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审美及其意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道家作品特点 道家审美及其意趣

道家审美及其意趣

2024-03-13 15: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意在言外的审美旨趣

言有尽而意无穷,道家美学注重艺术表现形式之外的未尽之意,探究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强调有形之外无形的精神气韵。气韵在意象之中,又不止于意象表达,审美主体必须透过有形有限的审美意象,借助审美想象,洞察其中无形无限的精神气韵,进而体味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审美主体对言外之“意”的把握,恰如中国传统绘画所谓“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自然融合,意味着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相契相融且由此产生审美愉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的表现技法便是源自道家“意在言外”的审美旨趣,讲究意在笔先,以形写神,强调神似重于形似。山水画中“写意”的具象表达往往通过“留白”的表现方式营造出“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审美意象,以无画有,以空写实,笔墨未到之处的大片空白处妙趣横生。如老子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乐至美往往存在于无声之处、无形之中。“留白”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意象,“不著一字”却能营造出空灵幽远的审美想象以及“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意趣。古典乐曲的“留白”意在弦外之音,于无声处,通乎杳渺,出有入无,重在体察弦音之外潜隐的至静大音,凸显了道家美学注重言外之意的审美旨趣。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道家审美追寻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主张在凝神默思的审美观照中超越形迹的有限性,澄怀虚静,无欲无私,不为外物所累,自然而然地洞照天地万物,与道默会神通,进入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意境。如老子主张“致虚守静”、“涤除玄鉴”,保持本然之心的虚静澄明,以此观照天地万物的至美至乐。庄子则通过“心斋”、“坐忘”等体道工夫虚静其心,凝思遐想,超越现实世界的纷扰,悠然自处,游于物外,在无待逍遥中达到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极致。

道家的审美观照来自于凝神静观时超验性的直觉体验,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瞬时产生共鸣,感而遂通,道通为一,审美主体“心领神会”天道本真,其间感受至美至乐的审美体验及审美满足,进入物我两忘、玄妙齐同的超现实的自由之境,这也是庄子所说的至乐之境、无我之境。于此境域,人是自然的存在,道也是自然的存在,天道返归于本真自然,人与天道构成了一种自然自得的审美关系。

道家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的审美取向,道家的自然美学及其意趣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诸领域,以其特有的自然旨趣、直觉观照和诗性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思想创构及精神意蕴。

(源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古代的师德规范

诗意动态国画配上古诗词,绝啦!

课本里的古人画像都靠谱吗?

这10句话,撑起中国人的气象。

金庸武侠里的武功,竟然出自这么多经典古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