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读】酸甜苦辣咸:从舌尖上的味道,见证人类历史的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酸甜苦辣的日语怎么说 【览·读】酸甜苦辣咸:从舌尖上的味道,见证人类历史的变迁

【览·读】酸甜苦辣咸:从舌尖上的味道,见证人类历史的变迁

2024-05-21 0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酸味不仅仅来自酿制出的醋,更多的则来自食材本身发酵的味道。在我国北方,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豆汁,利用绿豆加水研磨后发酵而成,喜爱者赞其精妙绝伦。而在南方,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之说的贵州省,将小河虾拌盐后密闭发酵,制成虾酸,是许多饕餮食客口中的美味。

在中国古代,酸常和穷联系在一起,产生“穷酸”这个词。在食物不充足的年代,老百姓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将口感不佳的粗粮进行发酵,使之变酸变软,易于下口,正是中国人千年来的智慧。在《酸食志》一书作者要云所绘制的酸域地图上,吃酸的程度和人们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的饮食更加多样化,对于酸味的需求也逐渐柔和,更加精致,这也是中国人的口福。

更多关于酸的书,你还可以读:

小贴士:顺治御笔——山西老陈醋

中国四大名醋之一的山西老陈醋发源于山西太原市的清徐县。据说顺治年间,有个王来福开了一间“来福醋坊”,取当地出产的优质原料制出又酸又香又绵的陈醋。有一年,有个钦差大臣路过清徐,县太爷请他吃山西的刀削面,用的恰是王来福做的陈醋来调味。钦差连连夸好,于是县太爷就赠送给钦差十篓王来福做的老陈醋,请他笑纳。钦差回京后,将其中五篓老陈醋献予皇上。皇上连夸好醋,于是钦差就把这五篓醋的来龙去脉奏明。皇上听了很是高兴,顺手用毛笔写下:“山西老陈醋”五个大字。(根据宏道《千古食趣:关于吃的那些事儿》整理)

口腹蜜剑:糖为何成为人类最温柔的陷阱?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通过浆果、水果以及蜂蜜而熟知甜味,甜味不仅能促进人体多巴胺的分泌,给大多数人带来无比愉悦的感觉,也是当时人类获得能量的重要来源。后来,人们从甜中提炼出了糖,作为原料和添加剂加入膳食当中,却不曾想在科学界和资本界引发了一场“糖的战争”。

半个世纪前,当人们还沉浸在甜蜜的世界里时,减糖界先行者、营养学家约翰•尤德金就已经预言,我们一定会进入糖过剩的时代。他在1972年出版了《甜蜜的,致命的》,为我们讲述了糖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指出相对于脂肪而言,糖才是人类健康的头号威胁。可在科学界、资本界以及同行的联手打压下,不但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话,他还获得了“蠢货”的名号。然而,当人类对糖的摄入量日益增加之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在导致代谢类疾病的各种因素中,膳食中摄入的糖分是关键因素之一。《甜蜜的,致命的》在经历了绝版之后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被一些人称为“减糖圣经”。

龋齿、早熟、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一系列疾病困扰着当下的人们。重拾这本“旧”书,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过量的糖究竟对我们的身体做了什么,又与这些疾病有何关联。在甜蜜的愉悦征服我们舌尖的时候,我们始终应该对吃糖这件事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

更多关于甜的书,你还可以读:

小贴士:适量吃糖

糖,又名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所必须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适量的糖能给人体供给和储存能量,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还能起到抗生酮、节约蛋白质、解毒保肝以及增强肠道功能等积极作用。然而,过量的糖会转化为脂肪,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有关成年人和儿童糖摄入量的指南》,建议正常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糖不应该超过25克;2016年,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25克糖,这是什么概念呢?它大致相当于:2/3听经典口味的可乐、半杯奶茶、60克冰淇淋……

因此,我们要更理性地区分“我想要”和“我需要”之间的差异,学会不受口味和欲望的控制,而不是毫无限度地去满足自己的嗜甜欲望。

以苦为乐:“苦东西”如何成为风靡世界的饮料?

咖啡可能是时下年轻人最喜欢喝的“苦东西”。它起源于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披裹着“兴奋羊群”传说,搓褪果皮果肉,冲洗果胶,剥开“羊皮纸”,内藏两粒豆子,神秘饱满的红色浆果,正是提神佳品咖啡的原材料咖啡豆。尽管埃塞俄比亚的山羊不喜欢吃这款红色浆果,但埃塞俄比亚好战的奥罗摩族人很喜欢嚼咖啡树的叶子,包裹着动物脂肪,用来提神。

咖啡通常生长于南北回归线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这个地区又被称为咖啡带。适合生长在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的地区,在冬季不结霜的情况下,海拔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咖啡芳香物的发展。

很多人喜欢咖啡的香,但另一些人觉得咖啡很苦。咖啡中的苦味是复杂的,浅焙至中度烘焙的苦味源于绿原酸内脂 ,深焙的苦味“元凶”是苯基林丹。绿原酸本身并不苦嘴,但在烘焙过程中降解物绿原酸内脂与苯基林丹,苦味很重。烘焙中糖化过度也会导致味苦有燥感。一直误认为苦因子大户的咖啡因,在咖啡苦味中实际占比15%。另外,咖啡豆里碳水和氨基酸发生的美拉德反应也贡献出10%的苦味。

千禧年间精品咖啡潮汹涌而袭,咖啡不再只拥有苦味,它身披柑橘香、莓果香、茉莉花香等等嗅觉“华服”,拥有香草、巧克力、坚果或更多的俏丽口感。咖啡虽苦,但甘醇厚实,也活泼明亮。

更多关于苦的书,你还可以读:

小贴士:喝咖啡会致癌吗?

现如今咖啡成了很多上班族的刚需,不少人戏称要靠咖啡“续命”。可经常有咖啡“致癌”说法传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咖啡在高温烘焙的过程中会产生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喝咖啡就会致癌。因为咖啡中可能含有的丙烯酰胺是极其微量的。根据2010年国际权威杂志《食品与化学毒物学》上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2.6微克到16微克。而我们冲泡的咖啡,通常每公斤才含有丙烯酰胺13微克。也就是说,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要喝10公斤的咖啡,才能达到可能致癌计量的下限。(根据《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杂志内容整理)

无辣不欢:辣椒是如何从花圃开到中国人舌尖的?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很多中国美食中都有辣椒的身影,不仅味道令人上瘾,火红的外表也十分讨喜。每当《辣妹子》喜气洋洋的曲调响起,对于中国人来说,新的一年又已来临了。

辣椒,早已火遍中国各个城市的餐桌,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然而这种看似非常日常的食材,进入中国仅仅才400年的时间。曹雨的《中国食辣史》一书,详细研究了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你可能不会想到的是:辣椒最早进入中国,首先是被当作花卉引进的。

最早记载辣椒的文献是明代高濂所写的《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一文,提到辣椒“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提到了 38 种花卉,其中就包括辣椒花。辣椒最早传入我国江浙一带,不过那里食物丰富,起初并没人愿意去尝试这种刺激性的食物。

辣椒在中国改命,摇身一变成为食物,最早是在我国贵州一带。贵州人为什么会吃辣椒呢?研究认为,贵州人吃辣椒是为了“以辣代盐”。明清时期的贵州不仅食物匮乏,还缺少盐。于是从17世纪起,聪明的贵州人学会了种植和食用辣椒,让原本不丰盛的饭菜变得有滋有味。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并不算快,一直到20世纪初,它才扩展到全国各地,被各省份的吃货所认识。

更多关于辣的书,你还可以读:

小贴士:辣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痛觉

人的舌头有酸甜苦咸四种味蕾,但并没有辣的味蕾。之所以我们能感受到辣,是因为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以刺激口腔和咽喉部位粘膜中的痛觉受体,所以辣是一种痛觉。辣虽然让人感到疼痛,但也能通过刺激神经系统,让人心率上升呼吸加快,同时让大脑释放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感。就和喝酒、喝咖啡一样,它也可以让人成瘾。同时,辣也是一种聚餐时的“社交味道”。有专家认为,一起吃辣的食物,比如四川火锅,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这暗含着“我愿意和你一起忍受痛苦”的意味。(根据曹雨《中国食辣史》整理)

不咸不淡:为什么分寸掌握适当才有利于健康?

一提到“咸”味,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盐的味道。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调味品,菜肴想要味儿美,少不了盐的身影,俗话说:“吃尽美味还是盐,穿尽绫罗还是棉”。“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解字》里记述:“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即“自然盐”为“卤”,经人力加工过的被称为“盐”。盐的制作与使用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夙沙氏是古史中比较认可的最早发明“煮海为盐”的人,相传夙沙氏和他的部族居住在胶东半岛一带,世代与海为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海水制盐技术,开创了华夏制盐之先河,夙沙氏也因此被后世尊为 “盐宗”。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的钠元素,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必备物质。除了作为调味品之外,盐还可以防腐食物和治疗疾病。在古代,人们认为盐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驱邪、祛病、延年益寿。因此,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味之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认识到,过量摄入盐会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这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钠离子总量会影响血容量,摄入过量的盐会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升高,血压就会升高;同时,过量的盐也会使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释放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引发相关疾病。有研究表明,高盐(钠)摄入还会增加脑卒中、胃癌、骨质疏松等患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合理控盐,把握用量,“不咸不淡”才是健康的味道。

更多关于咸的书,你还可以读:

小贴士:警惕“高盐值”危害,教你6条减盐小妙招

1、学习量化,逐渐减少用量。使用定量勺、限盐罐,每餐按量放入菜肴。

2、替代法,烹饪时多用醋、柠檬汁、香料、姜等调味,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

3、肉类烹饪时常用盐较多,适量食用可减少盐的摄入。

4、烹饪方式多样。多采用蒸、烤、煮等烹调方式,享受食物天然味道。

5、做菜出锅前才放盐,改用餐桌盐。

6、少吃高盐零食,学会看食品营养标签,拒绝高盐食品。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整理)

往期回顾

追往忆昔,赋歌未来,市北文旅2023年度大事记!

不可错过的经典地标,带你穿越市北!

“品学玩乐”一站式到位!这条宝藏路线抚慰冬日严寒

——【END】——

来源:国家图书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