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树上花如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郭沫若故居参观时长 英雄树上花如火

英雄树上花如火

2024-07-13 03: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冯锡刚(文史学者)

  【看见木棉花开红】

  1926年3月中旬,郭沫若与郁达夫等创造社同人,应广东大学之邀,由上海乘舟南下。郭沫若以其创造社领袖和《女神》在诗坛掀起的狂飙,成为当时众多文艺青年的偶像。广东大学的代理校长陈公博时任国民党中央要职,而广东大学亦为国民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欲与黄埔军校成文武双翼。

  3月23日,郭沫若等人抵达广州,他在《创造十年续篇》中描述了当年留下的第一印象:憧憬了多久的广东,到了之后所感到的,却也并不是什么乐土。码头上照例是有很多苦力的,话既不通,人手又杂,实实在在弄得人有点头昏。但是有一种景象觉得比任何名画家的圣母玛利亚还要动人的,是那些穿着黑而发亮的香云纱、驾着船、运着货物的很多的女人。那些大抵是中年妇人,身上的浮脂为生活的重压和南方的炎热所榨迫干净了,都是很瘦削的,但也并不羸弱,倒显示着有不折不扣的铜筋铁骨的风味。而她们之中的大多数还在背上斜背着一个婴儿。那紧张着的全身神经,象鹰隼一样,在生活战线上飞来跃去的身手,真正是无上的画材。

  在《创造十年续篇》的结尾,作者这样总结在广东四个月的生活:“看见了别号英雄树的木棉开红花,看见了别号英雄树的木棉散白絮。吃了荔枝,吃了龙眼蕉,吃了田鸡饭,吃了蠔油板面,吃了一次文科教授们的‘杯葛’。”所谓“吃了一次文科教授们的‘杯葛’”,是一次促使郭沫若弃文从政的事件。

  郭沫若抵达广州后,走马上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之职,上任之初,他就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文科革新。郭沫若提出了一些革新教务的具体措施,却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择师风潮,被推到风口浪尖。他提出的革新教务措施,受到一批代表守旧势力的教师的抵制,他们宣布罢教,向校长呈文要求“罢斥”郭沫若,并将呈文向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呈送,又刊登在广州的报纸上。

  郭沫若的革新举措,得到了国民党广东大学特别党部的大力支持。该党部专门召开了党员大会,通过四项议案,以示声援。5月初,择师风潮以革新派的胜利宣告结束,郭沫若的表现亦得到了广东大学国民党党部的认可,能够在重大问题发生的时候,有彻底的革命表示和主张”。

  在蓬勃发展的广东革命形势的影响下,郭沫若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文学青年投身革命的经典范式,他在宿舍里写下《我来广东的志望》:“总之我们要改造中国的局面,非国民革命的策源地广东不能担当;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4月1日,郭沫若还牵头在广州成立了“创造社出版部广州分部”,他亲笔题写了招牌。

  郭沫若等人的到来,为广东文坛带来了一股生机与活力,在文学青年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一些学生的回忆录里,记录了当时创造社成员在广州备受欢迎的盛况:“许多爱好文艺而又敬慕那几位的青年创作家,都争先恐后地盼望着一见他们文人的面影……那种融洽的景象,实是一片和淑的天幕……南国,变成了大有趣味的乐园。”

  1926年7月9日,郭沫若在广州工作4个月后,十万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郭沫若随即辞去了每月薪俸三百六十元的文科学长职位,投身北伐,变为一个革命战士。行前,为友人书写扇面,抒发了这位戎马书生的襟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鸡鸣剑起中宵舞】

  1937年11月末,上海成为孤岛后,郭沫若南下香港,拟去南洋为抗战募集捐款。12月初,郭沫若抵达香港次日,在街头不期然地与林林等人相遇,其中也有于立群。为着筹备《救亡日报》的复刊,立志使羊城成为华南抗战的精神堡垒,12月6日,郭沫若与这批友人同赴广州。通过朋友的介绍,郭沫若寓居郊外的一栋两层楼别墅。入住当晚,本可以舒适地睡一觉,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于是酝酿成一首七律:

  竟随太岁一周天,重入番禺十二年。

  大业难成嗟北伐,长缨未系愧南迁。

  鸡鸣剑起中宵舞,狗吠关开上澣弦。

  昨夜宋皇台下过,帝秦誓不有臣连。

  《救亡日报》欲复刊,必须有一定的资金。郭沫若先后向广州的市长曾养甫、省主席吴铁城要求,均遭碰壁。幸而在吴履逊(流亡日本时结识的爱国退伍军人)的帮助下,得到余汉谋不菲的资助,终于如愿以偿。

  1938年元旦,《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郭沫若撰写的复刊词《再建我们的文化堡垒》,高呼:敌人不灭,祖国无由复兴;文化若亡,民族将永归沦陷。复刊词以这样的呐喊结尾:“我们要……鼓荡起我们民族的忠贞之气,发动大规模的民众力量,以保卫华南门户,保卫祖国,保卫文化。”

  月底,吴履逊邀约郭沫若由郊外寓所搬入城内的新亚酒楼同住,还为郭介绍了些工商界的朋友,打通了些社会关系。他们吃蛇肉,吃狗肉,游荔枝湾,访六榕寺,听广东戏,看疍户船,日子过得挺充实。

  郭沫若与于立群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郭沫若在《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中,这样记录初识于立群的情形:“经过林林诸位的介绍,我认识了立群,顿时感到惊异。仅仅二十来岁,在戏剧电影界已经能够自立的人,对一般时髦的气息,却丝毫也没有感染着。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一个被阳光晒得半黑的面孔,差不多就和乡下姑娘那样,而她对于抗战工作也很出力。‘八一三’以后时常看见她在外边奔跑。”

  元旦这天,郭沫若收到武汉来电:“有要事奉商,望即命驾。陈诚。”郭沫若考虑一番后决定赴邀。于立群亦拟北上,取道武汉转赴陕北。

  当月6日晚,郭、于同车赴武汉。在诸多前来送行的友人中,夏衍半正经半开玩笑地告诫于立群:“到了那边,不要和别人‘拍拖’广东话,谈恋爱的意思——编者注)呀!”在众人的哄笑中,郭沫若也尴尬地笑了,自谓“我在精神上已经紧紧地把她‘拍拖’着了”。这期间,郭沫若赋《陕北谣》,小序中有云:“立群有志赴陕北,作此赠之,时同在广州。”最能表明两人关系的是第四节:“陕北陕北我心爱,君请先去我后来,要活总要在一块。”

  【创作历史剧《蔡文姬》】

  十年之后,郭沫若自上海南下,与广州擦肩而过,在香港呆了整整一年。待到三度喜见英雄树,已是1959年。

  1月26日,郭沫若陪同外宾由武汉飞抵广州,在参观市郊公社和广交会商品陈列馆后,下榻于镇南王尚可喜旧址改建的宾馆。举行欢迎晚宴后,又陪同观看由粤剧名家红线女与马师曾合演的《断机教子》。虽有重听之虞,但有赖于助听器,郭沫若依然感觉“哀婉动人”。宾馆中银桂与墨兰齐放,他联想到昔年游览邻近宾馆的六榕寺情景(内有铁铸高塔与六祖慧能铜像),吟成七律一首:

  尚府楼台几度新,经年乔木更嶙峋。

  大同铁塔矜高古,六祖金身隐近邻。

  霞鹜齐飞冬日暖,桂兰竞秀晚风熏。

  绕梁喜听歌声转,一曲断机净客尘。

  春节期间,郭沫若率领前来度寒假的孩子们游花市。那时,董必武、林伯渠诸老亦在广州,他们同为不久前牺牲的向秀丽赋诗歌咏,董、林皆为旧体,郭老系新诗。为当代巾帼礼赞的同时,郭沫若借古颂今,2月3日至9日之间,奋笔疾书,仅以一周时间,便完成了五幕历史剧《蔡文姬》。这是继1943年3月创作《南冠草》后,郭沫若相隔整整16年之后重操旧业。曹操以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面貌的崭新艺术形象,出现在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的笔端。

  5月1日,郭沫若改订《蔡文姬》并作序,于开篇写了一段重要的文字,引用福楼拜关于《包法利夫人》的名言“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并推衍出“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特别强调:《蔡文姬》“有一大半是真的……想来读者也一定觉察到。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

  历,相近的感情”。

  【阅江楼上流风远】

  1961年,郭沫若两度在南国休憩、著述、寻访、游览,时长三个月之久。2月11日至13日,参观湛江港口、堵海工程及雷州青年运河。后又观赏粤剧《寸金桥》,以“一寸山河一寸金”讴歌民众不畏强暴、寸土必争的英雄气概。游湖光崖,有“惜无苏轼字,但剩李纲书”之叹。

  郭沫若3月11日到广州,13日即往中山大学,在党委书记、创造社同人冯乃超的陪同下,探望陈寅恪。并在拜访当天的日记中记载:

  同乃超去看陈寅恪,他生于丙(庚)寅,我生于任(壬)辰,我笑说今日相见是龙虎斗,伊左目尚能见些白光,但身体甚弱,今年曾病了好久。胃肠不好。血压不大高……

  据日记记载,两人的谈话涉及“钱柳因缘”之事,陈寅恪提出“要原稿纸,另要在北京图书馆抄谢三宾的《一笑亭集》”。将近一小时的交谈,《再生缘》是主要话题——郭沫若往访陈寅恪的动因,当缘于《再生缘》的评论;而《再生缘》之所以进入郭沫若的视野,即源于陈寅恪的《论〈再生缘〉》。

  自年头至岁尾,从北京到广州,甚至在出访古巴的行程中,郭沫若都在阅读、校订《再生缘》,研究作者的生平,探讨相关的问题,撰写成七篇文字。某种意义上可以称1961年是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之年。

  郭沫若在再度探访陈寅恪后的一个半月里,著述之余,于从化温泉周遭,泛舟流溪河水库,观赏百丈瀑飞流,“诗句自来”。又赴肇庆,遍游七星岩之阆风岩、水月宫、碧霞洞、天柱岩,均以五律纪游。

  这位自广东开始其“北伐途次”的戎马书生,特意登临位于肇庆东南石头岡上的阅江楼,怀念叶挺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诸同志:

  北伐从征忆昔年,党军独立一雄团。

  纵教汀贺传天险,终使吴刘受痛歼。

  革命前驱红十月,捐躯遗恨黑茶山。

  阅江楼上流风远,心绕延河烈士园。

  【“诗翁有笔一神仙”】

  1962年1月上旬,郭沫若两度寻访萝岗洞,留下了一则佳话。

  1月6日,郭沫若由广州市委统战部部长罗培元等人陪同前往市郊萝岗洞赏梅,游览萝峰寺时看到匾额“清静潜修”四个大字和墙上悬挂书法作品,大为赞赏。梅花看罢,郭沫若又进玉岩书院游览,看到壁上有一首颇有古意的七律:近闻名胜小罗浮,此日登临豁远眸。一道飞泉晴亦雨,千章乔木夏疑秋。凭栏纵眺峰描黛,策杖探奇石点头。仙洞倘容尘足倚,享来清福几生修?”诗末所署时间是在解放前,落款“钟踏梅”,一个颇有雅意的名字。询问作者详情,知为本地人,仍健在,郭沫若大为惊讶,提出要会见这位诗家和书家。却因时间已晚,罗元培提示晚间另有节目,须得返回,未能如愿。次日,郭沫若乘兴作《访萝岗洞》五律四首。其二为:

  名洞原非洞,合村人姓钟。

  梅稠留萼绿,荔茂射枝红。

  果树收成好,菜蔬灌溉同。

  文风今更蔚,闻道有诗翁。

  “诗翁”之谓,惺惺相惜耳。1月9日,郭沫若在罗培元的陪同下再赴萝岗,专访钟踏梅。老人81岁,却丝毫也不显老态龙钟,“人很朴实,没有多的话”。二老见面,互道寒暄。郭沫若对老人说:前几天,在玉岩书院看见了你的一首诗,可惜我没有抄下来。那诗你还记得吗?老人回答:还记得。郭沫若便请他将这首诗写给自己。他注意到,老人落笔自如,并不因年高而有手颤抖的情况,他称赞老人是一位活神仙,临别时赠“闻道有诗翁”诗一首,并合影留念。

  回到广州后,郭沫若旋赴海南岛。

  自琼岛返回当晚,罗培元为郭沫若接风,邀其赴泮溪酒家餐饮。应酒家之请,郭赋七律一首:

  盘中粒粒皆辛苦,槛外亭亭入画图。

  齐国易牙当稽颡,随园食谱待耙疏。

  隔窗堆就南天雪,入齿回旋北地酥。

  声味色香都具备,得来真个费工夫。

  相隔仅5天,2月17日,郭沫若又兴致勃勃地为泮溪酒家题七绝一首:

  南北东西四海人,色声香味一园春。

  如何能辨咸酸客,只解诙谐不认真。

  屈指算来,郭老此番南下,已三月有余。在返回北京的两三天里,郭沫若由广州经顺德,前往中山,访孙(中山)先生故居。三八节这天,顺德召开纪念会,郭沫若应求,赋《卜算子》致贺,有“不让须眉意独高”,“处处英雄花正红”之咏,发表时加注:木棉树别名英雄树,红花正开,别具风格。”

  【流沙胜地我重来】

  1964年7月,郭沫若赴越南参加国际会议,往来均经广州小憩,且有诗句纪其雅事。13日他飞抵羊城,次日上午,饶有兴致地去邻近白云山的北园酒家饮早茶,品茗之余,即兴赋诗:

  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在家。

  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

  24日下午,郭沫若游览白云山,在双溪别墅休息时,听闻白云松涛处,有人以“天风海水白云间”索对。原来古大存昔年游白云山,为白云松涛美景所感,以诗歌吟,内有“天风海水白云间”一句。园林管理处感觉颇能表现白云山风韵,遂以对联形式写出,悬挂在白云松涛处的“听涛亭”柱子上,向游客求对,但一直未有理想的对句。

  才思敏捷的郭沫若思索片刻,即对以“旭日朝霞红雨乱”,并乘兴书出,因对出句小有改动,在联语的两侧,以较小的字体作如下说明:“羊城八景之一的白云松涛处,有人以‘天风海水白云间’句索对,今易‘间’为‘闲’字,较活而有意趣。因为上句而配之,深于诗者谅不以为避重就轻也。”园林管理处将郭沫若墨迹刻挂。由此,白云山多了一道别有意味的新景观。

  郭沫若来去匆忙,却以其雅人深致为羊城生色。

  1965年6月10日,郭沫若陪外宾自杭州飞抵广州。11日,毛泽东会见外宾,向陪同的郭沫若建议顺途访问井冈山。1927年九十月间,郭沫若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汤坑一战失败,流沙溃散,辗转来到神泉,得有当地群众掩护,潜伏十日,脱离险境,抵达香港。对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郭沫若常言“我是经常留在记忆里的”。一路寻访,既可了却38年来的梦牵魂绕,又能沿东江进入江西,作“井冈山巡礼”,以完成毛主席的嘱托。

  6月16日,郭沫若在海丰拜谒彭湃之母,称赞“百龄彭老母,海内共知名”。17日访普宁,这是南下起义军溃败之处,1948年所作纪实散文《流沙》《神泉》详尽描述了历险过程。参观革命纪念馆后,郭沫若追昔抚今,题七律一首,开头就是“三十八年如转瞬,流沙胜地我重来”。

  18日,他由汕头往澄海,去杜国庠墓地凭吊。杜1961年1月病逝后,郭沫若作七律两首,有“生死交游五十年”,“墨名绝学劳针指”之吊挽。当年11月11日在广州,作《序〈杜国庠文集〉》,追忆革命情谊,高度评价其学术成就。此番凭吊,于归途中赋五言古风:

  昨游桃花涧,君字见涂朱。今来澄海县,君墓木扶疏。结交五十载,相期马列徒。不惜破唇舌,不惜断头颅。天行有健顺,人力为乘除。不移复不屈,时还读古书。厚墨君虽异,薄儒我不殊。新天日月改,赤县起宏图。百家交争鸣,进步在谦虚。君德乃吾师,自愧殊不如。生花献一束,聊表寸心初。

  郭沫若于1978年6月去世,谁也没有料到,13年间他竟再也未能重临这片“每在梦中旋”的山山水水。1973年春,这位八旬老人写下“英雄树上花如火”的诗句。木棉——红花——英雄树,这一富于象征意味的写照,寄托着郭沫若对广东风物的一片深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