来。到光绪年间,16岁的丁伯钰继承了这份差事,他是位典型的富家公子哥儿,喜欢摆阔,挥金如土。

他有一个特点,喜欢新奇的玩意儿,当时自行车刚刚传入天津,丁伯钰发现了这个“新玩意儿”,专门托人从英国买了一辆,又请了个洋人教他骑车。可是车技还没练好,他就迫不及待地骑上,一头冲进租界,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被外国巡捕罚了一百块大洋。于是,丁伯钰就以这样的方式成为天津第一个骑自行车的人。

和钞关浮桥相似,盐关浮桥也是与财税有关的一座浮桥。盐关浮桥建于雍正八年,俗称“东浮桥”,这座浮桥还有一个名字叫“孟公桥”,这个名字源于捐建浮桥之人。嘉庆时所编的《长芦盐法志》曾记载:“盐关浮桥,在东门外盐关口。海河水势汹泛,舟渡每多覆溺。雍正八年,天津分司孟周衍捐俸倡首,率众商捐造浮桥十四只,聚舟如筏,横亘中流,以通往来。济河者如履坦道,咸感其德,因名其桥曰孟公桥。”

文史研究者高伟介绍:“旧时浮桥开桥时有专门的水手打开桥船彼此相连的铁链,一般来说,撑开三只浮桥中的桥船即可开桥,逆流而上的商船鱼贯而过,秩序井然。”他还提到,盐关浮桥近河东盐坨,而盐坨北面不远的官署就是管理盐坨的盐关厅衙门。有趣的是,盐关衙门和天津的其他衙门不同,天津的其他衙门门口有两根旗杆,而盐关衙门门口只有一根旗杆,“这根旗杆白天用来挂信号旗,夜晚挂信号灯,当浮桥开启,旗子颜色一变,船只便知道可以通行,行人也可以根据旗子颜色辨认是否能够过桥。如果旗子没有变色,人们便可以在附近的市场或茶楼休息,等待过桥。”

这座“新浮桥”由十三只“桥船”连接而成,就架在原窑洼摆渡附近,故也称“窑洼浮桥”。从此,天津卫周边有三道浮桥围绕,大大方便了商民往来,也促进了城厢地区的繁荣

相比钞关浮桥与盐关浮桥,民谚中“三道浮桥两道关”中的窑洼浮桥的建立时间相对较晚。高伟介绍,《河北义地碑记》中曾记载,窑洼浮桥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当时,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率淮军亲兵营驻守天津,初扎营在海光寺,后因水患移驻河北窑洼。

据史料记载:“环大悲院高阜处分筑五营,壁垒一新。”窑洼地区本多荒塘野地,民居不多,往日进城可走窑洼摆渡,如今突然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驻军,进城过河只依靠摆渡,就显得十分拥挤。为解决这个难题,李鸿章“命杨观察督造桥船十三只于刷纸庙北设新浮桥一道,以利行人”。

新浮桥设立后,把桥北的窑洼地区与桥南的侯家后、大胡同等地连在了一起,车马行人从此通行无阻。《河北义地碑记》中记载:“浮桥既设,车马徒步之人皆不病涉,百姓乐利感颂合肥相国之功德,不啻口碑载道焉。”

这座“新浮桥”由十三只“桥船”连接而成,就架在原窑洼摆渡附近,故也称“窑洼浮桥”。从此,天津卫周边有三道浮桥围绕,大大方便了商民往来,也促进了城厢地区的繁荣。

在天津,对于民谚中“三道浮桥两道关”的说法,人们通常指的是钞关浮桥、盐关浮桥和窑洼浮桥这三座围绕旧时天津城的桥,但还有一种说法,按照建桥时间早晚归纳,“三道浮桥”分别为西沽浮桥、钞关浮桥和盐关浮桥。

西沽浮桥为天津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1715年建在海河流域大清河西沽渡口。那时从天津去北京陆路要出北门经河北大街过河,到西沽,再沿北运河去北京,建浮桥于西沽就是使京津交通便捷。

文史研究者李海涵查阅史料介绍,据《西沽浮桥碑记》记述,修西沽浮桥“用船一十六只,其长二十有六丈,糜白金二千余两”。西沽浮桥的特点是有船经过则开桥,船过后即闭桥,引桥及搭板为木结构,以适应每日潮差的变化。到了清光绪年间,大清河干涸,西沽浮桥也随之废为板桥。

天津海河上桥梁历史的转折点在光绪十四年,天津第一座悬臂式开启桥在直隶总督行馆前的南运河上建成,取名金华桥。它替代了原来院门口的浮桥,老百姓俗称这座桥为老铁桥,此后天津市的桥梁建设进入由浮桥、木桥改建为钢桥的跨越。至今,海河上再也见不到浮桥的身影,它们往昔的风雨变迁只能流传在老旧的文献以及民间传说之中。

本报记者 肖明舒

照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