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重要化合物》一等奖说课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说课稿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等奖说课稿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等奖说课稿

2023-07-08 2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铁的重要化合物》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高一化学教师黄爱育,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铁的重要化合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铁的重要化合物包括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以及铁盐、亚铁盐等内容。它们的主干知识是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和铁离子的氧化性。但我结合我们平行班的特点,本堂课设计只包含了前两个内容,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构建、用图表进行加深、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强化巩固,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学与问、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等形式展现。

  通过本节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一些感性的认知材料,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化学必修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 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 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

  (2)教学难点: Fe(OH)2的制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铁的化合物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学好铁的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并且在前面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又在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中初步掌握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学习方法,并且为后面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而且平行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也比较活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设计实验,让学生上讲台动手演示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法选取与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能更加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实现知识的总结与提升,体验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六、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为了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我现场用榨汁机榨苹果汁,让学生观察整个变化过程,创设这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展示一些有关铁的化合物实物及图片,贴近生活,让学生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个板块为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这一块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所以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填写学案上的相应内容,然后通过展示学生的学案进一步总结巩固铁的氧化物的知识,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

  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因此在这个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最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制备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对学生提出来的猜想进行点评后,抽取两位同学一人动手实验,一人观察并阐述现象,分工明确,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关于仪器问题第一次上课我就是用的试管进行实验,不方便投影,也不方便观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就改在培养皿里边投影实验,便于观察。在制备氢氧化亚铁时会发现实验现象与事先的猜想有所不同,抓住这个看似没有成功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氢氧化亚铁不稳定的性质及变化过程的现象,进一步进行思维扩展,要求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来制得较纯净的氢氧化亚铁,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给学生灌输科学探究需要实事就是的精神。最后由氢氧化亚铁常温下不稳定引出氢氧化铁受热不稳定的性质,以及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第四板块是对本节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在ppt上例举出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某些可溶性的盐,通过加入某些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并且特别强调氢氧化亚铁到氢氧化铁之间的转化,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最后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七、板书设计

  虽然有了多媒体ppt和展示台,但印象不够深刻,为了体现教学重点和关键,在板书设计上采用提纲式板书,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便于记录和复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铁的重要化合物》一等奖说课稿

  第一部分说课标

  1、教材内容和地位

  《铁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内容。前面学习了“从实验学化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知识”,由于铁是一种可变价元素,所以本节内容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接下来学习第四章中变价非金属元素物质的性质提供研究模型。

  2、课标要求及教材处理

  课标要求了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课时为1课时。

  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通性,学生能根据钠、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知识,用分类的方法自主学习掌握,所以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侧重于铁盐和亚铁盐中Fe3+、 Fe2+的检验,并运用氧化还原的知识深入学习铁的不同价态间的相互转化。

  第二部分说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知道如何检验Fe2+、Fe3+,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依据氧化还原理论,掌握+2价铁与+3价铁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利用类比法来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懂得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如实记录实验现象,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实验室保存亚铁盐溶液”等问题的探讨,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第三部分说实验内容设计

  考虑到Fe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可变化合价的金属元素,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氧化还原理论的第一次融合,所以确定Fe2+和Fe3+的检验方法,Fe元素不同价态间的转化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还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实验能力和操作技能有限。以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实验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部分说实验方法设计

  本节实验教学采取边实验、边启发、边讨论、边归纳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现代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直观教学的无缝连接。

  1、 教师创新性实验(调酒实验)

  2、 教师验证性实验(Fe2+和Fe3+)

  3、学生探究实验(“铁三角”的相互转化)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设计的':鸡尾酒在调酒师的手上变得多彩绚丽,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充当一次调酒师。

  【教师演示】变色酒

  同学们变色的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在此,我的设计意图是:运用化学小魔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探索新知的科学殿堂。从而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要来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但作为高一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方法还是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并不具备直接开展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建构实验探究的基础。

  第二环节对比分类,归纳总结

  【活动一】图片展示铁及化合物的样品

  在此,我的设计意图有两个:①引导学生观察铁及其化合物的颜色、状态。完成学案中的表格。②引导学生依据元素化合价进行分类。

  第三环节预测假设,建构基础

  【设计意图】根据活动一引导学生依据元素化合价预测0价、+2价、+3价的铁的氧化性、还原性。并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我们以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

  《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活动二】提出两个思考问题。

  【思考】

  1、《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如何检验Fe3+、Fe2+ ?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与学生讨论实验探究的原理。通过探讨,师生达成共识:验证物质具有氧化性,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使其化合价降低,通过实验证明化合价降低的产物。相应的,如果验证物质具有还原性,和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使其化合价升高,通过实验验证化合价升高的产物。

  接下来,由教师演示实验: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5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SCN溶液,观察现象。在此,引入了 Fe3+的科学检验方法。同时,学生也会提出疑问, Fe2+如何检验呢?在此,引入Fe2+检验方法。

  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设计,起到了多方面的示范功能,学生收获了①知识支持,了解了Fe3+、Fe2+检验方法。②方法支持:明确了探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至此,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好了知识、方法、技能等多方面的铺垫。同时,也为本节课重难点突破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交流研讨,实验探究

  这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我将引导学生依据氧化还原理论,按照“推测→设计→验证→观察→结论→评价”六步分组,进行开放式探究实验,来突破重难点。

  在接下来的15分钟,引导各小组现将工具栏中提供的试剂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抽签挑选出本组的试剂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前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① 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及填写学案的工作。

  ② 实验过程中试剂的取用量及实验的规范操作。

  接下来的课堂就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是: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规范要求、解答疑难。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报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设计方案及结论。 其他学生补充并评价。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有多种方案、不同的观点,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当学生呈现“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现象”不相符的方案时,其他学生帮他分析,深化氧化还原知识。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分析Fe、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的可行性。由以上探究学生能总结Fe2+有还原性,可以加入氧化剂把其氧化成Fe3+,同理也能得出加入还原剂把Fe3+还原Fe2+。

  第五环节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依据教学目标,我将引领学生从知识层面、能力与方法层面及情感价值态度观三方面,进行拓展提升。

  首先,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探究铁、二价铁离子、三价铁性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三者的转化关系。即建立了铁三角。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其次,在能力与方法层面,使学生建构起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思想。那就是①分类观②转化观③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效的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于下一章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也建立起了活动探究的“铁三角”。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使学生从知识层面、方法与技能层面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进一步得以升华。

  第六环节学以致用,练习反馈

  在此,我的设计意图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首先是“调酒”揭密,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学生就能理解变色的奥秘。第一个杯子中加有三氯化铁,当加入SCN溶液时会出现血红色,当三价铁离子遇到柠檬汁时,会被维生素C还原成二价亚铁离子,从而血红色退去,当再加入新制氯水时,二价亚铁离子会被氧化成三家铁离子,血红色又再次出现。使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预测——验证——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学以致用二:生活中的应用(补铁剂为什么要配合维生素C使用?)

  学以致用三:实验室中的应用(如何保存FeSO4溶液?)

  通过这几个不同梯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及化学学科的魅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次升华。

3、《铁的重要化合物》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化学《铁和铁化合物》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刚好是高二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专题课,因此,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席位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铁,是已经发现的金属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质,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大纲的重点,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在这节课中,其难点在于对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应用,因此掌握这节课就是要掌握这些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掌握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如钠、镁、铝等金属的认识和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应用。

  3、情感与创新,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教学反复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体现出来。同时,我采用“反馈教学”的方式,设计大量的练习,不断反馈学生掌握所授知识情况,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发挥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气氛,发挥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两个主体”的效果,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五、说学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浅入深,使他们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使他们听得明白,思考透彻,说得清楚,写得明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考题,测试其获得知识的速率和效果,学生可以首先跟着我的脚步走,接受我的灌输,然后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系统得联系前后知识,顺着学生想知道新课题的内容的心理来引入。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将难点变简单,掌握重点。

  (1)铁的化学性质,同不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都不同。

  (2)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铁单质的比较,不同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也不同,且抓住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采用课堂实验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铁离子的检验

  这些情况应该明确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质变化的过程,在里的同时,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讨论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

  3、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实例引入和反馈教学及其他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宗旨,设计该教学方案,我想,通过本节课,100%的学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识。

4、《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一等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和主要用途。

  2.了解明矾的组成和净水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2.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通过氧化铝及氢氧化铝两性的学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教学难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课 型】 新授课

  【教 具】 氧化铝固体、Al2(SO4)3溶液、NaOH溶液、盐酸、氨水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课 时】 1课时

  【教学指导思想】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元素化合物的课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特点,立足所学知识及学生已掌握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知识生长顺序来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实验探究验证的分析问题方法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的眼(观察实验现象),手(动手实验),口(动口议论),脑(动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以期能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铝的性质,那么铝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铝在自然界中为什么可以存在?

  铝表面有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保护膜----氧化铝。

  [板书]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铝(Al2O3)

  [展示]氧化铝固体

  [观察]颜色、状态(学生回答)

  [讲述]氧化铝的熔点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用途

  [板书](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 不溶于水 熔点高

  [讲述]下面进一步讨论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提问]氧化铝不能与水反应,是否能够与酸溶液反应呢?

  [实验探索实验]取少量氧化铝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学生回答)。

  [讲述]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氧化铝也不例外。氧化铝能否与碱溶液反应呢?

  [学生探索实验]往盛有少量氧化铝的试管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白色固体也逐渐溶解(学生回答)。

  [设问]为什么氧化铝能溶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指出]氧化铝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分别生成了可溶性的氯化铝和偏铝酸钠。

  [板书]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提问]这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来写?

  [学生板书]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5、《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背景分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素养。这五个方面不可分割,互相联系渗透,在不同知识点中各有侧重。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些都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习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通过对金属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了钠的化合物性质,基本熟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探究实验,和铝单质、钠的化合物比较的方式,启发思维,突出共性和特性,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的'自主学习方式形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Al2O3的物理性质,了解Al2O3和Al(OH)3的用途。

  (2)掌握Al2O3和Al(OH)3的化学性质及Al(OH)3实验室制取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和金属钠的比较,体会Al2O3和Al(OH)3的独特性质;

  (2)通过实物展示、学生分组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分析,突破难点、巩固重点。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钠的化合物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启发、诱导、观察、动手及讨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Al2O3和Al(OH)3的化学性质及Al(OH)3实验室制取方法

  2.Al(OH)3 的两性及Al(OH)3实验制取方法

  四、课前准备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引入】

  金属铝是地壳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是却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使用最晚,是因为它比较活泼,总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大家可以看图片红宝石、蓝宝石,其实他们就是铝的化合物。

  【ppt图片展示】

  图片红宝石、蓝宝石

  【启发、引导】

  1.大家回忆咱们前面学习金属钠的化合物主要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什么是酸性氧化物?

  3.金属铝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说明铝是什么元素?分别反应生成什么?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铝的氧化物Al2O3

  【指导阅读】课本P58第一段文字,说明铝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总结】难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可作耐火材料,冶炼金属铝的原料。

  【教师补充、PPT图片展示、氧化铝粉末实物展示】

  1. 白色粉末固体。

  2. 难溶于水,和前面的氧化钠不同。

  3. 熔点高在第一节燃烧铝箔的地方已经有所体现。

  4. 硬度大到仅次于金刚石,有些磨刀石上面写着刚玉,其实就是氧化铝,机械表等轴承材料都应用了氧化铝的硬度大。

  5. 大家看到的图片上的红宝石蓝宝石珠宝饰品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成分其实就是氧化铝,只是其中掺杂了有色杂质。

  6. 有关铝的冶炼咱们在后面还要学习,主要涉及活泼金属冶炼原理。

  【强调】如果大家在高考题中碰到推断题,有“耐火材料、硬度大、熔点高”这些字眼,就可以确定是氧化铝。

  【过渡】下面咱们共同探讨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启发、引导】

  1. 根据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推测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 我们前面学习的金属铝能和强碱反应,强调是强碱,本来大多金属、金属氧化物是不和碱反应的,现在要反应,那就得是强的才行,咱们根据铝的反应大胆的推测氧化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PPT展示】氧化铝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强调】

  1.氧化铝不能拆;生成的含三价铝的盐叫铝盐;偏铝酸钠的电离

  2.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我们把它叫做两性氧化物。

  【总结】两性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启发、过渡】

  1. 氧化钠的水化物是什么?氧化铝的水化物呢?

  2. 我们可否用氧化铝溶于水来制取氢氧化铝?

  下面我们来学习铝的氢氧化物Al(OH)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3-7 在试管里加入3mL0.5mol/L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振荡,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观察现象、书写方程式】

  【PPT图片展示】

  【强调】氨水不拆;最后还需化简。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实验3-8 取上述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别装在两支试管里,往一支试管滴加盐酸,另一支试管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描述现象、书写方程式】

  【PPT图片展示】

  【强调】

  1. 氢氧化铝是白色胶状物质沉淀不能拆

  2. 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分析:把氢氧化铝当做酸,为铝酸,不稳定失水成为偏铝酸。

  【总结】氢氧化铝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学生探究实验、观察】

  取上述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向其中滴加氨水直至过量。

  【描述现象】

  【思考】制取氢氧化铝是用氨水好还是氢氧化钠好?

  【教师演示实验】

  1.将实验3-8反应后的两种产物混合,振荡,观察现象。

  2.向Al(OH)3与NaOH反应后溶液再滴加HCl,振荡,观察现象。

  【观察、描述现象】

  【结论】

  1. Al3+与AlO2-不能大量共存能够反应生成Al(OH)3

  2. H+与AlO2-不能大量共存能够反应生成Al(OH)3

  【过渡】

  这些内容咱们在后边再做详细探讨

  【补充】

  Al(OH)3受热分解 2Al(OH)3==Al2O3+3H2O

  【说明】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只有K、Ca、Na的氢氧化物可溶于水(其对应的氧化物可与水化合),热稳定性好,其它金属的氢氧化物均难溶于水(其对应的氧化物不能与水化合),且受热易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后面咱们会接着学习的铁也有这个性质。

  【指导阅读】

  课本59 页资料卡片

  1.了解明矾

  2. 描述明矾的用途。

  【PPT展示】斯达舒主要成份为Al(OH)3治疗胃酸过多

  【引出】Al(OH)3的用途

  【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铝Al2O3

  俗称:刚玉,红宝石、蓝宝石主要成份

  1.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

  2.作用

  耐火材料,工业冶炼金属铝

  2.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Al2O3+6H+ =2Al3++3H2O

  Al2O3 +2OH-==2AlO2- + H2O

  二、氢氧化铝Al(OH)3

  1.制备: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4)2 SO4

  2.性质:两性氢氧化物

  Al(OH)3 +3 H+ ==Al3+ + 3H2O

  Al(OH)3 +OH-==AlO2- + 2H2O

  3.用途:中和胃酸过多,净水

  七、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B.非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C.氢氧化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氨水反应

  D.氧化铝坩埚不能用于熔融烧碱

  2.下列物质中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化合物是( )

  Al Al2O3 Al(OH)3 NaHCO3

  A. B.

  C. D.

  3.实验室里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A.石灰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 D.氨水

  4.下列变化不可能一步实验直接完成的是

  A.Al(OH)3——Al2O3

  B.Al2O3—— Al(OH)3

  C.Al2O3 ——AlO2-

  D.Al(OH)3 ——Al3+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金属单质、钠的化合物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了钠的化合物性质,基本熟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探究实验,和铝单质、钠的化合物比较的方式,不断启发思维,突出共性和特性,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的自主学习方式形成。突出了化学核心素养和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的良好教学方式,学生思维被充分调动,动手实验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观察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所以导致内容容量较大,不能按预期完成。学生做实验积极性很高,导致热情太高不断做实验,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

6、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一等奖

  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①以铁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理论;②对Fe2+、Fe3+的检验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导学诱思

  铁有+2、+3两种价态,单质铁与________反应时生成+3价铁,与________反应时生成+2价铁,与____和____反应时既生成+2价铁也生成+3价铁。

  教材回归

  1.与非金属反应

  (1)与O2:常温下Fe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______;点燃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与H2O反应

  3Fe+4H2O(g)高温,______________。

  3.与酸反应

  (1)非氧化性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性酸

  与过量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少量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Fe+8HNO3(稀)===3Fe(NO3)2+4H2O+2NO↑。

  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____。

  4.与盐溶液反应

  (1)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eCl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FeCl3===______。

  二、铁的化合物

  导学诱思

  (1)用FeSO4制备Fe2O3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蒸干FeCl2、FeCl3溶液并灼烧,最终得到的固体是______。

  教材回归

  1.铁的氧化物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俗称 — 铁红 磁性氧化铁

  色态 黑色固体 红棕色固体 黑色固体

  铁的价态 +2 +3 +2、+3

  水溶性 不溶 不溶 不溶

  与盐酸

  的反应 Fe3O4+8HCl

  ===2FeCl3+

  FeCl2+4H2O

  与CO的

  反应

  2.铁的氢氧化物

  Fe(OH)2 Fe(OH)3

  色态 ____沉淀 ______沉淀

  与非氧化性酸(如稀硫酸)反应

  二者的关系 Fe(OH)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现象是____沉淀迅速变成____色,最后变成____色,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7、《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教案一等奖

  1. 本节教材主线

  见演示文稿

  2.本节内容的评价标准

  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知道高分子化学反应的概念;

  能依据简单有机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能根据单体结构式确定加聚反应产物的结构式;

  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掌握一些常见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限于教科书中的反应);

  知道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关系,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了解酯交换反应、橡胶硫化、高分子降解等的基本原理。

  3.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3.1有机玻璃的合成

  设计意图:

  以有机玻璃的合成为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给出的信息,完成各步合成条件、产物的书写,从而进一步巩固有关加聚反应的知识。

  实施建议: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完成,但应注意要正确书写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和对应的反应条件。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有机玻璃的工业生产过程和其他用途。

  3.2脲醛树脂

  设计意图:

  “迁移应用”栏目与正文中“高分子化合物”的内容是紧密结合的.。以脲醛树脂的广泛应用为例,让学生在体会高分子化合物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与链节。

  实施建议:

  “迁移应用”栏目中的问题是一种常见的习题形式,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教材对这类习题的难度是有一定限制的。这个“迁移应用”的目的旨在让学生能够根据加成聚合反应产物的化学式确定它的单体和链节;而对于缩聚物只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出现的例子。

  3.3高分子合成材料——塑料

  设计意图:

  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这种高分子材料为例,让学生查找塑料标识来探究不同塑料的单体以及用途,旨在通过学生活动使他们体会到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

  实施建议:

  可以事先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下找好各种塑料制品的标识,课堂上应充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的要点可以包括:

  1)塑料的标识、名称及英文简称;

  2)塑料的化学式、单体;

  3)塑料的特殊用途。

  讨论的目的在于对用途不同的塑料进行分类,并初步了解塑料的成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8、高中必修一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关习题

  参考答案:

  (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Na2CO3 > NaHCO3

  ②溶质的质量:2NaHCO3>Na2CO3 (168>106)

  Na2CO3+CO2+H2O=2NaHCO3

  ③溶剂:反应消耗水,使溶剂减少

9、高中必修一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关习题

  参考答案:

  (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Na2CO3 > NaHCO3

  ②溶质的质量:2NaHCO3>Na2CO3 (168>106)

  Na2CO3+CO2+H2O=2NaHCO3

  ③溶剂:反应消耗水,使溶剂减少

10、高一化学《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子式的含义;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及离子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子式的学习,从微观角度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学会运用化学用语(电子式)进行化学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学习,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和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初中我们学过一种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让学生回忆并画出H、Cl、Na、M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一个学生到黑板画,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

  【教师】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种式子——电子式。(板书)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旧知识,类比引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新课教学

  1.电子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给出电子式的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电子式的书写

  ①原子电子式的书写

  【教师演示】依据上述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写出Cl的电子式。标注电子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有的会产生孤对电子。

  【学生】完成其它3个原子的电子式。

  ②简单阴阳离子电子式的书写

  【教师】以Na、Cl为例,依据其原子结构,画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写出其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因失去电子最外层已无电子,故只在其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注电荷即可,如Na ;阴离子的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画上最外层电子。用“[ ]”括起来以界定电子的归属,并在其右上角标注电荷,如 。

  【学生】参与,继续完成S、Mg对应的离子的电子式。

  ③简单阴阳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

  【教师】NaCl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而成,那么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电子式可得其电子式为 。同理可得MgS的电子式。

  【学生】参与,共同完成。

  (三)巩固提高

  【教师】Na2S、MgCl2的电子式该怎么写?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完成。(有的学生出现阴阳离子书写位置错误)

  【教师】指出学生书写的错误,并正确示范。指出书写电子式时,要按照物质成键情况书写。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电子式的概念及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

  作业:课下练习书写的N、K 、CaO、CaF2电子式,并思考NaOH的电子式该如何书写?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等奖说课稿这篇文章共58110字。

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1、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狼和小羊》一等奖说课稿》:1、《狼和小羊》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狼和小羊》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狼和小羊》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了狼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