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亲不如近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邻里关系是什么意思 远亲不如近邻

远亲不如近邻

2023-11-27 22: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邻居好,赛金宝”,“千金买宅,万金买邻”,“邻睦风亦暖,家和人自康”等等这些祖辈相传的格言和谚语,恰恰反映了邻里之情的无比可贵。吟咏了上千年的唐代诗人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也印证着邻里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说邻里,道邻里,不能不追溯一下“邻里”一词的本意和渊源。邻里,在当代一些辞书中的解释,归纳起来就是指邻居或同乡,同一乡里的人,是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初级群体。这比较接近于人们寻常的理解。在古代,邻里却是一种居民组织,《周礼?地官?遂人》中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也就是说,每五家组成一个“邻”,每五个邻(即二十五家)组成一个“里”。因而古代的邻里有别于现代的邻里,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其实,我们稍作思考便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刀耕火种的古代,还是社区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邻里”是一种组织形式也好,是一种地缘关系也罢,都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由此可见,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邻里之间都可以称得上是个人、家庭甚至社会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交关系。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为“邻里”关系赋予着更加丰富的内涵。“邻居好,赛金宝”,“千金买宅,万金买邻”,“邻睦风亦暖,家和人自康”等,这些祖辈相传的格言和谚语,恰恰反映了邻里之情的无比可贵。吟咏了上千年的唐代诗人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也印证着邻里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一排篱笆十根桩,一家有难大家帮”,邻里之间,遇到大事小情,你来我往,彼此伸把手,帮个忙,既是帮他人,其实也是帮自己。“邻里团结是非少,家庭和睦百事兴”。和睦、和谐的邻里关系,不仅能够使人心情愉悦舒畅,成事立业,而且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谁又能没有邻里?

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人们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邻里关系也日渐有了些微改变。充满着浓浓乡愁的朴素青砖红瓦、绿柳白墙,正逐渐被钢筋水泥的“混合物”包围和替代。“坚不可摧”的防盗门、防撬窗,带给人们一丝丝安全感的同时,留给邻里的却是一道心与心之间的障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你我同住一栋楼,同走一道门,对门而居,却相互不知名姓,冷漠形同路人,彼此没有信任,有时甚至防“邻”甚于防贼。

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在千百年延续的传统思想里,邻里,终究是一种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的关系。虽说现在人们自我意识增强,追求私密生活和空间的愿望更为强烈,造成了不少现代人有缘对门,无缘相识的生活状态,但是这浓浓的邻里亲情,依然是中华民族不可遗弃的传统和文化。

如何维护“睦邻友好”、互爱互助的邻里关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或许不过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好人缘罢了,而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情,其中蕴含着胸怀家国的大道理。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充分表明,共产党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置身于人民之中,将自己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立场在革命实践中体现出来,使人民了解自己,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不断使我们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员干部首先是“社会人”,来源于人民,同时,又是我们革命的“种子”,置身于社会大家庭,融于普通邻里日常的生活中。“种子”要融入“土地”,处理好普通的邻里关系,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沟通友爱、传递真情的桥梁,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面对的一门大学问、一项大课题,是一项严肃的政治责任,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功。处理不好邻里之间的平常关系,何以锤炼出治国理政的大作为?

邻里交往要的是一种人情味。人情味,是人性之中最为温暖的一面,是最易引起心灵共鸣的真挚情感。邻里之间的交往,当以平等作为前提,以浓浓的人情味为“黏合剂”。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一次遭遇,给我们处理邻里关系上了生动一课。有天晚上,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嘴,丈夫心中不乐,独自回到卧室,将女王关在了门外。时隔不久,女王来卧室,见房门紧闭,只好敲门。“谁?”丈夫在里边故意大声问。“女王!”维多利亚傲慢地答道。然而,卧室门并没有打开,女王只好再次敲门。里边又问:“谁?”“维多利亚。”女王换了种口气,如此回答。卧室的门照旧没有打开,也听不见里边任何动静。维多利亚女王很无奈,只好再一次地敲了门。“谁?”这回里边的声音比前两次响得多。女王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只好乖乖地、柔声细语地回答:“您的爱妻维多利亚。”稍许,门缓缓地开了。维多利亚女王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犯了错误,她只记住了自己女王的“尊贵”,却忘记了自己是丈夫的另一半。说实话,不少党员干部都会不自觉地犯类似的低级错误,在邻里交往时,习惯于端着“女王”的臭架子,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拒左邻右舍于千里之外,有的甚至不屑于与“黎民”为伍。“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应做好角色转换,放下级别身份,自觉回归社区邻里的生活圈子,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抛开“官腔”,唠唠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嗑”。党员干部对待邻里的这种人情味,应当如《墨子?兼爱中》所说:“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懂得拿他家当自家,拿别人当自己。这样“低眉顺眼”对邻里,关键时候,才能敲开百姓家的那扇“门”。

邻里交往要的是一种真诚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邻里相交,也是这样,以诚相见,心诚则灵,才能交到知心朋友。1860年,林肯参加美国总统竞选,面对对手的豪华排场,他站在一辆普通的马车上,对他的听众说:“有人打电话问我有多少银子,我告诉他们我是一个穷棒子。我有一个妻子和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我租了一间房子,房子里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墙角有一个柜子,柜子里的书值得我读一辈子。我的脸又瘦又长,且长满胡子,我不会发福而挺着大肚子,我没有可以庇荫的伞子。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与他的竞争对手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除了“寒酸”的诚实,没有什么可以许诺给自己的支持者。但林肯的诚信让人由衷的钦佩,他也恰恰依靠这风趣又诚实的演说词而大获全胜,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党员干部与邻里交往,要获得群众的“赞成票”,就得以林肯为榜样,对待邻里,也要像林肯对待支持者那样。这是因为邻里之间生活在一个社区、一栋楼,甚至对门而居,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张三李四是什么脾气禀性,从事什么岗位职业,大都有个基本的了解,与其遮遮掩掩,倒不如坦诚相见,省得让左邻右居觉得你“虚”“假”。

邻里之间,还应懂得投桃报李的道理。有时以诚待人,便是以诚待己。一位女士家的楼上有一个男孩,读高中,每天晚上晚自习回来,男孩都会在这位女士家门口停下,把灯拉灭,然后才迈着轻轻的步子上楼。有几次,女士的女儿回家时就随手把门口的灯关了,女士总是悄悄地再把灯拉开,女儿觉得蹊跷,就问妈妈:你要出去呢,还是等人来呢?女士说:不是的,等一会儿楼上的男孩要放学了,楼道里黑,别磕着这孩子。女儿一下明白了,原来妈妈特意为男孩亮着一盏灯啊!因为楼上的邻居,只有这个男孩最懂事,他每次很晚放学回家总是悄悄上楼,怕影响到邻居,而且每次都把灯给关上,而其他的孩子,却做不到。因此,男孩的懂事,换来的是别人为他默默地亮着的一盏灯。这也提醒党员干部,邻里之间,爱是相互的,赢得一份别人的关怀并不难,只要你敞开真诚的心扉对待他人,必然会得到一份回报。

邻里交往要的是一种高境界。共产党员一言一行,反映的是党这个群体的形象,是党这个群体的可信度。你是党员干部,在与邻里的日常交往中,就要有担当,就要体现一种高姿态、高境界。在这里先讲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清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叫张英,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便给张英写了一封信,期望借助张英的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诗一首: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故事流传至今。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在邻里交往中,特别是涉及利益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做出这种高姿态,心里时刻立着一道“六尺巷”,不能干仗势欺人、以权压人的蠢事。

毛泽东的故居韶山冲上屋场,是一栋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字形农舍,韶山一带叫“一担柴”,一栋房子住着两户人家。在这普通的农舍里,毛泽东生活成长,也结交着不同的邻居。1925年8月,毛泽东以“养病”为名,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被反动军阀赵恒惕得知,于是便电令湘潭县团防总局派兵捉拿毛泽东。在这危急关头,邻居毛伏胜和另一位农民周汉生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其中既有普通的邻里交往之理,也是深刻的治国理政之道。毛泽东以他人为先、以邻里为重的思维和境界,结交的亲密邻里关系,关键时刻换来了冒死相救,也保住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伟人与邻居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一种至高境界,印证了革命的大道理,极其值得广大党员干部深思。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