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5经典课文教学案:《逍遥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逍遥游高中课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选修5经典课文教学案:《逍遥游》

人教版语文选修5经典课文教学案:《逍遥游》

2024-05-27 0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是庄子自撰, 、 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名篇有 、 、 等。 与 、《文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③庄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发出沉痛的抗议。一方面腐败社会使他羞与为伍,但另一方面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 在 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 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答案】 ① 周 战国 老子 道家 老子

② 三十三 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外篇、杂篇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庄子》《老子》

③ 绝对的自由 心灵苦闷

三、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一)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出文本的情感,读出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学生注意品味老师教读时的语气,特别注意读文本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2、学生读课文。自由朗读,有情感地朗读,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巡视聆听,随机纠正,把控课堂节奏。(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齐读,要求也一样。)

(二)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 斥鴳(yàn) 晦朔(shuò) 蟪(huì)

决(xuè)起而飞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泠(línɡ)然 舂(chōnɡ)米 蜩(tiáo)

数数(shuò)然 抢(qiāng)榆枋(fānɡ)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沮丧(jǔ) 斥(àn) 舂(chōng)米 知(zhì)效一官

B.鲲鹏(kūn) 齐谐(xié) 迁徙(xǐ) 决起而飞(xuè)

C.翱翔(áo) 夭阏(yú) 坳堂(ào) 抟扶摇而上(tuán)

D.蓬蒿(ɡāo) 榆枋(fānɡ) 晦朔(shuò) 穷发之北(fà)

【答案】B A项yàn C项阏è D项蒿hāo

三、研读第一段

(一)自读第一段,借助课下注释串译,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二)完成下列练习

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异体字的本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 通“溟”

(2)三餐而反 “反”同 “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第一组

①怒而飞(怒:动词,奋发,文中指鼓起翅膀)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③抟扶摇(抟:动词,环旋着往上飞)

④而后乃今陪风 (陪:动词,凭)

⑤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动词,计划,打算)

⑥适莽苍者 (动词,前往)

第二组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 (名词用作动词 向南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名词用作动词 南行)

③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形容词作名词 郊野景象,指近郊)

④《齐谐》者,志怪者也 (形容词作名词 怪异的事物)

⑤水击三千里 (名词作状语 在水面上)

第三组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名词,气息,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息:名词,气息)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负:动词,负载)

背负青天 (负:动词,背负)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 (之:代词,这)

第四组

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名词,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名词,旋风)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名词,海动)

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名词,山中的雾气)

而后乃今陪风 (而后乃今:然后才开始)

腹犹果然 (果然:很饱的样子)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邪,其……邪:固定句式,表选择)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奚以……为”:固定句式,也是介词宾语前置句,表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③而莫之夭阏者。

译文:而没有什么东西能阻碍它。(代词“之”做动词“夭阏”的宾语前置)

④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疑问代词“何”做动词“知”的宾语前置) 

⑤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看天一样罢了。(其,指代大鹏。是,代词,这样)

(三)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探究1 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问题探究2 找出第一段中描写鲲鹏之大的句子,思考: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这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描写鲲鹏之大的句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飞上九万里高空:《谐》之言曰 “……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问题探究3 第一段中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条件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 大舟无力:积水不厚 杯水胶地:水浅舟大

问题探究4 蜩与学鸠嘲笑鲲鹏说明了什么?

明确:“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它们嘲笑鲲鹏不逍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明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距和自身所待,反而以为自己得到了逍遥,嘲笑鲲鹏高飞远行的壮举,实在可笑。

问题探究5 段末“之二虫又何知?”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该句前面作者运用行路备粮的比喻反驳来,说明远行备粮越远备粮就越多。接着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强调蜩与学鸠的无知,讽刺它们不了解鲲鹏的远大目标,讽刺它们不知道飞得远,其凭借也须大;飞得近,其凭借就小的道理。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是持否定态度的,它们是有所待的,都没有达到自己所要求的“逍遥”。

问题探究6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几句如何理解?

明确:这几句用鲲鹏在九万里的高空看下面和地上的人往上看,看到的都是深青色,可能是因为极远的缘故,说明不管是鲲鹏还是人都受到视力所限。

问题探究7 课文第一段作者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鲲鹏形象?如何刻画的?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作者在第一段里刻画了一个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威力巨猛的有着崇高理想的鲲鹏形象。

作者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的手法来塑造大鹏形象。首先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大鹏,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做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但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其次作者又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则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最后接着,作者用寓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手法予以反驳,说明目标越远大,所需要的凭借就越大、越多。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才能无双,志向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表现了它力图摆脱束缚、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崇高志向。然而,它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它迁往南冥需要靠六月的大风。鲲鹏形象寄寓着作者志向高远而无法实现的痛苦,鲲鹏南飞却有所待,流露出作者难以言说的苦闷。

(四)、第一段小结:梳理论证层次(学生梳理)

逍遥游是从一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开始的:鹏鸟海运徙于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九万里,后乃培风图南。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先用“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来说明“风”的作用,再用杯水芥舟来说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最后讽刺蜩与学鸠的讥笑鹏鸟及它们自鸣得意的浅薄情态,并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总之,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不是逍遥游。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第二段: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力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语“知”“年”“绝”“适”“辩”“穷发”(重点)

3、积累文言句式“奚以知其然也”“彼且奚适也”“翱翔蓬蒿之间”(重点)

4、梳理作者进一步论证万物皆有所待的论证思路及对比的论证方法。(重点)

5、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只是“待”有大小之别的思想。(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庄子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无论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还是“生物之以息相吹”的“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么,万物所待有无区别呢?在第二段中庄子又会给我们阐述哪些内容呢?

二、朗读第二段,借助课下注释串译第二段,并勾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1、读文段。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先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2、译文段。串译第二段,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第一组

①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③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第二组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指四季)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众人:一般人)

③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④穷发之北(“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草木植被)

第三组

①小年不及大年 (年:寿命)

②以久特闻 (特:独)

③众人匹之(匹:相比)

④未有知其修者 (修:长)

⑤绝云气,负青天 (绝:穿过)

⑥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名词用作动词 上,向上飞;下,向下落)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奚以知其然也?

译文: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②彼且奚适也?

译文:它将到哪里去呢?(疑问代词“奚”做动词“适”的宾语前置)

③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一般的人与他相比,难道不可悲吗?(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

④翱翔蓬蒿之间。

译文:我(指斥鴳)在蓬蒿之间翱翔。 (注意“翱翔”后省掉了“于”,这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的省略句)

三、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教师注意点拨。

问题探究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说明人在认识上是有大小区别的。

问题探究2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小年方面举了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方面举了冥灵、大椿、彭祖,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早夭,大年长寿。但是,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问题探究3 作者写斥鴳讥笑鲲鹏,用意何在?

明确:从斥鴳讥笑鲲鹏的两次“彼且奚适也”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斥鴳根本不理解鲲鹏高飞南海的远大志向,反而认为自己“腾跃而上”“数仞”、“翱翔蓬蒿之间”便是达到了“飞之至”。“此大小之辨也”用在段末,可谓意味深长。“大”指的是鲲鹏的远大志向,“小”指的是斥鴳的短浅追求。作者在这里批评斥鴳见识浅陋。斥鴳的短浅追求和鲲鹏的高远追求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

问题探究4 课文描写大鹏有三处,三处描写内容差不多,是否重复?

明确:不重复。这三处运用“重言”的手法,浓墨重彩,不厌其烦地给我们描绘了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威力巨猛的鲲鹏的伟大形象。但描写的角度不同,论证的侧面有所不同。

第一处直接运用想象,以夸张的手法凸显其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的特点,展现了鲲鹏的远大理想,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第二处引用《齐谐》中对鲲鹏的描写,重在说明鲲鹏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借助六月的大风,并用下文的“野马”“尘埃”作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

第三处引用《列子•汤问》中商汤问棘的话刻画鲲鹏的神奇莫测,并用下文的嘲笑鲲鹏的斥鴳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教师小结:(论证层次梳理)

第二段由第一段末尾引发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进一步以“小年”的“朝菌”、 “蟪蛄”、“众人”和“大 年”的“冥灵” 、“大椿”、“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以斥鴳讥笑大鹏之志来喻证“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

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第三段

①反复朗读第三段,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力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②积累词语:效、比、合、征、劝、非、辩、正、数数然、泠然、虽然

③文言句式:“彼且恶乎待哉”

④梳理本段论证层次,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2、梳理全文论证层次,归纳全文主旨,分析评价庄子逍遥游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前面两节课,庄子让我们明白了万物不仅皆有所待,并且所待还有大小之别,那么怎样才能无所待,达到逍遥的境界呢?

二、学习第三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第一组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效:动词,胜任 比:动词,联合

合:使动用法,使……满意 征:使动用法,使……信任

而:通“能”,才能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加:更加 劝:劝勉、努力 非:动词,非议、责难 沮:沮丧。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若夫:至于 乘:遵循、顺应 正:本性、规律

第二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嗤笑的样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泠然:轻快的样子

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虽然这样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第三组

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辩乎荣辱之境 辩:通“辨”,辨别

2、翻译下列句子

(1)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译文: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人,他还依靠什么呀?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文:(而且)世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整个社会上的人都责难他,也不会使他更加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已。

(四)学生合作探讨以下问题,老师随机点拨。

问题探究1 宋荣子为什么嘲笑能够“效、比、合、征”等四种世人?

探讨明确: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一句可以看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见识短浅,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却不知自己为世俗所累。因此宋荣子嘲笑他们。

问题探究2 那么是不是宋荣子就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列子呢?

探讨明确:对宋荣子和列子,文中分别有两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虽然,犹有未树也”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宋荣子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 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问题探究3 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探讨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 们“无己、无功、无名。”

教师小结:第三段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三、归纳总结全文

问题探讨一: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逍遥游”这种境界的呢?

探讨明确:课文第一段运用大鹏奋飞要靠六月之息、野马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杯子草芥要靠浮力、蜩鸠不知所待、远行者靠备粮等寓言说明万物无论大小都有所待的道路。

第二段运用小知大知、小年大年 、汤之问棘、鹏与斥鴳等事例进一步说明万物虽有大小的区别,但仍然要受到时空的限制。

第三段由万物说到人类社会,而征者、宋荣子、列子的认识都有所限,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才能做到“逍遥游”。

全文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问题探讨二:庄子在《逍遥游》中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你对此有何看法?

探讨提示:

①庄子认为,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即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这种思想其实是消极颓废的,这种只求精神上自我解脱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绝望厌世,毫无信心的精神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生观是难以实现的。

②庄子所追求的境界虽然不可能达到,但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是我们自身愿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人进步的。而在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远的境界中了。

问题探讨三:庄子的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语)从《逍遥游》可以获得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探讨明确:

(1)借用寓言使说理形象化。《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运用丰富想象使意境开阔奇特。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熬夜整理,分享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