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农民总理陈永贵的大寨,如今怎么样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郑州灾情的情况怎么样了 诞生农民总理陈永贵的大寨,如今怎么样了?

诞生农民总理陈永贵的大寨,如今怎么样了?

2024-07-05 20: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提起大寨,很多人都听过毛主席的这样一句话“农业学大寨”,使得这个“饥饿贫穷”大寨一时之间成为了百姓的口头禅,媒体的新宠儿。但曾经饥饿荒凉的大寨演变为全国两千多个县城的学习榜样,完全有赖于在大寨土生土长的农民总理陈永贵。

饥饿蛮荒

大寨村是地处山西省昔阳县下的一个小山村,地理位置属于太行山深处,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例子,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要移走的山其中之一便是太行山,足以可见其自然环境之恶劣。这里常年风蚀雨切,地表七沟八梁一面坡,以至于大寨村的耕地贫瘠,良田千顷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真可谓是穷山恶水了。

在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多年战争紧绷的百姓们迎来了精神放松的一天,随后,在中共领导下,大寨进行了土地改革,大批贫下中农获得了房屋、土地,看似农民终于有了幸福生活的一天,但幸福生活的前提更是生活和暖富足,有这样一种说法,封建专制时期,广大穷苦的农民百姓根本不关心皇帝是谁,现在以及未来是否能吃的饱才是永恒追求的命题。

然而大寨村险恶的地理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恶劣的自然环境终究使得这温饱显得格外艰难。

当时,在大寨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村坐落在虎头山下,层层土地在山坡上挂着,旧社会人们常常形容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土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

甚至于,大寨也有四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扛长工打短工的多、外出逃荒的多”,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这样的大寨村在当时年代下,不过是翻不起波浪的浪花,毕竟,新中国成立伊始,吃不饱饭的农民太多了。

农业学大寨

1946年,大寨村成立了互助组,顾名思义就是村内人耕田时期互帮互助的小组,一个村民陈永贵得到了贾进财的注意,成为了互助组成员,起初,互助组由15户人强马壮的青壮组成,在大寨历史上被称为“好汉组”,平常时间各自耕种,遇春耕秋收时节,成员们互帮互助,耕种效率提高不少。

但陈永贵很快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村里的老少都被排除在外,生活依旧艰难,在与贾进财沟通之后,陈永贵另成立了互助组,也叫老少组,吸纳村里的“老弱”劳动力,同组之中,壮劳力只有陈永贵一人,但他不计得失,老少组的弱劳力们格外团结,这也是“大寨精神”的真正灵魂。

当年秋,老少组平均亩产达到150斤,远超好汉组30斤,到1949年,老少组又创造了平均亩产值169斤的新纪录,后陆续又有“好汉组”成员加入“老少组”,具有魅力的人就是这样,他在哪,就总有人追随。

1953年,大寨村成立合作社,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以及贾进财、贾承让等等第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之下,动员群众,走集体化道路,创新性的研究出十年造地计划,广大大寨村的农民群众凭借着一双手,一把锄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河沟造良田,山坡造梯田,引水灌溉,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之下,大大改善了山村地理环境,用双手创造了良田千顷的梦想。

这样的精神与壮举,与“愚公移山”又有何种差别!甚至于在1963年,大寨村遭受了毁灭性的洪涝灾害,但他们退回了国家援助的钱、米、油、粮,并说遭灾的地方有很多,若都靠国家救济,钱从哪里来呢?

此后,陈永贵带领大家自力更生,努力奋斗,昼夜轮转,五年后,一个崭新的大寨呈现在世人面前。

修建盘山公路12华里,蓄水池6个,盘山水渠28华里,植树造林1000多亩,整修良田800亩,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大寨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大寨人民们凭借自己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座金山银山。

这样的“大寨”,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一度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这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民所要铭记在心的“大寨精神”。

造就今日这番伟业的陈永贵,更是一路扶摇而上,成为了第一位农民副总理,并且坚称“我永远都是一个农民”,可谓是鞠躬尽瘁死方休,功绩耀千秋。

大寨的现在

九十年代,邓小平南方讲话,再一次深刻地鼓舞了勤劳奋斗的大寨人。

陈永贵接过了建设大寨的第一把锄头,他的继任者“铁娘子”郭凤莲,带领着一只女子队伍,每天干着和男子一样重的活,但是毫无怨言,因此被冠以“铁娘子”的称号,她将“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坚持带领“大寨”走工商一体化的路子,闯市场,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方企业的成立及入驻,将大寨带领到新的高度。

过去,全国学习大寨,现在,大寨向全国开始学习。

1992年,大寨组织村民140多人到河北先进农村学习,多次组织村干部出差学习。这样的先进与崇高的觉悟给大寨注入了新的活力。继农业之后,工商业拔地而起,水泥公司、酒业公司、制衣厂、毛衣厂、贸易公司、大寨森林公园如雨后春笋为大寨的经济添力。

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靠山窑洞到气派复式楼,从短衣缺食到如今的衣食无缺,从出门靠腿,有事靠喊到如今的各色轿车代步。

如今的大寨更实现了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保,考有所奖,这样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大寨人民的努力,更是一届又一届领导人的慧眼所在。

一代又一代的大寨人艰苦奋斗,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路子,这一份锐意进取的精神是无人能及的,但大寨人民却不因此骄傲自矜,才能迅速转变心态,向全国人民学习,完成从农业向工商业的转化,才能有今日的大寨。

从贫困山村发展到如今的全国先进农村,支撑大寨人民奋斗至今的大寨精神历久弥新,一路丰富,才能一路发展,才得以与时代一同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