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之美怎么拍?从前期到后期教你最干货的逆光摄影技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逆光拍出来的照片黑 逆光之美怎么拍?从前期到后期教你最干货的逆光摄影技巧!

逆光之美怎么拍?从前期到后期教你最干货的逆光摄影技巧!

2024-07-15 16: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RAW格式

逆光拍摄时强烈建议大家用双格式拍摄,就是同时存储JPEG格式和RAW格式。RAW格式超大宽容度会让后期空间更大。

例如:类似日出日落的这种逆光片,没拍好的话就是要嘛天空惨白,要嘛暗面一片黑,这都需要后期来拉回细节。

例如:正逆光拍摄,阳光进入镜头,镜头因为吃光的原因,画面会出现眩光等造成原片灰蒙蒙的感觉。像发灰这种情况,需要后期进行色彩、锐度等处理。

3、时间

逆光拍摄的最佳时间是清晨日出后和傍晚日落前这1小时左右的时间段。因为这个时候的光线是橙黄色且非常柔和,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氛围,拍出来的照片能让人身临其境般感觉到温暖。

把控天气和时间:拍摄前先查询好拍摄地当天的天气情况及日出日落时间。

例如:傍晚时分逆光拍摄草木,夕阳的的穿透,让草木的纹理更清晰。

例如:傍晚时分逆光拍摄动物,夕阳让牛羊的毛发也染上了金黄色,这画面很有食欲呢。。。

4、测光

逆光拍摄很容易出现拍出“大黑脸”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逆光的光位是被摄体的背后光源充足,造成被摄体与背景光源光比比较大。这时候如果测光没控制好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一片死黑的情况。

例如:典型的黑脸照哈哈

解决方法

1、找对曝光点,对着被摄主体测光。

2、采用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再适当增加一档左右的补偿。

3、包围曝光,拍摄三张照片, 后期合成一张。

4、补光,拍摄人像时可采用反光板来对人脸进行一定的补光。

例如:像拍摄日出日落的风景片,如果是根据天空来曝光,前景就会一片死黑;根据前景来曝光,天空会一片惨白。所以我们要对着明暗交界处来曝光,比如山坡。这里推荐用包围曝光,拍摄欠曝、正常、过曝三张照片,后期合成。

5、对焦

逆光拍摄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焦难。经常遇到遇到问题比如

1、太亮对不上焦,因为强光干扰想,相机瞎了。

2、太暗对不上焦,因为逆光光线,我们的主要拍摄体反而处于画面中最暗的地方。

3、人眼要瞎了,比如像正逆光,太阳光冲进画面,我们通过取景框看都困难,更别提找哪里可以对焦。

解决方法:要用遮光罩是前提

1、先对焦再构图

比如羊发亮对不上焦的话,可以先对焦到同距离的树叶上,半按快门再平移回来重新构图。

2、先藏光源

眩光严重对不上焦时候,可以先用手在镜头前遮挡下直射光线,对好焦再移开手暗快门。

3、找准对焦点

拍摄人像:选择人脸上最亮的地方对焦,比如鼻尖、下巴、轮廓线等;或者给脸部补光后也好对焦。

拍摄风景:选择明暗交界处对焦,或者手动对焦。

4、实时取景

像这种逆光太眩眼,通过取景框眼睛受不了,可通过液晶屏直接观察得到画面。

5、剪影

前面我们说逆光拍摄容易出现“大黑脸”的问题,然后给了一堆解决方案。但是问题发挥到极致也就变成另一种美感另一种很有意境的画面了,不用解决了。那就是剪影。要拍摄出有意思的剪影,选择一个轮廓清晰的主体非常重要。

例如:日落驼影,这张照片剪影如果有金边的话,会更动人。拍摄剪影时注意不要主体不要太多重叠,否则只能看到一坨坨的黑,没有轮廓美了。

例如:拍摄人的剪影,姿态就要够舒展,注重轮廓立体感及脸部线条等。

例如:光与影,灰雾中的影子让画面更有趣。

后期

逆光拍摄出的原片一般会有点发灰,色彩不够鲜艳,且暗部细节缺失比较多,需要做一定的后期处理。这里我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机后期,原理跟PS差不多。只是比如像在旅途中发片且对照片画质没那么高要求的话,手机修片就很便利。(如果要用电脑后期的话,就直接PS处理RAW格式原片。)

1、Snapseed修图范例

1、打开snapspeed,导入裁剪过的原图

2、基础调整

点击调整图片进行基础调整。这里我直接用了样式中Morning,主要调整有

1、加色温让画面更温暖偏暖色调

2、加结构画面更有层次

3、曲线整体调亮画面

4、加饱和度让画面颜色更鲜艳。

3、点击粗粒胶片,添加胶片滤镜效果

颗粒粒度和样式强度根据需要适度调整让画面更有质感,滤镜调整后效果可以再进入调整图片中进一步调整亮度、饱和度等。

2、二次构图范例

例如16:5的比例的裁剪,这样的二次构图让画面更有空间感。

拍出来的照片表达不出眼睛看到的那种广阔感时,试试水平方向的二次构图,这种长条形的画面会引导视线沿水平线移动,从而形成视野的开阔感。

上面驼队那张照片同样是经过二次剪裁,比如去除画面中并不出彩的地方:惨白的天空、多余的草地,让画面更简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摄影:@麋鹿san 图文来源:公众号 麋鹿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