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探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通俗唱法要学多久 声乐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探讨

声乐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探讨

2024-07-10 1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同点

(一)二者相互变通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通俗与美声唱法不再是相互独立、相互分割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在演绎一首歌曲中,演唱者可以灵活使用多种演唱方法,并且根据歌曲的曲调、内容以及情感有所改变。同时,演唱者在保证气息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尝试新型的演唱方法,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强化驾驭歌曲的能力,还可以带给听众以愉悦感和新鲜感。在实际演唱中,通俗与美声存在相互变通的关系,通过灵活运用和自如切换,可以促使音乐作品更富有欣赏价值与美感。

(二)声音方向一致

通俗与美声虽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唱法,但是从声音方向角度分析,二者都强调演唱者在歌曲演绎中,要保证声音靠前,不能将声音含在口中,吐字和发音要强烈快速。同时,通俗与美声都强调演唱者要熟练灵活地运用声带进行发声,掌握相关发声技巧,提升歌曲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更好地将高音展示给听众。

(三)掌握气息运用

声乐演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歌曲演绎中,演唱者需要频繁地换气,保证气息时刻畅通,这一要求均适用于美声唱腔和通俗唱腔。通常情况下,普通人利用气管进行呼吸,但是演唱者在平时的练习中,主要使用胸腹进行呼吸,进而在演唱中保证气息平稳,更好地进行歌曲演绎和情感表达。气息运用是声乐演唱的前提和基础,声音与气息存在密切关系,无论气息如何变化,声音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通俗与美声都是使用急吸缓呼的气息控制方式,对演唱者的共鸣区和共鸣器官具有较高要求,在演唱中要起到“共振效应”。

(四)音乐素养较高

音乐素养是一名优秀演唱者的基本要求,音乐素养涉及方面较多,从理论角度分析,主要包括节奏感、乐感、音准以及听觉等。同时,音乐素养分为后天学习和先天因素,例如节奏感、听觉属于先天因素,音准、乐感则属于后天学习。无论是通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对演唱者的音乐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一名演唱者的先天因素不足,则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节奏感、乐感以及音准是通俗和美声唱法对一名演唱者的最基本要求。

四、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融

受到语言、文化、地域以及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美声唱法尚未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与认可,仅仅局限于专业团体或者高等教育声乐专业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审美理念和精神需求,很多专业人士开始对通俗与美声唱法的融入进行尝试与探究,例如采用美声唱腔演唱通俗歌曲,在通俗唱法中参考和借鉴美声的呼吸方法等,实现美声与通俗的相互补充、有效融合,进而实现艺术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听众提供更为广阔和深远的欣赏空间,创新我国音乐发展新途径。

(一)通俗对美声的借鉴

美声唱法属于一种科学的歌唱方式,对演唱者的专业水平、发声技巧以及声带天赋具有较高要求。在通俗唱法中充分借鉴美声的发声技巧和呼吸方法,能够帮助演唱者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歌唱水平,丰富其专业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歌唱能力。通俗唱法具有亲近自然的风格,可以带给听众以亲切的体验与感受,借鉴美声唱法不仅保留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同时还能够提升歌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英国女高音莎拉布莱曼,其歌曲风格属于流行音乐,但在专业学习中曾经受到专业的美声训练,在演唱风格上趋于古典,将美声与通俗充分融合,不仅可以促使其音质更具吸引力,并且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内涵和诠释,其作品《月亮颂》就是将美声和通俗高度融合的经典之作,其运用了两种唱法的精髓,整部作品充满情感,气息控制非常自如,声音圆润自然,带给听众以空灵的体会和感受;又例如其作品《告别时刻》,前半部分利用通俗虚弱唱法,将情感通过声音准确传递给听众,高潮部分运用美声流畅地进行情感表达,不仅升华了作品主题,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歌曲情感。当前,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歌手尝试将通俗与美声充分融合,已经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美声对通俗的借鉴

美声唱法源于西方,唱法规范科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成为了当前重要的歌唱艺术形式。很多美声音乐作品充满了民族文化和艺术之美,属于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可以提升人的修养与内涵。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声唱法在我国的群众基础薄弱,为了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可以在美声中融入流行元素,进而迎合大众审美,使美声唱法成为听众喜欢并且接受的古典艺术。例如意大利歌唱家安德列·波切烈,其代表作《大地之歌》就融入了一定的通俗元素,是通俗与美声融合的大胆尝试,受到了听众的广泛热爱和好评。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通俗和美声作为当前两种重要的演唱形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符合多元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是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和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于中国知网免费入口http://www.zhimeng.org

[1] 冷佩坤.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4):83-84.

[2] 周淑真.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分类的探讨和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0-153.

[3] 李慧萍.美声唱法在成人通俗歌曲教学中的运用——以音乐剧《猫》中《Memory》为例[J].音乐时空,2016(8):112-114.

[4] 段梦琪.美声、民族、通俗三者“跨界”发展的利弊分析及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运用和要求[J].音乐时空,2015(8):160,158.

[5] 刘斯羽.浅谈对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拾音方法比较[J].艺术科技,2015,28(2):160-161.

[6] 刘栋梁.对新文化视阈下“唱法”跨界现象的思考——谈通俗唱法美声化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J].大众文艺,2012(04):235,17.

[7] 黄晓萍.中国歌曲的演唱特点及音乐教育——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为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107-109,133.

[8] 张永凯.论美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教学的兼容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168-169.

[9] 封伟为.浅析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关于廖昌永新专辑翻唱流行歌曲引发的讨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5):12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