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酸梅汤没有陈皮用什么代替 热闻

热闻

2024-06-25 13: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曾经,养生是中老年人的标配,但如今,年轻人正在取而代之,身体力行地成为“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主力军。年轻人的养生血脉再度觉醒,中药奶茶、打八段锦、易筋经……

一起来看,年轻人都在尝试哪些中式养生?

中医院网上推出乌梅汤,系统被抢瘫痪

去年夏天,杭州的一款特殊饮品——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火出了圈,作为中药代茶饮,其凭借物美价廉、口感清爽等优点受到年轻人追捧,高峰时期“一贴难求”。5月21日,该院的乌梅汤2.0版本上线,上线24小时卖出115万帖。下单人群中,20-35岁的年轻人超过80%。由于网友们的热情不断高涨,该院的互联网医院系统一度瘫痪。

“年轻人,请理性!”5月21日15时,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负责人叶文怡呼吁:年轻人在支持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

叶文怡表示,2023年乌梅汤爆火之后,互联网医院曾创下1天20万帖的纪录,之后医院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没想到,5月21日又创下单日新纪录,“这次系统瘫痪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乌梅汤凭什么俘获大众芳心?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夏永良主任中医师是乌梅汤2.0版本的制方人。他介绍,乌梅汤2.0版本,价格1.91元/帖,又叫乌梅荷叶饮。

据悉,乌梅汤出自明代著名医家方贤著的《奇效良方》,有生津止渴、行气开胃之功效,去年的乌梅汤药方中包含乌梅10g、山楂5g、陈皮6g、甘草5g,今年则在保留原方的乌梅、甘草、山楂外,增加荷叶和丹参等药材,升级为乌梅荷叶饮。

乌梅汤2.0版乌梅荷叶饮除了有解暑化湿的功效,还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尤其适合高脂血症和肥胖人群饮用。

夏主任特别提到,乌梅汤大部分人都能喝,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太建议饮用,该方有通便功效,可能会造成腹泻。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儿童、妇女、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除了乌梅汤,上周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的“生发套装”,同样受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热烈追捧,互联网医院下单选配量持续飙升。

“生发套装”由于需求量巨大,其中有三味药材告急,发货时间预计要推迟一周。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省中医院已联合药厂通过全国紧急调货的方式,努力补上这三味中药的库存。

中药代茶饮怎么选?可以长期饮用吗?

中药代茶饮的风行,不仅展现了中医药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展现了如今年轻人对中医药文化的推崇。

夏永良表示,代茶饮是药食同源的一种体现,和现代年轻人爱喝的奶茶、碳酸饮料相比,饮用适宜自己体质的中药代茶饮是有益的。但在中药代茶饮的选择上要注意两点:

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茶饮:既然是药就有其偏性,对不同体质的人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代茶饮不能完全取代药物:中药代茶饮有其功效,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不能替代药物。

关于中药代茶饮是否可以长期饮用的问题,夏永良表示,选择代茶饮也有两个方式, 一是根据四季时令,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宜喝茶饮; 二是根据功效,比如去脂、明目、润肺等。从时长上来看,一款代茶饮一般不会四季都饮用,根据时令选择不同的代茶饮较为合适。

养发饮乌梅汤接连出圈,中医药养生何以俘获年轻人的心?

资料图(相关受访者提供)

这两年,中医药养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先是浙江省中医院中药版酸梅汤,被年轻人疯抢,现在“养发饮”和“乌梅汤”又成了新的“顶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推出的中药养发饮,1块3毛钱一包,最高一天开出了14万帖;浙江省中医院开出的“乌梅汤”,一天就配出了176万帖。买单的基本都是年轻人,现在这两款产品售罄,补货的速度,都赶不上年轻人抢购的速度。不够卖,根本不够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了中医药养生的“拥趸”,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养生之于年轻人而言,确实是“刚需”。由于学习工作压力较大,饮食不规律,睡眠质量差,缺乏运动等方方面面的原因,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深受肥胖、脱发等问题的困扰,亚健康经过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也会达到质变,出现“真健康问题”,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自嘲“脆皮”。

发现问题,自然就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除了规律工作生活,健康饮食运动外,中医药养生确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解方”。而且相比于前者,中医药养生不太会受外界条件干扰,更容易做到,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年轻人眼里,这就是一个调理身体的“捷径”。此外,当中医药撞上“亚健康”,也是年轻人一种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我救赎。现在年轻人疲惫的不只是身体,而是身心,所以中医药救赎的不只是健康,还有灵魂。

当然,中医药养生,能够俘获年轻人的心,除了年轻人自身需要外,也离不开中医药本身的“变通”与“顺应”。从最近推出的“乌梅汤”和“养发饮”可以窥探出,如今的中医药养生,也不再那么守旧古板,而是更加接地气,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想年轻人之所想,急年轻人之所急。

一些“亚健康”的问题,年轻人们不需要再去医院或者中医馆看病问诊,只需要像平时正常购物一样网上下单即可,这很符合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选择。而且买到的中医药养生产品,也不是什么苦的难以入口的中药,而是口感和风味都相对比较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茶饮。最重要的是,这些中医药茶饮,实现了“物美价廉”,一杯奶茶和咖啡钱,就可以“养生”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年轻人买得起、喝得起,这也是其火出圈的重要密码之一。

年轻人和中医药养生惺惺相惜、双向奔赴,本质上也是一种“相互需要、互相成就”的关系。年轻人向中医药要的是“健康”,是更美好更舒适的生活状态,中医药向年轻人要的,则是对中医药这种传统文化与古代科学的瑰宝的推广与传承,让中医药的现实价值更大。现在,年轻人在方方面面如此追捧“中医药”,足以看出中医药的传统魔力,也说明年轻人是真心喜欢中医,相信中医,这是对祖先医术和经验的一种信奉,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中医药存在的目的,就是更好为群众的健康服务,只要目的能达到,路径都是可以商量的,哪条路好走走那个。既然现在年轻人这么喜欢中医药方面的茶饮,不妨根据年轻人的实际情况,加大研发力度,多做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好产品。这属于将中医药“生活化”,让中医药的理念、知识和技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确实是中医药“出圈”的一个好切口,更是发掘发展和传承中医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中医问诊,也可以深入高校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与年轻人拥有更多“接触面”,中医的魅力才能得以进一步展现。

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既要中医药真正“有用”,也要真正有人“爱用”。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发扬光大,必须紧紧围绕这两点。

“网红”酸梅汤供不应求?手把手教你做

5月27日,方回春堂很大方地通过微信公众号自曝秘方——甄选乌梅、山楂、桑椹、玫瑰茄、橘皮、甘草、薄荷、桂花等8味自然食材复配,不添加廉价糖精、糖浆或其他添加剂。

图源:胡庆余堂

没有抢到第一批酸梅汤的朋友可以试试自己熬制。准备齐了食材,没有配方还是不会啊,有网友提问。

27日傍晚,潮新闻记者请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的专家传授了一款自制酸梅汤的做法。

胡庆余堂版酸梅汤基础组方由乌梅、山楂、陈皮、甘草四味药食同源的食材组成。具体配方和操作流程如下:

■配方

乌梅100克、山楂50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冰糖适量。

■制作

1、将乌梅、山楂、甘草洗净,用水浸没药材泡半小时,去除杂质。陈皮泡发15分钟;

2、将上述四味药材放入砂锅内,加入5000毫升清水开大火煮至沸腾后转文火煮30分钟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汤。

3、自然冷却后加入冰块或装入密封罐内放冰箱半小时后过滤取汁服用。也可适量添加桂花、薄荷叶作为点缀。

酸梅汤解渴也不是人人皆宜。专家提醒,由于酸梅汤有收敛作用,以下人群不宜过多服用:

有消化性溃疡、胃酸过多的人群

酸梅汤中的乌梅和山楂均为酸味药,其植物酸含量较高,有消化性溃疡或胃酸过多的人群使用,会加重原有的消化道疾病。此外,脾胃虚寒的人群喝酸梅汤会引起胃部不适,不建议过量服用。

有水肿的人群

酸梅汤中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甜素水解后得到甘草次酸,可形成醛固酮样作用,影响水、电解质代谢,有水肿症状的人群不建议服用酸梅汤。

糖尿病患者

一般熬制酸梅汤时,考虑口感会加入冰糖调味,对于血糖异常或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少饮酸梅汤或熬制时不要加糖。

孕妇

有些准妈妈会特别想吃酸的东西,但酸梅汤中的山楂属于滑利之品,对子宫肌有兴奋作用,能促使子宫收缩,因而有诱发流产的可能。如果准妈妈们想喝酸梅汤,建议不要加入山楂。

儿童

酸梅汤中含有丰富的柠檬酸,可以促进乳酸分解,有益于人体对钙的吸收。但是儿童不建议过多饮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此外,幼龄宝宝胃黏膜还不完善,多饮会引起消化不良及引发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因此也不建议多饮。

(来源:潮新闻、橙柿互动、掌上武汉、浙江省中医院等)

主笔:袁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