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话科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症医学发展历史 主任话科史

主任话科史

2024-07-15 15: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北京协和医院 协和医生说

协和璀璨的百年史册

由全体协和人共同书写

这里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

临床大师、教育大师、科学大师

也有推动医院管理变革、服务创新的

管理大师、护理大师

同样离不开行政后勤岗位中

敬业奉献的协和工匠

他们共同谱写了百年协和的交响乐章

站在协和新百年新征程的历史起点

回望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医院开展专题活动

“主任话科史 · 薪火传百年”

让我们通过重症医学科主任

隆云的主题演讲

一同了解

重症医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讲述人 隆 云

隆云,党员,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及呼吸学组常委,中国卫生健康与大数据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病分会围手术期专业组副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症医学质控评价中心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感染、血流动力学紊乱等方面的救治和研究。

筚路蓝缕,开创我国重症医学事业

这是一个没有黑夜和白天之分的科室,这是一群看见危重患者就“心动”的医生,这是一支随时准备迎接挑战、迎难而上的团队,这是一个关于协和重症人的故事。

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重症医学的起源地。1921年9月7日,协和收治了一名来自美国的患者。患者入院时已经处于严重的休克状态,高烧40度,收缩压190mmHg,舒张压测不出,白细胞12.7*109/L。咽喉涂片检查发现患者是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喉炎和肾炎,伴发严重的脑水肿、肺水肿、休克。尽管医务人员积极抢救,但患者还是在入院后第19个小时去世了。

▲一百年前,协和收治的一位重症患者病历

曾宪九教授是中国危重症医学的奠基人。他很早就意识到:需要有团队做疑难重症患者的“架桥工”,为外科重症术后患者保驾护航。

▲1981年,外科营养学之父Francis Moore教授(左)来华拜访曾宪九教授(右)

1979年,曾宪九委派陈德昌到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科钦医院(Cochin Hospital )学习重症医学。1981年,陈德昌学成归来。1982年,曾宪九果断决定创建外科ICU(Intensive Care Unit),最开始只有一张床。1984年,参照国际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组织模式,国内第一家规范性的综合ICU在协和建立,有7张床位。这个新成立的临床专科被曾宪九亲自命名为“加强医疗科”,陈德昌担任首任科主任。

▲重症医学科的第一位患者

最开始,很多人不知道ICU能干什么。陈德昌和马遂经常到其他科室游说医生把危重症患者转过来,甚至冒着风险从院外把生命垂危的患者转到ICU。这是1983年3月30日的一份记录,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经我院陈德昌大夫会诊,并经陈敏章院长同意,急转我院”。

▲1983年,重症医学科的病程记录

这位19岁的患者在外院接受手术,术中忽然出现呼吸抑制、血压剧烈波动,生命垂危。患者转入时,深度昏迷,瞳孔散大固定,顽固性心率失常,仅靠药物和呼吸机勉强支撑。上午10点半,时任ICU主管医生马遂急请神经科会诊。这个年轻的生命牵动着全科、全院医护人员的心,他们24小时守护,争分夺秒施治。不幸的是,尽管穷尽所有方法,患者还是在入院后第二天晚上10点去世。ICU的医生没有放弃,征得家属同意后,邀请病理科刘彤华团队进行遗体解剖,探索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一个屋,一张床,两个大夫,24小时轮流值班,逐渐探索出诊疗规范和治疗模式,赢得外科同行们的信任。ICU的队伍也逐步发展起来,护理团队、进修医生、研究生队伍也逐渐增大。

▲陈德昌大夫与马遂大夫查房

▲1982年的外科ICU 病床

这一时期,重症医学科的病房还不是标准病房,只是老楼15楼1的走廊。但从15楼1的走廊里走出了不少如今重症医学界的领军人物,席修明、邱海波、马朋林、陈德昌(上海)……他们都曾在协和ICU学习和进修过。

中国重症医学在一代代协和重症人的艰苦努力下得到长足发展。1996年,陈德昌领导创立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刘大为领导创建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并任首届及第二届主任委员。2018年,孙红任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自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公布以来,协和重症医学科始终蝉联第一。

奋楫笃行,传承与发展重症医学

重症医学是一门融合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等的新型跨专业临床学科,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

ICU建科伊始,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紧跟国际前沿动态。手术之余,曾宪九经常会到15楼1和ICU医生们一起查房、讨论重症疾病。他曾在查房时发现15名患者出现了典型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高度怀疑为感染,有几次忍不住再次上台剖腹探查,却没有发现感染灶。“严重感染的患者为什么死亡?”曾教授向他的学生们提问,也在问自己。

感染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当时国际医学界共同面临的研究难题。陈德昌曾撰文介绍当时的研究背景,“细菌及其产物可造成全身炎症反应与代偿性的抗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广泛组织破坏,引起MODS。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用抗炎症介质治疗的多中心研究相继失败。三个及四个以上的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死亡率高达100%。需要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更深层次合作,才可能提高治疗的水平,改善预后。”

在曾宪九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注重创新思维和试验求证精神的影响下,陈德昌形成了与之一脉相承的善于临床思考、勇于研究探索的学术风格。

陈德昌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982年至1999年间,协和ICU共收治危重患者3760名,其中MODS患者800余名,由严重感染而诱发的MODS占60%,这是当时国内最大宗的病例。

以此为基础,协和ICU团队对全身感染和MODS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MODS的治疗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陈德昌发现,这种感染不在局部而在全身,因此称之为“全身性感染”。“全身性感染”既没有脓也没有毒,一旦触发,就像原子核裂变一样,发生炎症瀑布式反应,导致一个个器官序贯性倒下,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进一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IL-1家族基因的多态性与全身性感染相关,如果能及时进行免疫调节和免疫干预,阻击炎症瀑布,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可以从66%下降至44%,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陈德昌团队的“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课题组成员合影,左起:刘大为、潘家绮、陈德昌、马遂、杜斌

与此同时,重症医学的技术和理念不断发展,血流动力学时代悄然来临。

2005年,刘大为在总结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体系”,提出低CVP治疗、血流动力学评估和血流动力学治疗等新理念和新技术。刘大为带领团队举办了11届协和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形成《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从44%进一步下降至25%,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刘大为教授(右一)查房

没有病情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从血流动力学监测到血流动力学治疗,从群体化治疗到个体化治疗,从对症支持到对因治疗,重症人用“血流动力学理念”管理治疗的全过程,治疗的精准度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也稳步上升。

踔厉奋发,持续领航与担当

经过几代协和人的努力和近40年的发展,ICU已经成为抢救危重患者、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生力军。哪里有重病人,哪里就有ICU大夫。

从SARS到汶川地震,从非洲到朝鲜,从矿洞到原始森林,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协和重症人总会冲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抗击新冠疫情,从武汉到乌鲁木齐,从通化到广州,从南京到郑州……协和重症人一直奋斗在抗疫的第一线。

进入21世纪,重症医学科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重症医学成为国家二级学科。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重症医学专业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部高度重视重症医学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需要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重症医学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支持大学附属医院积极承担重症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建立重症医学培训中心。

在院内危重患者的救治和高危风险患者的保障工作中,协和重症医学科也硕果累累。从1997年到2021年有电子记录的短短24年间,重症医学科共获得协和医疗成果奖13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

如何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治疗的精度,提高治愈率,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是协和重症人一直关注的方向。

▲1984年,重症医学科合影

▲1995年,重症医学科承办“卫生部危重病医学培训中心提高班”时合影

▲2013年,重症医学科合影

▲2021年重症医学科合影

协和重症人将继续建设以ARDS/sepsis重大疾病为需求的临床专科,保持血流动力学在国内领先的同时,以血流动力学、重症呼吸、重症感染为核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一步健全发展其他重症亚专业。协和重症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协和新百年增光添彩。

往期“主任话科室”精彩回顾

点击打开

麻醉科黄宇光 | 妇科肿瘤中心向阳放射治疗科张福泉 | 临床营养科于康变态反应科王良录 | 消化内科杨爱明基本外科张太平 | 后勤保障处唐蔚蔚 放射科金征宇 | 护理部郭娜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郁琦 | 教育处罗林枝 耳鼻喉科高志强 | 急诊科朱华栋内分泌科夏维波 | 产科中心刘俊涛 骨科仉建国 | 儿科宋红梅

原标题:《主任话科史 | 重症医学科主任隆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