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散文篇目 ​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探析

​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探析

2024-07-02 0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新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仍然可以看到史铁生的作品。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选入《秋天的怀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则选入《我与地坛》,除了文质兼美的特点外,他的文字虽简洁、平实却有着深刻的力量和热切的温暖,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细微乐趣和生命的价值所在。作品中除了热情洋溢的思考,其中还夹杂着他身为残疾人无法避免的脆弱又要强的复杂情感。生命力与苦难在其笔下交织成一张网,好像是一个过来人在讲一场故事,沉静,有力而温暖。

(二)选文中的生命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征表现在:语文是人类传达情感、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渊源,它比别的学科更贴近实际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结合自身情感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则表现在“以人为本”。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语文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在学生内心埋下情感的种子,在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展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从而去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这门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最适宜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课程的优势,拨动学生的生命之弦、渗透生命教育。

为了满足语文课程中需要渗透生命教育的要求,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渗透生命教育的优秀文章。史铁生的散文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此一直被选入语文教材中。遭遇残疾的作家不少,但像史铁生一样中途遭受不幸,导致一生病魔缠身的人少之又少;遭遇残疾的作家不少,但像史铁生这样能够在作品中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直面生死抉择思考的作家少之又少。因此史铁生的作品比一般健全作家的生命教育作品更具有生命教育的优势。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选入《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缅怀母亲的散文,史铁生通过回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之初,对自己的理解与守护,用琐碎的细节描写勾画出了慈祥坚韧的母亲形象以及伟大深沉的母爱。文中说到:每当“我”暴怒无常地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的听着我的动静。每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当作者自暴自弃捶打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时,母亲会“扑”过去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央求:“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一位母亲自己忍受着巨大的苦难,还要竭尽所能去理解爱护儿子,却从来没有要求儿子为她着想,这就是深沉而伟大的母爱!从这些文字中,学生也不难感受出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恩、愧疚和怀念,这些内容都是值得进行生命教育的范本,需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感悟,从而真正理解母爱的含义。

《我与地坛》则被选入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选文旨在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对生与死的感悟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正确认识和看待生命,并积极地投身到生命教育的学习当中,从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回忆过往生活和心境的反思,可以唤起学生对文字中所蕴藏的生命本真的思考,它展现的生命要素有很多,体现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思想也层出不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豁达思考生命

文中写到:“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面对命运的不幸,他选择了逃往地坛,也正是这个荒芜的地坛挽救了他。地坛从繁盛沦为荒芜,史铁生也由健康变为残疾,冥冥之中多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正是与地坛相处的日子里,他感受到地坛虽然荒芜但却不衰败,看到了所有生命都在顽强地活着,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也让他从初入地坛的偏执和激愤转为积极和奋发,从濒临死亡的绝望中看到了生的希望。作者目睹了地坛中来往的凡人众生相,对死亡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到底是像孩子贪恋人生,害怕走向生命的终点;是像老人睿智沉稳,坦然走向生命的终点;还是像恋人缠绵留恋,不舍走向生命的终点?其实不论选择哪种方式,死亡都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应该坦然面对这个现实。史铁生引导人们乐观地面对死亡,将死亡看作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作者从“死”感悟,体会到了“生”的可贵,逐渐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提升了自身对生命的感悟,作出了勇敢活下去的决定。

2. 理性思考生命

悲惨的命运使史铁生对生死已然看淡,勇敢地接受残缺,理性地面对残缺。“痛苦或者残缺并不是人生的对立面,而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们和完美或幸福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 《我与地坛》讲述了他勇敢接受残缺,认为个人的幸福并非是由上苍决定的,作为生命个体,我们无法选择命运,正因如此,幸福就不存在公平与不公平。他辩证地看待生命的残缺,认为即使残缺,个体也有存在的价值。残缺与完美互相衬托,残缺在某种情况其实可以成为残疾者的财富。史铁生沉醉于地坛,享受着上天带来的馈赠,同时思考他戏剧化的人生。他从愤慨自身的残缺,到后来庆幸自己残缺,正因为残缺,他才能够淡然走进地坛,才比正常人更敏感,才能够清醒的去旁观其他人的生活,最终成为欣赏生命的观众。勇敢接受残缺、理性看待残缺,让史铁生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充满憧憬。

3. 睿智思考生命

史铁生认为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建议人们放弃为“目的”而奔波的人生,而要去追求人生的过程。《我与地坛》中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最后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于你是否经历了精彩的生命过程,并且能够去欣赏生命过程中的美丽与悲壮。人生漫漫,每个人不过是人生舞台上的过客罢了,关键在于如何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去经历更多美好的事。史铁生睿智的思考了生命的全过程,生死有命,但追求生命过程的精彩,是谁也无法剥夺的。有时无法选择是否活着,但可以选择怎样活着。作者深思生命的纬度,真正做到了用生命写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针对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

1. 开展有关史铁生作品的专题阅读教学。

生命意识贯穿了史铁生创作的始终。不论是前期描写残疾人生活的现实性作品,还是后期直面人生存在问题的哲理化作品,史铁生都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即人如何才能活的像个人,生命如何才能有意义、有价值。因此对史铁生作品进行专题阅读从而给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

教学中,教师应当筛选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史铁生塑造的残疾人形象的作品:《午餐半小时》中和大爷大妈一起工作的下身瘫痪者;《没有太阳的角落》中在街道工厂做工的三个轮椅青年;《来到人间》中天生得了侏儒症的小女孩;《原罪》中脖子以下全部瘫痪的大叔;《宿命》中横遭车祸的有志青年;《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与小瞎子等。他对于残疾人生存处境的挖掘和描绘,深刻表达了残疾人在现实困境中不放弃希望,永远追求生命价值的可贵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去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去学习他们面对生活永不放弃的优良品质,从而启发学生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再如史铁生创作的关于“爱”主题的作品:《奶奶的星星》中给予他无私之爱的奶奶,奶奶的爱让他的童年美好且幸福;《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中的给予他毫无保留的爱的母亲,直到生命的尽头还在为孩子的生活操心;《希米,希米》中给予他细致照顾的妻子,不仅关心他的身体状况,更关心他的心灵,两人相濡以沫的情怀隐约可见。这些作品都是史铁生对于爱的最真实的体会,作品里的人都是现实中与作者最亲近的人,她们带给作者的爱是无私的,是纯粹的。通过阅读这一系列作品能够让学生去关注现实中最爱护他们的这一类人,让学生去思考纯粹的“爱”的内涵,从而让学生去爱自己,爱家人,爱那些爱自己的人。

通过语文课堂的专题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情感体验,可以说是一种好的生命教育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做大量的技术性解读,而应注重让学生探究文本所散发的感动人心的力量。教师切勿一味强调生命教育,用机械化的说教来对学生进行刻板的观念灌输。而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自我感悟、个性化的表达以及在有着不同生命体验的学生观点的融合碰撞中,使学生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 进行残疾人作家作品对比阅读活动。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残疾人作家的作品,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选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第三单元选入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必修下册选入司马迁的《鸿门宴》等。这些作家都因身体的残疾经历了与常人不同的生活,对于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看法也不相同。因此除了在单篇选文中渗透生命教育外,更应将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活动,去找寻他们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真谛的理解,不仅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可以体味生命的真善美,逐步实现个人原始经验与文本生命意义的高度融合。

让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去领悟勇敢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生命中的光明;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全文,去热爱生命,重视生命的磨练,珍惜自己,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去感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生命观。

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阅读,并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比对不同作家的作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同学们可以探讨在不同作者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引发学生对自身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对抗挫折和失败,正确承受苦难的能力,无论在任何时刻,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要充满乐观的面对生活,相信明天,相信未来,珍惜并热爱生命。

(二)在活动教学中,领悟生命价值

通过以上阅读活动,学生已经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但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生命教育是不能让学生铭记于心的,适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也是提高语文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方法之一。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以看电影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曾在1991年被陈凯歌导演翻拍为电影《边走边唱》,讲述了一个盲童学琴的故事,历经一生,弹断了一根又一根琴弦,不顾人生其他,最终成为了老琴师。这部电影年代感久远,学生或许觉得晦涩,可以结合史铁生的书籍辅助,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也可以播放皮克斯出品的《寻梦环游记》,这部动画片出版后便取得了一系列奖项,故事进行了爱与家、生与死的探讨,作为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电影,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因为其中蕴含丰富的生命哲理可以引发学生深思。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去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生命的看法。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组,调查范围贴近生活实际。去探访敬老院,看看阅历丰富的老人们如何看待生命;去采访亲人,看看正值壮年的父辈们如何看待生命;再去与同学朋友交谈,看看同龄人如何看待生命。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再者,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中举行小规模的演讲活动或辩论会。从以上活动中,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丰富的生命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或组成正反两方辩论生命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大到活动策划、举办,小到主持人、评委、参赛人员选拔,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在其中仅作为引导者,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从生活中去加深对生命教育的感悟。

(三)在写作教学中,抒发生命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般能够形成独特的人生体验,但这种体验呈现碎片化,稍纵即逝。写作是学生内心情感以及自我生命力的外在呈现,一篇习作通常能够说明作者为人处世的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生命观。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平台,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叩击内心,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文字,得以沉淀保留。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和所见所闻的梳理,让学生整理出自己风格的作文,如通过阅读残疾人作家的作品,就可以写以《我看史铁生》《假如给我三天黑暗》等等为主题的文章。通过观看生命教育的电影,就可以写出自己的观后感,自己对于生命的见解等等,在语文课堂中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如果只是学习却不会总结,就无法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生命教育的成果也会不尽人意。所以,及时举行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才能让学生将以往的知识进行总结,形成心灵上的感悟,沉淀到生活中。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一些消极或错误的生命观时,教师要及时加以疏导,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幸福也有痛苦,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直面痛苦,才能够体会生活的精髓,活出生命的超然。

另外,还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随笔,将生活中的感悟实时的记录下来,定期的翻阅自己的人生感悟,温故而知新。在随笔中,可以写周围的生活环境,可以畅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讨论作家对于生命的看法,可以联系自己与他人的生活境遇,谈谈自己的感悟等等。将生命的美好记录越多,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心理就越多,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成果才更加得以体现。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语文学科的责任。正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生命教育的巨大优势,语文教材中具有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史铁生更是因为自身独特经历写出了一系列可以进行生命教育的作品,所以本文从统编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史铁生作品入手,去探寻其中蕴含的生命教育价值。希望学生通过与史铁生的隔空对话,了解生命的真谛在于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生命中要绽放自己的美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生命变得有意义。并且提出生命教育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希望能为我国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参考的价值,进而倡导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生命是一个整体过程,自然会遇到艰难与苦难,这和快乐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生命教育也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探索。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去珍爱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在各种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找到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情,感受人间冷暖,领悟人间百态。

作者简介:苏玉洋子,女,新疆师范大学学科语文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专著类:

[1] 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阳雨薇.看穿史铁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4] 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期刊类:

[1] 周建文.高中语文教材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教学与管理,2020,(59).

[2] 杨玉娟.生命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J].学周刊,2018,(25).

[3] 李桂香,王龙刚.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15).

[4] 袁勇.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5).

[5] 李燕.残缺中的完美——《我与地坛》赏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6] 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3. 学位论文类:

[1] 姜燕.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 吕映红.《我与地坛》教学渗透生命教育[D].扬州大学,2019.

[3] 唐红梅.语文教材中史铁生作品选编与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 焦滢滢.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14.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小学试题作文(shitizuowe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