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梁的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钢梁作用 第六章·梁的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

第六章·梁的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

2024-05-25 1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梁的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与应力分析相关的截面图形几何性质 为什么要研究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力学性质与几何性质息息相关,受力与变形都受到几何量的影响。

Lagrange力学是一种n维曲面上的Riemann几何

希望能有机会搞清楚这些事情orz

静矩、形心及其相互关系

定义截面法向为x,其静矩为:

S_y=\int_A z dA\\\ S_z=\int_A y dA \\

静矩可以近似理解为:单位面积对于某一坐标轴的重力的矩,实际上就是某种静面积/静力的矩(设单位面积上的力为一个单位)。

设形心坐标为(y_c,z_c),则有

S_y=Az_c=\int_A z dA \\\ S_z=Ay_c=\int_A y dA \\

概括即为:分力之矩之和等于合力之矩本质上是Lagrange中值定理。

Hints:

静矩与形心可以相互确定。静矩与坐标相关,形心则有图形本身确定,与坐标无关。特殊地,如果图形对于轴的静矩为0,则说明此轴通过形心,反之,若坐标轴通过形心,则说明图形对于这一轴的静矩为0.

对于组合图形,静矩的确定方式可以类比质心:

S_y=\sum_{i=1}^nA_iy_{Ci}=Ay_C \\\ S_z=\sum_{i=1}^nA_iz_{Ci}=Az_C \\

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

惯性矩被称为二阶矩,静矩被称为一阶矩。

I_y=\int_A z^2 dA \\\ I_z=\int_A y^2 dA \\

此时产生了惯性半径i_y、i_z的定义为(在将来稳定性分析时会用得到):

i_y=\sqrt\frac{I_y}{A} \\\ i_z=\sqrt\frac{I_z}{A} \\

定义对于y、z轴的惯性积I_{xy}为:

I_{xy}=\int_A xy dA \\

定义图形对于O点的极惯性矩I_P为:

I_P=\int_Ar^2dA \\

且极惯性矩与轴惯性矩有关系:

I_P=I_y+I_z \\

Hints:

极惯性矩与轴惯性矩的关系反映出:绕坐标原点O的所有正交系I_P相同 正负号情况: I_y \geq0 \quad I_z\geq 0 \quad I_{yz}未知 \quad I_P\geq0 \\ 常用的惯性矩: 设圆截面的直径为d,则有 I_y=I_z=\frac{\pi d^4}{64} \quad I_P=\frac{\pi d^4}{32} \\ 设矩形截面为h\times b(分别对应y、z轴),则有 I_y=\frac{b^3h}{12} \quad I_z=\frac{bh^3}{12} \\ 惯性矩与惯性积的移轴定理

其本质是坐标的平移变换

Fermat的深刻思想: 圆锥曲线在不同坐标系下表示的方程不同,如何用一个不变量来检验二者表示的是同一条曲线?

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笑

因此,简化方程为标准形式,保留下来的仅为最基本的不变量。

设老坐标系y-z(注意z为横轴)的原点O在新坐标系y_1-z_1下坐标为(a,b),已知I_y、I_z、I_{yz},求I_{y1}、I_{z1}、I_{y_1z_1}

已知坐标变换关系为:

y_1=y+a \quad z_1=z+b \\

因此根据惯性矩、惯性积的定义可得:

I_{y_1}=\int_A (z+b)^2 dA \\\ I_{z_1}=\int_A (y+a)^2 dA \\\ I_{y_1z_1}=\int_A(z+b)(y+a)dA \\

即有:

\begin{aligned} &I_{y 1}=I_{y}+2 b S_{y}+b^{2} A \\\ &I_{z 1}=I_{z}+2 a S_{z}+a^{2} A \\\ &I_{y 1 z 1}=I_{y z}+a S_{y}+b S_{z}+a b A \end{aligned} \\

当老坐标正好通过图形的形心时,静矩S为0,则有:

\begin{aligned} &I_{y 1}=I_{y}+b^{2} A \\\ &I_{z 1}=I_{z}+a^{2} A \\\ &I_{y 1 z 1}=I_{y z}+a b A \end{aligned} \\

Hints:

由于积分的形式可知,从形心开始平移,轴惯性矩总是增加——形心轴惯性矩最小平移前后惯性积可能增加可能减少惯性矩与惯性积的转轴的概念

本质上是坐标的旋转变换。

设老坐标y-z逆时针旋转\alpha角得到新坐标系y_1-z_1:

可知坐标变换关系为:

\left(\begin{array}{l} z_{1} \\\ y_{1} \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c} \cos \alpha & \sin \alpha \\\ -\sin \alpha & \cos \alpha \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l} z \\\ y \end{array}\right) \\

由定义可知,新坐标系下惯性矩、惯性积则为:

\begin{aligned} &I_{y 1}=\frac{I_{y}+I_{z}}{2}+\frac{I_{y}-I_{z}}{2} \cos 2 \alpha+I_{y z} \sin 2 \alpha \\\ &I_{z 1}=\frac{I_{y}+I_{z}}{2}-\frac{I_{y}-I_{z}}{2} \cos 2 \alpha-I_{y z} \sin 2 \alpha \\\ &I_{y 1 z 1}=-\frac{I_{y}-I_{z}}{2} \sin 2 \alpha+I_{y z} \cos 2 \alpha \end{aligned} \\

Hints:

根据上述公式显然有I_{y_1}+I_{z_1}=I_y+I_z=I_P主轴与形心主轴、主惯性矩与形心主惯性矩

显然存在某个\alpha_0,使得:

I_{y 0 z 0}=-\frac{I_{y}-I_{z}}{2} \sin 2 \alpha_{0}+I_{y z} \cos 2 \alpha_{0}=0 \\

则称此时这一对坐标轴为主轴。

且显然有:

\tan 2 \alpha_{0}=\frac{2 I_{y z}}{I_{y}-I_{z}} \\

此时的轴惯性矩为:

\begin{aligned} &I_{y 0}=I_{\max }=\frac{I_{y}+I_{z}}{2} \pm \frac{1}{2} \sqrt{\left(I_{y}-I_{z}\right)^{2}+4 I_{y z}^{2}} \\\ &I_{z 0}=I_{\min }=\frac{I_{y}+I_{z}}{2} \mp \frac{1}{2} \sqrt{\left(I_{y}-I_{z}\right)^{2}+4 I_{y z}^{2}} \end{aligned} \\

Hints:

I_{y0}、I_{z0}也是不变量,意味着上述公式中的每一项都与\alpha无关 图形的轴惯性矩与坐标相关,但是主轴的惯性矩一定对应这些坐标的极大与极小值 任意一点均有主轴,但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形心主轴 有对称轴截面的惯性主轴: 当取图形的对称轴为坐标轴,对称轴以及与之垂直的任意轴即为过两者交点的主轴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对称面:梁的横截面具有对称轴,所有相同的对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梁的对称面

主轴平面:梁的横截面没有对称轴,但是都有过横截面形心的主轴,所有相同的形心主轴组成的平面称为梁的主轴平面。对称面是特殊的主轴平面。

产生平面弯曲的条件:

加载平面与主轴平面一致

纯弯曲:当截面上只有弯矩,没有其他内力时,即为纯弯曲

横向弯曲:除了弯矩之外,还有横向的剪力

中性层:在伸长与压缩的交界处,存在既不发生拉伸,也不发生缩短变形的一层,称为中性面/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面与梁的横截面的交线,称为截面的中性轴,是应力为0的轴线

纯弯曲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 变形协调+物性关系+平衡方程

平面假定:纯弯曲之前为平面,弯曲之后横截面仍保持平面,只是绕其中心轴转过一个小角度。

一尺之垂,日取其半,万垚不竭。 利用对称性不断取一半,由于对称轴不变,故可以不断论证

取微段dx,其上距离中性轴y处长度的改变量为:

\Delta \mathrm{d} x=-y \mathrm{~d} \theta \\

可知线段的正应变为:

\varepsilon=\frac{\Delta \mathrm{d} x}{\mathrm{~d} x}=-y \frac{\mathrm{d} \theta}{\mathrm{d} x}=-\frac{y}{\rho} \\

其中由几何关系可知,曲率(与坐标无关)可表示为:

\frac{\mathrm{d} \theta}{\mathrm{d} x}=\frac{1}{\rho} \\

应用胡克定律可知,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为:

\sigma=-E \frac{y}{\rho} \\

但此时并不确定曲率半径\rho与中性轴的位置,需要使用平衡方程确定

由于纯弯曲时,轴力为0,弯矩为M_z:

\int_{A} \sigma \mathrm{d} A=F_{\mathrm{N}}=0 \\\ \int_{A}(\sigma \mathrm{d} A) y=-M_{\mathrm{z}} \\

整理可得:

\frac{1}{\rho}=\frac{M_{z}}{E I_{z}}=\frac{\mathrm{d} \theta}{\mathrm{d} x} \quad \sigma=-\frac{M_{z}}{I_{z}} y \\

上述公式可计算纯弯曲相对转过的圆心角,即对d \theta积分即可。

若使轴力为0,则需要\int_A ydA=S_z=0,因此**z轴必须过形心**。

工程最感兴趣的是最大应力,当y取最大时,则有:

\sigma_{\max }=\frac{M_{z} y_{\max }}{I_{z}}=\frac{M_{z}}{W_{z}} \quad W_{z}=\frac{I_{z}}{y_{\max }} \\

其中W_x称为弯曲截面模量,量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