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告诉父母:最好的教育,从不是靠上补习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钱玄同的家族 《银河补习班》告诉父母:最好的教育,从不是靠上补习班

《银河补习班》告诉父母:最好的教育,从不是靠上补习班

2024-06-03 15: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钱三强萌发了研究科学的兴趣之后,父亲就不断地积极鼓励他。钱三强上中学以后,父亲就让他读了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书中提出要把黑暗、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并且具体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钱三强读完后,自言自语地说:“对,要使国家摆脱屈辱,走向富强,非建立强大的工业、非学科学不可。”这本书对他后来的专业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尊重孩子的兴趣

钱三强中学快毕业的时候,对于毕业后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个问题,有朋友对钱玄同建议说:“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钱玄同笑着说:“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

一天,钱玄同对钱三强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一个人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应当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究其真相,判定其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施。”父亲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钱三强的脑海中。

不久后的一天,钱三强跑进书房,开门见山地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学工!”钱玄同问:“那么,你想上哪个学校呢?”

钱三强回答:“我想考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

“那里全用英文课本的,可你学的是法文……”父亲望着健壮的儿子,好像是在提醒他,又好像是有一些惊讶。

钱三强坚定地说:“爸爸,我先考北大理科的预科,补学英语,一定赶上去。”父亲钱玄同知道孩子的兴趣,也很尊重孩子的兴趣,所以他“嗯”了一声,欣然同意了。

钱玄同的作法,给我们做父母的一点启示:父母在决定一件事之前,应该先听一听孩子的意见,看看他的兴趣点在哪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衡量他的兴趣所在,然后尊重他的选择。对孩子来说,父母尊重他的兴趣有利于他各方面的发展。

不断鼓励孩子

“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这是钱玄同鼓励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而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正像钱三强自己计划的那样,他进了北大理科的预科班。上课时,学生问答都得用英语,这对于只学过法文的钱三强来说,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父亲怕他打退堂鼓,就鼓励他说:“既然确定了目标,就应该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是属牛的,克服困难要有一股牛劲!”

父亲的话给钱三强极大的鼓励,他说:“爸爸,你放心,我会把牛劲使出来的。”果然,他使出了牛劲,因为半年后,他的英文得了65分,父亲满意地笑了。

后来,钱三强没有进工科,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原子物理,并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深造。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有消息说,留学公费生考试中只有一个镭学专业的名额,钱玄同鼓励儿子去应考。终于,钱三强不负父亲的重望,他考上了。

可是,不幸的是,就在钱三强准备出国的前夕,父亲得了重病。为此,钱三强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父亲看出了他的心事,就对他说:“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

那年的夏天,24岁的钱三强流着泪告别父亲,前往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指导老师是镭发现者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得知这一消息,父亲高兴地写信给他说:“你有了很好的指导老师,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振兴中华!”钱三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学成归国,成了一位著名的原子能专家。

重视亲情教育

钱玄同虽然主张钱三强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学教育,把他培养成物理学家,但同时也把他培养成一个重视亲情和家庭道德的人。他曾经给钱三强写信说:“吾家三世业儒,故料量(打理、经营)田产及经营米盐之事非所谙悉。我才尤短,更绌于治生之道,此致近年生活日趋贫困。你有志求学,作显亲扬名、荣宗耀祖之想,自是吾家之孝子顺孙。数年以后,领得学位文凭,博得一官半职,继承祖业,光大门楣,便足以上对祖先,下亦慰我老怀,娱我晚景矣……”钱玄同要他忠于家庭,孝顺父母,光宗耀祖,为家族增光添彩。

1939年2月,钱玄同去世的噩耗传来,身在巴黎未能尽孝的钱三强深感愧疚。1947年11月,钱三强的长女出生,为其取名钱祖玄,以纪念女儿的祖父钱玄同。同年,他作出了回国的决定。回国之前,他谢绝了南京国民党当局的挽留,把工作地选在北平,原因之一就是想在母亲身边,陪伴老母度过晚年。

不可否认,钱三强的成功,与他自己的奋斗有着直接关系,但是,他的父亲对他适时的鼓励也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父亲的鼓励,他也许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勇气,当然也就不会取得后来的成就了。所以说,父母要学会适时地鼓励孩子,不断地鼓励孩子,这样才能让他增加信心,以更大的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当孩子遇到挫折之后,这种鼓励变得尤为重要。

母亲循循善诱:茅盾终成巨匠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在家乡有“女丈夫”之称,她是一个非常通达事理的母亲,一个伟大而坚毅的女性。茅盾能在青少年时代就走上积极的人生道路,能够成为一代文坛巨匠,成就一番事业,与其母亲的教育和爱护是分不开的。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她不但是茅盾兄弟的严师慈母,也是现代父母学习的榜样。

▲这是1980年11月,茅盾在撰写回忆录。(据新华社)

早期熏陶很重要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而如何培养下一代的关键,则在于准确地发现下一代的天赋和对孩子进行早期的熏陶。

茅盾幼年时,父母就商量给儿子启蒙教育。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茅盾的3个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书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或打牌。父母担心茅盾进家塾,得不到严格训练,会养成不良习惯,便决定自己来教儿子。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挑选了《字课图识》作为识字教材,又从《正蒙必读》里抄出《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作为知识教材。没有合适的历史读本,陈爱珠就根据《史鉴节要》自编教材。“高平为原,窈深为谷。山脊曰岚,山足曰麓”“大地椭圆,旋转如球,东半西半,分五大洲”……这些全新的知识开启了茅盾的心智,引导他进入了宇宙、自然和社会的广阔天地。

每当母亲讲述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20岁时的茅盾,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朝末期就在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

孙毓修更加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我所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

最后,茅盾补充说:“不过,我这些‘杂’学,不尽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孙毓修恍然大悟道:“尊大人是何出身?”茅盾答:“我10岁丧父。”孙毓修又问:“刚才你说家庭教育,想必是来自祖父?”茅盾答:“不是,是家慈。”孙毓修听后瞠目结舌,喟叹不已。

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让茅盾一生都受益无穷。早期的熏陶,给幼小的茅盾搭建了一个知识的平台,为他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不仅承担起对年幼的茅盾早期教育的重任,而当家庭出现变故的时候,她依旧将孩子的教育放在了首位。

茅盾7岁那年,一些受维新运动影响的青年人创办了一所按新式教学方式教学的“立志小学”。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但那时父亲已经卧床不起,茅盾经常请假照顾父亲。

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便让茅盾拿课本来自己教他。在母亲的辅导下,茅盾每月的考试都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论文章经常获奖,让茅盾在立志小学出了名。

茅盾10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那时,弟弟6岁。当时,陈爱珠在灵堂内写下一副楷书对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陈爱珠借此机会要茅盾“长兄为父”,成为弟弟的表率。

后来,对茅盾小学毕业后的升学问题,母亲陈爱珠颇费思量。因为,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不花食宿费,还能发服装,毕业后立即可以就业。但是,母亲陈爱珠觉得,这样做钱是节省了,但是有悖于丈夫遗嘱。茅盾的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

不仅如此,陈爱珠认为,如果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做出让孩子读师范的决定,一定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于是,陈爱珠顶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去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有理由相信,陈爱珠做出这样的决定,一定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她不仅要面对家族亲人不解的眼光,还要为了以后的生计而吃很多苦头。但是,陈爱珠一定是无怨无悔地去做这些事,因为在她的心中,如果当时不能为儿子选择一条更适合他的路,那将会是陈爱珠一辈子的遗憾。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3年里,茅盾进一步接触了新思想,阅读了许多介绍新思想的读物。

据茅盾晚年回忆,茅盾刚工作时,每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亲看作文一样,照例寄给母亲过目;茅盾与弟弟的通信都送给母亲看。这从另一个侧面又反映出,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也没放松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

尊重子女的思想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喜欢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其中,陈爱珠对茅盾婚姻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

茅盾祖父很早就为茅盾订了亲,但是,待茅盾成年之后,这桩婚事使陈爱珠大伤脑筋。一方面,陈爱珠考虑到不识字的媳妇与儿子太不相称,担心给儿子带来苦恼;另一方面,如果退婚,又怕女方不肯。

1917年春节期间,陈爱珠问茅盾:“你有女朋友吗?”

“没有。”茅盾腼腆地回答。

“真没有?”陈爱珠又追问了一句。

儿子点点头。陈爱珠原以为儿子早就有了心上人,如果是这样,她就出面与女方交涉。得知儿子没有女朋友,陈爱珠便接着说:“我从前料想你出了校门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是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大概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我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

因为茅盾全神贯注在事业上,老婆识字不识字觉得无所谓。再说,他也不愿让母亲为难,况且娶过来后,或进学校,或由母亲教她识字,都是可以的。为此,第二年,陈爱珠就为儿子办了婚事。

在这件事情上,充分体现了陈爱珠时时处处为儿子考虑的心情,更体现了陈爱珠尊重儿子思想的做法。当她在观察到未过门的儿媳与茅盾之间的差距,她并没有急于替儿子做决定,而是在问过茅盾后顺从了他的决定。这是陈爱珠处事的智慧,和对儿子关爱的体现。(来源|读者报 作者|靳晓燕 赖晨 张萌 王延辉 薛京 张振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