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中国惟一以“邮”为名的地方,穿透多少鸿雁演绎的历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邮票的来源 高邮,中国惟一以“邮”为名的地方,穿透多少鸿雁演绎的历史

高邮,中国惟一以“邮”为名的地方,穿透多少鸿雁演绎的历史

2024-07-13 2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邮是苏中门户,在京杭大运河的边上。13世纪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和17世纪荷兰人尼霍夫途径这里都给予不少誉词,都皆叹高邮工商业发达繁荣,还盛产鱼类。事实上过去,高邮南门街一带店铺经营的,大多是鱼类和粮食。大运河上,北上南下物资都在这里中转。

高邮运河

高邮,又称盂城,1985年,一次文物普查发现了一座古代邮寄驿遗址。分布在中国的辽宁、河北、江苏和新疆等地,也都有古代驿站遗迹,但从没有像盂城驿这样,保存的这么好,规模这么大。

盂城驿(中国保存最好的邮驿遗址)

二千年来,中国书信传递在不同时代中的表现

「陆路方式」

据考证,早在商朝,中国就有了专门传递信息的信使,一个信使负责把商王的命令一传到底。

到西周,确立起较完整的邮驿制度,开始用车传递消息,也常让善于快跑的人速递公文。

进入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单骑快马的通信方式,以后又有了接力传递,每10公里换一次马,每站都用最快的速度到达下一站。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和通信网络,急件不能耽误片刻,为了途中保密,不同的文件用不同的字体书写。

加急快递

在古代,"邮"专指传递官方文书的机构, 送文书的马和车则称"驿", 各代对邮驿都有不同的称呼, 秦始皇时统一称"邮", 汉代称"驿",宋代则叫"急递铺"。

习惯上我们都把中国古代的邮政通称为邮驿。这条信息通道,纯粹官办,专用于朝廷和地方官员的联络。一般平民百姓没有直接通信的渠道,直到宋代,才允许驿站顺便捎带私人书信,民间邮递的出现,是后来的事。

古代邮驿捎信

在秦朝的基础上,汉代的驿道有1639处驿站,中央政令一经发出,两个月内就可推行全国。

以首都长安为中心,向外伸出7条重要的驿道,从长安去福建泉州的驿站,是其中一条沟通中国南北的重要邮路。走这条邮路,途中经过的重要驿站,就有扬州和高邮。

京杭运河(高邮段两岸)

从扬州到高邮,大约六十五公里,紧挨着这条路的,就是有名的京杭大运河,过去到高邮,有走陆路的,有走水路的,现在公路修好了,车跑得快了,走水路的人越来越少,日子一久,水上的客运也就停了,只有大大小小的货轮,成了过路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运河两岸,有过许多古代驿站,从高邮南去60里,有江都驿,北上60里,有界首驿,它们都没有留下来,皆被历史风尘湮灭,盂城驿是个例外。

高邮邮驿博物馆内部展示

「水驿的运用」

古时吴地是江南水乡,水道纵横交错。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东吴政权,把邮驿发展到水上,中国开始有水驿,驻扎在江西九江的周瑜,去南京见孙权,走的就是水路,北方曹操的信使到东吴来,也要乘船。

水驿

有关邮筒的记载,最早在隋朝时期,但它不是今天的这种邮筒,而是竹筒,打仗的时候,有人把求救信放在里面,让它顺江而下,后来唐代诗人借用这种方式诗书往来,当作文坛风雅之事。清代末年,还有人用这种办法,散布秘密消息,叫做"水电报"。

古代水驿

古代邮驿管理

古代的驿站,除了传信送公文外,还是中央政府出行的大臣和到外地赴任官员的招待所,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住宿条件,换不同的马。入住者必须持有官方凭证,一般官吏和没有职务的人,必须在确认上面没有来人的情况下才能投宿。

驿站典型图示

一件公文的传递,从起点到终点,要经过许多人的参与,信使要带专门的通行证件,沿途每到一站,都要登记具体的地点,时间和中转人,连同公文一起带到下一站。信使由官府集中考核,考核得好,就有晋升的机会,延误日期则要严加处罚。

驿站

《诗经》中,有一首诗叫"匪风",里面说"谁将西归,怀之好音。"意思是说,有谁往西边去,能给我捎个平安家信,古时候,中国的邮驿是官方机构,一般平民百姓,只能通过往来的熟人捎信,通过官邮夹带私信是犯法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女婿,通过官邮捎了几袋榛子,就被朱元璋勒令如数补上私用驿夫的银两;另一个女婿利用邮驿走私茶叶,也被朱元璋赐死!

汉代的驿使都有自己的工作服,头戴红头巾,胳膊上套着后袖子,身背红白色的信囊,跑在路上很醒目,他们的名称,各代叫法也不一样,先叫"健步",以后又叫"急脚子"和"快行子",唐代专门从事邮驿的人员有两万五千人以上。

工作中的古代邮驿人员

明代的扬州府,管理着6个驿站,其中就有盂城驿,盂城驿的规模,还体现在人员设置和马匹配备上,有马夫、水夫、旱夫二百多人,马和骡子一百多匹,另有车和船,是扬州府下较大的一座驿站。

高邮邮驿博物馆

历代设立邮驿并不断调整效力策略,本质上都是在琢磨如何在信息传输上提速赋能!

汉代传递急件,日行400里;

宋代有一种发自皇帝的金字招牌急件,日行500里;

清代把紧急的文书传递速度提高到一昼夜800里,人和马的体能都到里极限。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 也可能算是中国物流史上代价最为昂贵的一次快递方式。 说到这儿,大家自然会联想到开元年间唐玄宗之杨贵妃的事情。 贵妃喜欢荔枝,是众所周知。 于是每逢岭南盛产时节,也是贵妃极为期待的时刻。 但是广东到长安,至少也有3000多公里吧。 为了让娘娘们品尝到最新鲜的荔枝果, 当年唐代邮驿人也是拼了, 即便精配人马,昼夜兼程,快马加鞭,也得折腾个10几天。 一趟下来不知累死多少骏马,可谓劳命伤财。 老杜诗人看不下去了, 于是吟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句子来。 既叹又讽,传遍人间,天下哗然!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邮驿的不断发展,就是尽一切可能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也经历里人到车,再到马的过程。

高邮盂城驿建于明代洪武八年,也就是公元1375年。

清代,又经过多次重修。

当时曾有官员把有邮驿称作天下的血脉,

血脉不容一日不通,邮传也就不能一天没有。

此言不虚也!

盂城驿博物馆内部

曾经喧嚣一时的邮驿,也到了退出舞台的时刻!

19世纪后期,中国邮驿制度开始发生实质性变革,1861年,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设立中国国家邮政局的建议,4年后,他再次阐述建邮政局的好处,开始受到重视,1877年,清政府授权赫德仿照西方创办邮政官局。第二年,开始在西方人和商人中发售邮票,1896年,清政府开办"大清邮局",在北京设有邮政总署。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中国所有的邮驿驿站全部撤销。

大清邮局

邮驿制度风潮退去了,但古代特殊时期,个人传书片纸体验,也是一番难言滋味在心头!

古代通信之难,在个体上看,更是超乎想象,特别是遇到战乱、充军、发配、谪贬之际遇,为了生计,大多聚少离多,这种分离常态,如能收发亲朋好友的信,要么捎带口信,要么有机会通过邮驿顺带,也是数月之事了,所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才让民间阶层才有真切体验,更容易引发共鸣。

家书抵万金

鉴于此也让古人演绎出很多传说,比如鸿雁传书,青鸟传书,还有鲤鱼传书。

后来鸿雁和青鸟,也被用来代称邮递员。

鸿雁传书

高邮的盂城驿经过修复,现在成为中国惟一的一座邮驿博物馆! 该馆内所展示的各式物件和保留的陈迹,折射出邮驿文化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

今非昔比,过去已成往事,科技日升的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加速,

但历史的发展都是从实践走来,积累和成长每一步都值得尊重。

好在人类从未停止探求的脚步,突破创新是意识本能,信息革命递进,

让我们的生活不断便捷、丰富和并提拔着精神品质高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