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中国教育报》:重庆三峡学院 让计算机人才培养彰显三峡特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庆三峡学院升级 2020年10月15日《中国教育报》:重庆三峡学院 让计算机人才培养彰显三峡特色

2020年10月15日《中国教育报》:重庆三峡学院 让计算机人才培养彰显三峡特色

2024-05-09 14: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何将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落实在高校专业教学实践中,让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对此进行了较好的探索,学校将计算机教育教学与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有效对接,培养出的人才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并彰显出特色。

9月3日,笔者来到重庆三峡学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录。

刷新理念: 让工程教育适应新形势

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三峡学院,是转型发展地方高校,仅近十年来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服务三峡库区地方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九大以后,学校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进一步刷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应用学科努力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接,积极贯彻工程教育“新工科”要求,使教育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活力。

学校校长张伟介绍,学校将新工科理念贯穿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对接产业行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方协同推进计算机专业新工科育人模式改革。

在此过程中,学校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基于“双引擎立体式”的计算机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即TTMC育人模式)。张校长还进一步解释道,所谓“双引擎”,即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旨在发生动力;“立体式”指“嵌入式”课程体系、“紧凑式”教学设计和“映射式”实践环节等立体式教学手段,旨在传递动力;“多方协同”指政、校、企、事多方参与,旨在放大动力。由此,通过三者良性互动,共同作用于“新工科”育人目标,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针对传统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理科化倾向严重、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够明确、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结合不够紧密以及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力度等问题,重庆三峡学院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上,借鉴国际上高度认同并有成功实践的工程教育范式——OBE教育理念,修订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个、相关课程体系8个。在修订过程中,走访了大量IT类企业和同类院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规范等标准,基于OBE教育理念,确定培养目标与毕业条件达成度,并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度整合。

计算机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人才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毕业条件”“毕业条件决定课程体系”的鲜明特征。经论证,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现已全部应用于计算机专业。

瞄准导向:让产教科教融合呈新特色

以地方产业发展布局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强化产教科教融合。

2015年以来,结合应用转型发展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力度,强化了校企共建实训平台的建设,把工厂搬进校园。与中兴通讯投入4000万元共建和运营教学型、实践型、科研型和行业型“四型合一”的“通信与计算机实训基地和认证考试中心”;与中科曙光投入1000万元建设“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行业应用的研发与创新,服务专业建设。2017年与两家企业合作的“校企班”开始招生,该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业界认可和社会肯定。

校企联合科技攻关,促产品转型升级。与中交一公局万州公司签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品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与重庆市科源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投入100万元,成功研制“智慧消防”产品,参加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与万州区同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智慧农旅小院”,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提档升级。

紧跟学科前沿,构筑科教融合高地。积极参与本学科专业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学科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重点(培育)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重庆市本科高校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紧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前沿,“智慧生态旅游”“智慧农业”学科群获重庆市教育部门立项或培育立项建设。

会聚高端人才,打造科教融合平台。讲席教授王钧全职加盟,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进德、波兰科学院院士Rutkowski等与学校签订协议,成功引进博士10名(含海外博士2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主办第九届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国际会议(ICICIP2018)等一系列高端学术会议。获批建立“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三峡大数据学院”,获资助经费3000万元。

锁定目标:让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实践环节等方面深入调研、主动探索、开拓创新,构建起一系列适应行业所盼、专业所需的教学新机制。

“嵌入式”课程体系满足专业化需求。以计算机核心课为基础,针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IT企业、认证机构等不同行业的岗位需求,梳理出办公管理需求、IT推广需求、教育培训需求、开发应用需求、产品测试需求、数据处理需求等六大需求,并嵌入到专业方向中。

“紧凑式”教学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按照“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内容紧凑、“理论学习+实践机会”时间紧凑、“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形式紧凑等原则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映射式”实践环节满足操作化需求。建立起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与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映射关系,培养学生办公管理能力、IT推广能力、教育培训能力、开发应用能力、产品测试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六项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建立政、校、企、事深度参与机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切实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

校政合作抓优势。抓住科技部门支持重庆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契机,与重庆市奉节县围绕智慧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硕士点联合培养基地;与重庆市万州区大数据机构联合共建“三峡大数据学院”;与万州区柱山乡共建“智慧文旅小院”,为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

校企合作抓特色。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联办“校企班”,特色显著,成效明显;学生利用TD—SCDMA技术仿真、WCDMA技术仿真、LTE技术仿真等,在实训基地同步专业训练,打通学校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与企业合作开发“智慧消防”产品已投入市场。

校校合作抓强项。与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利用“1+2+1”“1+2”等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联合开展相关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项目。

思路一变活力来,功夫不负有心人。

通过几年实践,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专业新工科育人模式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产教、科教融合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一步吻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继2018年获全国计算机博弈大赛八连冠后,2019年又斩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2019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别)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全面融入智慧农业、智慧生态旅游等,推动传统计算机专业转型升级,突破应用型人才培养“天花板”,搭建“校—政—企—事”合作的“立交桥”,实现计算机专业系统设计、迭代更新、对接产业的全面推进。

近年来,毕业学生绝大多数分布在三峡库区,他们将所学计算机知识应用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除此之外,三大举措还实现学校在尖端人才引进方面的零突破,有力提升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项目组成果“复杂动力学行为分析”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出版教材4部,出版专著2部;立项科研项目24项,其中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发表论文48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软件著作权授权5项。

《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学校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报道。

(长 弓 彦 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