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石黑一雄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钢琴曲电子版 你喜欢石黑一雄吗?

你喜欢石黑一雄吗?

2023-04-14 02: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次读石黑一雄是《长日将尽》,感觉很不错,于是又读了《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也不错,并且其中那种平和舒缓的叙述腔调很喜欢。这两本都是电子版,但是因之引起的兴趣让我马上在电商订购了纸版《远山淡影》,读了大喜,再陆续下单将其作品悉数购入,阅读越喜欢。2月底在上海古籍书店特价书归意外看到《石黑一雄访谈录》,幸喜购入。

到前日,以上著作全部读完,可以说一句,石黑一雄是我近几年来唯一一个通读其作品的作家,并整体水平很高。如今的人,自愿或被动,不知不觉的就会被归入某种粉。我自十来年前就不再认为自己会是什么粉了,然而现在不觉想想:如果我也可以是一种粉的话,可能就是石黑的粉吧?

我读书有个习惯,没读完一本,都会写点随感,不是专业的书评,也不期望有什么深刻见解和思考,纯粹是个人的一些感受,贵在记录的真实。

以下是我读石黑一雄先生作品所写的随感,发来与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一、长日将尽

(英)石黑一雄著 于而彦译

(电子版)

印象当中,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以管家为主角的小说,前几年有部电视剧《唐顿庄园》挺火,也是以一个大宅院中的管家佣人为主要人物,不知是否受到此作启发。全书以史蒂文的一趟旅程为契机,回顾了他的一生,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索,构思比较巧妙,对于他漫长一生的表述裁剪得当,实在高明。以行程为线索展开故事是西方文学创作的经典手法,《荷马史诗》《埃涅阿斯记》《失乐园》《天国历程》《神曲》甚至《圣经》莫不如此,这种结构和人在旅途的主题貌似单一老套,却有着永恒的魅力,在乔伊斯手中,又成就了现代经典《尤利西斯》,在《指环王》中也散发着巨大的能量。我在阅读那些史诗时,也深为叹服欣赏。这与东方的故事总是局限在一地一城大不相同,这也是两种文化一为外向一为内向的不同特点的很好体现。而在具体的行文中,读者又可明显体会到日本文学传统细腻内敛的文风,可说石黑一雄在这部作品中融合了东西方文学的特色。

史蒂文的一生是失败的吗?或许吧,作为公共一面的社会人,他为之奉献了一生的东主是个犯有重大历史错误的人,导致史蒂文作为杰出管家的奉献得不到世俗认可,单纯作为一个男人,他孤独一生,到晚年方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曾经唾手可得的爱情。但是另一方面,他贡献了职业的技艺,获得了业内认同,并通过他的职业,体会了所谓“尊严”“荣誉”,那么他对人生价值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的,并以此为目标奋斗了终生,我们因此而不得不承认他的一生又是充实的。以世俗的标准,他因为机缘不巧,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作为纯粹的个人,他对得起这一生的岁月。这或许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向内,无愧己心,任何一个人,即便没有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仍然可以成就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和“荣誉”。正是因为认识到这点,长日将尽的晚霞之美才照样可以无愧的欣赏感受。

从一个失败者一个边缘人的角色中挖掘出属于所有人的对生命价值判断和思考的深刻主题,通过不长的篇幅、几天的行程呈现一个人的一生,作者的功力极深手法也聪明,实在令人佩服。这本书值得推荐。

二、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

(英)石黑一雄著 张晓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电子版)

我虽然不懂音乐,但特别喜欢听音乐,尤其西方古典音乐,尤其交响曲钢琴曲,尤其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在我听来,小夜曲是轻的缓的,但更重要是充满幻想和引人遐思的,可能这也是因为人的心神被舒缓的音乐解除了紧张的伪装后自然进入了一种思绪缥缈的状态使然,那么这就是小夜曲的功效而非音乐本身的状态了。

用小夜曲命名这本集子很恰当,五个故事都足够小足够轻,叙述也足够松弛舒缓,石黑一雄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的特点得到了不错的发挥。作者的表述介于人物内心和表相之间,核心的东西点到即止,没有做深入剖析,这或许令人有些许遗憾,但也营造出了一种若即若离朦胧飘洒的美感,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这种貌似轻量的表现可能也比较适合当代人的情感观,或许作者的意图就是要像小夜曲一样引发出读者飘渺的遐思去自由想象,而非是直接给出结果。像在人家客厅里啼笑皆非如犬伏地、在深夜的酒店里如鬼潜行这样的情节也是需要点心灵放飞才能构思得出得。

五篇作品各自独立观之并不出彩,但合在一起也呈现出一种小而美的整体效果,很棒,与《长日将近》那样厚重的大作相比,自有其妙。闲时读读,颇可遣兴。

三、远山淡影

(英)石黑一雄著 张晓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风格与行文有明显的简淡日式风格,石黑一雄四五岁时便移居英国,还能写出如此地道的日式文字,说明他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之深,也可想见那定是个在异国还努力保持着浓厚的母国习俗习惯的家庭。

整篇所写都是琐事,但是有着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这个背景通过对事物描写的一些细节和分布在人物对话中的零散信息显露出来,从而使得那些琐事呈现出凝重的底气。这一方面固然来自于作者深刻的洞察和细腻的笔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那个时代是个重大的时代,点滴提醒即可引发出读者的广泛想象。作者聪明的把这两方面结合了起来,读者的想象力被他接入作品,增强了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绪方的故事表面上看跟主线故事关系不大,但却是展现时代背景的最重要因素,是诠释主线故事的重要注脚,艺术上也不至于使那部分的叙述轻浮起来。这是个杰出的安排。

故事以回忆的形式呈现,朦胧幻变,使得整篇的呈现真如观远山之淡影,所见可真可假,所思可虚可实。石黑很喜欢以回忆作为表现手段,就像很多人也喜欢或显或晦的以梦境作为表现手段一样,现实的真实面目多数情况下就是如此,必须隔开了看折叠了看才能咂摸出点味,现实主义的可恶之处就是往往过于相信现实的表象。把现实放在回忆之中梦境之中沉淀一下揉搓一下才更有意义吧。

故事结尾角色的瞬间转变非常奇妙,使得之前的叙述迷雾瞬间豁朗,非同一般的手笔。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的灵性,我读石黑一雄作品最明显的体会就是:这是个极度聪明的人。虽然大作家都不笨,但聪明似乎也分不同类型的,石黑的聪明是属于有灵气的聪明,其他的聪明或许可称之为学识式聪明勤奋式聪明智商式聪明个性式聪明等等,跟石黑的聪明比,都不大正宗。昨天写关于《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那一篇,又打开那几本浏览了一下,翻到石黑的访谈,看到石黑自己对这个结尾的评论,自呈有自以为是的炫技之嫌。好像是有那么一点,不过炫的很漂亮。自我感觉好的聪明人年轻人经常会有这种表现,也不是坏事,总比呆傻装强。

这是一本灵气十足的奇妙的小说,很棒。作为处女作,实在惊艳,令我想起白先勇先生和他的处女作《台北人》。

四、浮世画家

(英)石黑一雄著 马爱农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战后的日本,人们在忙于重建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内心里也在进行着反思忏悔质问,而同时,还深受着战时表现的深刻影响,有人受到惩罚,有人被牵累,有人在装糊涂,有人被认为在逃避历史,内心的这些涌动在非常现实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这样的战后心理纷繁存在的群像是这部小说的呈现的世界,所有这些个人的心态的集合和互动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心理。这个社会心理的状态是复杂沉重心酸甚至痛苦的,它对传统道德伦理人际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每一个人在这个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敏锐或隐晦的承受着,无可逃遁。中心人物小野和中心事件小野女儿仙子的相亲会给抱有不同心理的不同的人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展现的舞台。作者的构思巧妙而宏阔,小中见大,于无声处见惊雷,聪明哉。

虽然整个社会心理在不同层面和方面会有不同的呈现,面相颇杂,但肯定有主流,这个主流不是单一的,至少有显性和隐性的两面。前者比较能够迎合时代的宏大吁求,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后者比较贴近现实土壤,是不少个人在集体之外保有的自留地。前者属于大家,后者属于小我,都在深刻影响着时代中人的行为。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是这样,一阴一阳一明一暗,互相抵制成全。这部小说所表现的是后一种心理,代表人物是小野和松田。他们在战时有错,在战后受到别人的侧目,被认为逃避惩罚,但是他们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小野在女儿相亲会上的突兀变态是十分不情愿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松田是这样想的:我们发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是没有特殊洞察力的芸芸众生,在这样的时代做芸芸众生,算是我们的不幸吧。他将主要责任归之于时代,自己只是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小野接受这个解释,同时增加一个说法:我们有一些大胆的举动,做事情经常过于投入,但这比起因为缺乏勇气或意志力,而从来不敢尝试自己相信的东西来,肯定更值得称道。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信念时,再犹豫不决便是卑鄙的了。他撇开他们行为的社会性,从个人精神的角度粉饰了自己的行为,成全自我解脱。作品的最后,似乎因为这样的认识,似乎因为在女儿相亲会上那次无奈的表态,也因为认为自己毕竟也是对社会做过贡献的,等等,他原谅了自己,坦然的开始面对新生活新社会并赞美起年轻的建设者们。

作者并没有给出明显的信息表现自己对小野这种人及其认识的立场,但是他做到了对这种认识的准确深刻展现并无疑引发人们对这种人和认识的思考,这种展现就是一种立场。

我们由此可以认为此书的主题是:对呼应集体行为的个人行为的责任如何评价和面对。这个宏大的主题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时空限制,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问题。把这个思考带入中国意义重大,因为当年直到如今,这个民族的官方就是用小野这种思路认识和处理文蛤的--文蛤不好,但是我们也是没办法的芸芸众生。区别在于,小野这种思路在日本是私密的,在中国是广而告之强迫接受的。这样的状态在日本人引发了对旧制的抛弃,建设了一个健康的新世界,而中国只是利用了一下小野那样的托辞蒙混过关,但是恶习不改,至于今日一头猪也能轻易翻盘逆流汹涌沉渣泛起,几十年辛苦积蓄几年间挥霍一空。

这个中译本只十万字,篇幅并不长,但是一部厚重的作品,这样深刻开阔的对战后日本社会心理深处的反思洞察的作品真是难得,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止于此。作品前面有献词:献给我的父母。这是对人的同情和对历史的深察。

五、我辈孤雏

(英)石黑一雄著 林为正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整本书有点乱、冗长。核心故事就是班克斯找母亲,不相关的人物内容太多。一开始看了,还想着作者可能有什么高明的安排,看完了发现,没什么安排,纯多余。比如那个张伯伦少校,班克斯的几个同学,真不知写他干吗。那个秋良,铺垫那么多,到末了就只是个跑龙套的。关于莎拉的叙述也太多了,但是对于班克斯和莎拉之间情感的发展又着墨太少,感觉突兀。詹妮弗这个人物感觉怪怪的,要么干脆别写,要么就再多写点,末尾似乎她经历了一件痛苦的事,但是又不明说,貌似作者想营造一种迷离神秘的效果,但却显得做作。最终班克斯并没有与母亲相认,这处理觉得也有点故弄玄虚。

作者自己说他本来是想写两个故事,大故事套个小故事,后来觉得不妥,又把其中一个故事删掉了,据说删了一两百页。看来他没删干净,导致了这种混乱状态。写东西就是这样,笔下人事物写的时候投入情感精力太多,后面再想删掉确实不容易,自己生出来的孩子,哪怕是个鬼,也不舍得扔。

作者无疑是想写一个好看的故事,写法上也借鉴了悬疑、推理小说的手法,单就班克斯找妈这个故事来说,确实挺好看的,但有的情节也太狗血。商业文学天然自带恶俗媚俗气,最好别轻易借鉴,否则败坏整个作品的格调,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

小说还是挺好看的,对旧上海殖民地风貌的呈现也很新奇,石黑的父亲生于旧上海,这样生动的描写,应有其父的帮忙。但是跟《长日将尽》《远山淡影》《浮世画家》比起来,格调太低,不是一个档次的。

六、莫失莫忘

(英)石黑一雄著 张坤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最表面一层,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历经吸引、接近、误解、结合、分手诸阶段,是一个比较常规的爱情故事,这其中闺蜜的使坏、汤米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为了减少双方的痛苦而刻意离开等情节也比较套路,但是总体上,处理的还好,没那么让人腻歪。

再里面一层是一个克隆人追求幸福的故事,引发人对科技与人性的关系和互相影响的反思,这种故事也很多见,尤其电影里面,不稀奇。但是此作不同于那些常见科幻小说、电影的地方在于,不是从外部审察,把克隆人的命运置于被观察的位置,扮演被猎奇的角色,而是深入克隆人的内心,从正常人的角度展现他们的真实情感、生活,通过把刻画他们的人性作为重点实现对科技和非人性的反思和批判,这是高明之处。而从此开始,故事进入了第三层,一个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故事,超越了自然人和克隆人分界的人性。当读者发现那些有着深刻生动的情感和忧伤和性格的人不过是克隆人时,人性及人的命运本身就成了独立的关注焦点。作者通过把在克隆人、假人身上展现人性而更加突出了人性的珍贵和永恒,这是一个绝妙的构想。

这第三层故事才是作者表现的重点,从一开始,他叙述的笔调色彩节奏就是为这一层故事设计的,因为这个,那些俗套的情节才不至于在真正的故事还没展开前就把读者弄腻歪了。这就是大师手笔。

人性及命运是复杂的,笼统的言说以应对具体话题是懒惰愚蠢或不负责任的,而针对这部作品,它的精准落点是:宿命与面对宿命的挣扎。这是人的无奈之处,也是人的伟大之处。凯丝露西汤米是克隆人,是人,因为他们有人性,是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接受宿命而奋力挣扎。读到最后,可能会为自己身为人而落泪,但是凯丝到最后也没有落泪,这是这个克隆人的伟大和超脱。

全书的叙述舒畅绵密辗转自如,人物心理情感的把握准确冷静,所采取的还是以回忆的形式展开故事,有一个展开回忆的总的出发点,又有在不同节点上形成的新的回忆的触发点,进一步延伸扩大叙述的视界,也形成了曲折回环旖旎多姿的艺术效果,确实令人赞叹。但是有的回忆的穿插转折似乎引起结构上的混乱,读着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不过尽管如此,好像也不妨碍理解和欣赏,至少我感觉如此。

关于这本书的介绍说这是一本乌托邦式的作品,读完了发现不是这麽回事,但是还是想到了《1984》《美丽新世界》,都是描写的未来世界,及科技在功利驱使下对人性的践踏,但是前两者着重对社会的批判,此作着重对命运的思索,不一样。

这是一首关于宿命的悲歌。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苍天永恒,万物都是刍狗。

七、无可慰藉

(英)石黑一雄著 郭国良、李扬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品的意蕴还是比较明确的,可用“一地鸡毛的生活”一句话来概括,卡夫卡式的叙事、荒诞的超现实意象也比较有意思,语言的风格还是那么从容细腻,但是这种文字跟他所采取的结构方式觉得有点不搭,感觉挺怪的。全书最大的毛病是太啰嗦,重犯了《吾辈孤雏》的毛病,觉得真的没必要面面俱到和那么细致。我总觉得石黑有叙述瘾,文字本身的魅力往往令作者失去节制。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堆砌和卖弄。但是不得不说,石黑的文字确实漂亮,读着读着不自觉会读出声来。

瑞德的人物设定很有意思,与环境的关系若即若离亦真亦幻,似在局外,又时时介入,这种设计营造出一种同时多维呈现的奇妙效果,并恰恰是我们面对现实经常会产生的真实的感受,不得不承认,我们时时会在现实中强烈感受到荒诞和恍惚,魔幻、荒诞和卡夫卡式的作品能深入人心,是有着源自人心深处绝对真实的感受作为根基的。

瑞德是麻烦承受者、麻烦制造者,也被寄希望是个麻烦解决者,但最终除了斯蒂芬的钢琴演奏有了不错的表现外,谁的麻烦也没有解决,世界继续鸡毛遍地。瑞德最后乘上的循环电车是个无休无止循环再循环的象征,稍可慰藉的是车上有不错的早点供应,免费不限量,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和现实。

八、被掩埋的巨人

(英)石黑一雄著 周小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一部融合了史诗性、奇幻风格、维吉尔牧歌气质的作品。它的史诗性由维斯坦和高文两位武士和他们肩负的神秘使命来完成,它的奇幻风格由母龙、食人兽及其他莫名其妙的生物和传说来造就,它的牧歌气质则来自老夫妇艰辛的寻子之旅。凋敝荒凉的土地上,这几组来自不同方向的人行走、相遇、互动,最后纠结到一条线上。他们的行动统统源于朦胧的以往,以往的记忆、征战或恩怨,他们希望通过对以往的这些的澄清和了结,获得他们所希望的未来。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逐渐清晰的以往的真实面目出乎他们的意料,或被唤醒的已经沉睡了的历史的继续很可能是他们无法面对的。是努力寻求可能是温暖也可能是残酷的真像,还是在懵懵懂懂中活着?人,应该学会遗忘吗?人类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历史?

刚开始读的时候,时不时想到《魔界》,很担心他会处理的不伦不类,还好没有,石黑再一次聪明的用时髦元素包装了精纯的本质。以辽阔的荒原为背景,那些孤单行走着的人和慢慢展开的故事情节逐渐褪去流行元素的包装,呈现出璀璨和光芒。

小说结尾海滩上的一幕惊心动魄,令人渴望读而又怕读,这对历尽艰辛的老夫妇很可能已经发现恢复的记忆中有他们无法面对的严峻,他们还能如以往一样心无芥蒂的相偎相依吗?能同登彼岸吗?那艘离岸的船还会回来吗?读得人心疼。作者没有给出答案。这没有答案的结局,或许就是无法定谳的人心。那个船夫,一生看到了相当程度上也造成了那么多的别离和虚伪,他有着一颗怎样的心呢?

这是一部好看的也引人深思的杰出作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