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银行业内在因素的变化与银行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近代银行业产生于哪个国家 近代中国银行业内在因素的变化与银行发展

近代中国银行业内在因素的变化与银行发展

2024-07-11 21: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代中国银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必然在其经营文化和经营理念上得到体现, 这也使此期的中国银行业表现出与在华外商银行和传统中国金融机构不同的特色。

首先, 他们提出了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 , 把服务社会 、 服务对象民众化 , 作为自己银行经营的定位 。如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总经理王志莘认为:“凡储蓄信托一切业务所以运用之者 , 皆当以平民为目标” 【转引自 《近代中国金融企业管理》 第 252 页。】。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多次强调该行的宗旨是 “服务社会” 。他认为:“本行以社会民众为立场, 今日有此地位, 是社会民众所赐予, 换言之 , 吾人衣食所需 , 开支所出 , 亦为社会民众所赐予”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印 《陈光甫先生言论集》 , 1949 年, 第 103 页。】。因此他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定的行训是 “服务社会, 辅助工商实业 , 发展国际贸易”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第 58 页。】。金城银行总处则在致津 、 京 、 沪行的函件中告诫:“近来银行开设日多, 对于顾客莫不力图便利 , 以广招徕。我行业务现尚未臻繁盛, 亟应从各方面努力进行 , 以求发展 。便利顾客一端, 尤属不可忽视”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 《金城银行史料》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第 124 页。】。把顾客看成衣食父母, 把服务社会作为银行经营的宗旨, 是在华外商银行和中国传统金融业都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的 。这种口号由近代中国银行家提出, 与近代中国银行家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紧密的关系 , 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 “银行钱庄 , 在经济上绝无势力, 均仰鼻息于外国银行” , 而在华 “外国银行及其买办之骄人气焰, 实难向迩” 有关 。这一点, 陈光甫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 。他在留美归国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之前, 任职于江苏银行, “苟至汇丰汇款, 必从后门进内 , 欲见买办固所不能, 即欲见帐房亦不可得……十时即往伺候, 须至四五时方得办妥” 。这种经历, 使他痛感 “上海之金融势力, 实无华人立足之地位” 。因此, 1915 年他在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时 , 便立志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时提倡服务社会之宗旨 , 凡事不专以牟利为前提 , 而必须以代人服务为目的……我行之提倡服务 , 实开风气之先” 。由于这种经营理念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取得很好的业绩回报, 因此 , 这种经营理念不仅在中国银行业中迅速得到响应和效仿 , 而且扩展至其他行业 , “不特银行均以服务为标榜 , 即香烟厂亦以服务为号召, 无论大小商店无不以服务为言 , 甚至学校政界亦言服务矣”【《陈光甫先生言论集》 , 第 138— 139 页。】

其次, 在经营方针上 , 根据 “服务社会” 的经营理念和中国社会实际 , 他们实行与外商在华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钱庄不同的经营措施。措施之一, 是将目光聚集在社会闲散资金上 。为此, 他们推出创新的 “一元储蓄” 方式 , 大力吸收社会零散资金 。提倡存款哪怕是点滴资金的存款, 遂成为这时期中国金融业经营中前所未有的特色之一。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一向轻视吸收平民存款尤其是社会上的零散资金 , 在华外商银行也不屑进行这方面的业务 , 这就给新兴的中国银行业留下了发展的余地和空间。银行这种金融组织的行业特点之一, 是支付利息 ,将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 , 加上贷款利率贷放出去 , 赚取存贷之间的差价 。因此 , 如何吸收存款和是否能吸收到存款 , 是银行业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眼光对准传统钱庄和在华外商都不注意的社会民众, 努力吸收社会游资特别是广大平民的小额资金, 提倡储蓄 , 不仅成为这时期中国银行业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 , 而且成为中国银行业赚取利润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一元储蓄” 开办之初曾被外商银行和中国钱庄嘲笑,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就遭遇过 “某地钱庄以 100 元来索开储蓄折 100 扣以事讥讽” 之事, 但因社会反响良好 , 在众多华商银行中迅速得到响应和普及, “不数年 , 同业均依照办理, 成为通常之惯例” 。金城银行还到冯玉祥的军队中去开办军人储蓄, 一元起存 , “吸收存款约五十万元左右” 【《金城银行史料》 , 第 146 页。】。为鼓励储蓄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特意“添制储蓄盒分发储户” , “即未满一元者, 亦可领用储蓄盒, 逐日将可储蓄之铜元银毫积贮其中 ,得有成数即送交本行收入折内” , 并将此种办法 “多方宣传, 使民众了解储蓄之功效, 鼓舞储蓄之兴趣”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 , 第 111 页。】。为宣传储蓄, 金城银行也 “印了宣传的小本子到公园或戏院去散发, 以为提倡”【《金城银行史料》 , 第 146 页。】。这时期中国银行业还开办了形形色色的储蓄种类, 如零存整取、 整存零取 、 存本付息 、 教育储蓄、 婴孩储蓄、 婚丧嫁娶礼券储蓄等。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还到大中学校去开办学生储蓄 。另外 ,这些银行还代收牛奶费、 水电费、 学费等等, 想尽办法设立各种灵活方便的储蓄品种和服务种类, 不少都是首创。

此外, 他们还打破过去银元存款不给息的惯例【过去商业惯例, 存款一般按规元记账, 不按银元收受存款, 钱庄即使在 “ 迫于事实需要及顾客情面,有时亦收受银元存款” 时, 经同业公议, 也 “ 不能计给利息” , 且 “ 牢守旧例, 不肯改变”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为吸收存款, 首开规元和银元均可开户之例, 并且银元存款也付利息, “ 银元付息, 本行实开其端” 。 且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实行以后, “ 无一家银行有对银元存款不给息之说” 。 上述引文见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 第 95、 96 页。】, 通过建立和加强与洋商大户及国外银行的联系发展国内外汇兑业务等, 为自身成长发展开辟道路。为规避经营风险, 在经营中厚提公积以及实行高额准备的华商银行也不在少数。

中国银行业实行的这些举措 , 使其储蓄存款额得以持续上升, 实力不断壮大。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1915 年成立时资本总额仅 10 万元, 实收不过 8 万余元 , 1927 年存款即达3 132万余元 ,1936 年更达16 901万余元, 是同期资本金 500 万元的 33 倍多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 , 第 701 页统计表 6。】。在与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矿业间的关系方面 , 近代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日趋密切的发展

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与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相比, 中国近代银行业并不占优势 。其中原因除了此时中国近代工矿业的数量不是太多 , 银行业的力量也相对有限外 , 还与中国悠久的商业历史中 , 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奠定下雄厚的基础并形成了一套顺应中国商人经营的习惯有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和银行业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 在这个过程中 , 如前所述 , 中国近代银行业已具有相当规模 , 并在金融市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此时, 中国近代银行业对近代工矿企业的融资规模和范围都有显著增加 【参见李一翔 《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1897— 1945)》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7 年)第一章。】, 如金城银行 1919 年对工商企业和铁路的放款达 281 万元 , 1923 年增为 759 万元 , 1927 年又增为1 532万元 【《金城银行史料》 , “前言” , 第 14 页。】。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1926 年末对工矿企业的放款也达 360 万余元 , “占全部放款总额的 19.9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 , 第 161 页。】。但更明显的变化出现在 1927 —1937 年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前述中国近代银行业实力的增长方面 ,更表现在银行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宽、 与国民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上。

据统计 , 上海 15 家重要银行 1930 年对工矿企业的放款总额是9 149万余元 , 1933 年增为16 338万余元 , 1936 年又增为29 125万余元, 7 年间增长约 2.18 倍 【李一翔 《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1897— 1945)》 第 65 页表 13。】。王宗培曾对 1932 年至 1939年的 100 家企业资本构成情况做过调查 , 这 100 家公司自有资本总额262 206 767元 , 其中从银行借入的资金 (包括少量钱庄借款)为114 846 975元, 占自有资本的 32.95 %【陈真编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 4 辑, 三联书店, 1961 年, 第 67 页表 9。】。在对近代工商企业的放款中 , 民族资本银行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金城银行对工矿企业的放款一般占其放款总额的 20 %以上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体在 30 %以上 , 浙江兴业银行的比例更高, 一般在 50 %左右 ,最多达到 61.9 %【参见李一翔 《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1897— 1945)》 第 67 页表 14。】。引人关注的是, 进入 30 年代以后, 中国和交通银行对工商企业的放款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中国银行的 “工商业贷款每年增加投放3 000 —5 000余万元。1936 年底的余额, 工业贷款8 022万元, 商业贷款 4 亿元”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著 《中国银行行史 (1912 —1949)》 ,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5 年, 第 255 页。】。交通银行 “截至二十五年度年终止 , 全体工商放款总额为6 922万元, 比较二十四年度激增至3 555万余元, 以与二十一年度总额相比较, 则增多之数 , 竟达十倍左右” 【交通银行总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 《交通银行史料》 第 1 卷上册,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5 年,第 289 页。】

值得注意的是, 在银行业的放款活动中, 除放款额稳步增加外 , 放款时还根据中国国情 ,实行抵押和信用放款相结合而以抵押放款为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抵押放款是以货物、 证券 、土地 、 房屋等实物为凭信 , 借款人如不能按期归还借款, 债主可以处分抵押品以之抵债 。因此这种放款属于 “对物” 信用。信用放款则并无任何抵押品为之保证, 全凭借款人之信用为保证 ,是 “对人” 信用 。与西方不同 , 信用放款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 。这一点 , 正如上海钱业公会会长秦润卿所说:“银钱两业虽同为金融机关 , 然实有根本不同之点。盖钱业放款 , 凭对方信用 ,故称信用放款, 历来如是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 《上海钱庄史料》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 第 215 页。】 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经商习惯, 不少银行自己设立调查处, 对贷款对象进行信用调查, 在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 适当地进行信用放款和透支业务 。这种做法 , 不仅扩大了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 , 也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更多的途径 。30 年代 , “沪津汉各埠银行同业 , 更设有中国征信所 , 专任各业信用之调查 , 报告银钱同业, 以备参考” 【杨荫溥:《中国金融研究》 ,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 , 第 159 页。】。

中国近代银行业实力上升和地位独立的另一标志 , 是银行业票据交换所和票据承兑所的成立。“近代信用发达 , 工商交易 , 全凭票据行之, 现金交付 , 仅十之一” 【中国通商银行编印 《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 , 1947 年, 第 23 页。】。票据的汇划交换和贴现可以节省成本 ,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随着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 特别是在经济学界和银行界同人的积极倡导下 , 1933 年 1 月, 新成立的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设立了票据交换所 , 结束了此前银行业票据清算仰赖钱业汇划总会的历史, 同时也表明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摆脱了对其他行业的依附 ,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总之 , 两次大战间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演变, 表现在多个方面 , 我们在看到其发展中确实有不符合常规的一面也就是有 “畸形” 一面的同时 , 应当充分重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环境下,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 都必然受到当时种种条件的制约这一点, 其成长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而且 , 在此过程中, 我们还应重视取得的成就和中国人付出的努力 , 因为任何社会的进步 , 都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 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及金融界、 政界 、 理论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有其必然的一面。分析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演变的历史, 可以给我们留下不少的启示 。

专著、译著、编著

1、《招商局与中国企业史研究》(与胡政、陈争平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2、《民间契约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以清水江流域天柱文书为中心的研究》(与张新民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与吴太昌、武力等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近代中国:金融与证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朱荫贵论招商局》,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1927-1937)》(与刘克祥、吴太昌等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简体增补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台湾高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

10、《近代中国 : 经济与社会研究》(与戴鞍钢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895-1927)》(与聂宝璋合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与汪敬虞等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与欧阳菲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修订增补版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版)。

论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梁启超与时务学堂》1.2万字《近代史研究》1984年3期

2、《从戊通航业公司的历史看经营管理方式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影响》1.6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3期

3、《中国铁路与近代经济发展》3万字《平准学刊》第5期〈上〉1989年出版〈合著〉

4、《甲午战后日本轮运势力在长江流域的扩张》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十辑 1988年出版

5、《中国的近代经济史研究—数年来的回顾和展望》2万字日本〈近邻〉杂志19号 1991年5月出版〈日文〉

6、《从轮船航运业的兴办看中日早期近代化的异同》1.1万字《中日关系史研究》1993年1期

7、《论清季轮船招商局的资金外流》1.6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2期

8、《论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1.2万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2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7期全文转载

9、《晚清轮船招商局资金外流与盛宣怀“敛字诀”初探》1万字 《 招商局与中国近现代化—纪念招商局成立120周年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论国家政权在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中日近代海技自立的比较研究》1.8万字《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年2期

11、《从中日两国近代航运业发展状况的不同看国家政权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1万字 《教学与研究》 1994年2期

12、《试论影响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因素》1.2万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4期

13、《引进与引进后的管理—清轮船招商局与日本轮运业发展的比较》 0.6万字《经济导刊》994年6期

14、《计划经济结出的苦果 —我国交通运输业成为“瓶颈”的原因》0.8万字《经济导刊》 1995

15、《轮船与长江流域近代经济的演变》1.3万字收入《近代市场与沿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出版

16、《 论晚清中国新式工商企业对政府的报效》1.2 万字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 年4期

17、《 论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对外投资》1.5 万字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出版。〈英文稿〉

18、《 近代上海证券市场上股票买卖的三次高潮》1.8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3期

19、《朝贡贸易与近代亚洲经济圈》――〈评滨下武志教授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1.8万字《历史研究》1999年2期

20、《1927――1937年的中国轮船航运业》2.5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1、《中日早期现代化进程中资金问题的比较研究》1.8万字《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2、《近代中国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 1.8万字《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23、《从大生纱厂看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的特点》, 1.6万字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4、《引进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度分析》, 1.8万字《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25、《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演变》, 1.8万字《近代史学刊》第1辑,2001年12月出版

26、《“官利”制度及其他:近代中国企业的资金运作》,1.5万字《现代化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9月出版

27、《两次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2.2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8、《“官督商办”与“命令书”——中日近代工商企业管理形态的比较研究》,1.8万字,《纪念依田熹家教授诞辰70周年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29、《论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制度的中西结合》,1.5万字 《企业发展中的制度变迁》,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30、《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1.7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1、《China’s Banking Industry between the World War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ummer 2003

32、《“孤岛”时期的上海西商众业公所》,1.5万字,《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33、《抗战爆发前的外国在华银行》,1.8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4期

34、《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1.6万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5、《从老股票看五十年代的股份制企业》,1.8万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3期

36、《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资本股份制企业的形成途径》,1.8万字,《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37、《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的资金运作》(日文),《中国经济月报》(东京)2005年11月版

38、《20世纪初的轮船招商局-体制变动与军阀战争的干扰影响》,《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39、《1927-1937年的中国轮船航运业与招商局》,收入《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40、《1918-193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复旦学报》2006年2期

41、《近代新式交通运输业与中国的现代化――以铁路轮船为中心的考察》,1.8万字,收入论文集《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2、《论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考察》,1.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5期

43、《论抗战时期上海的华商股票推进会》,1.7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4期

44、《支撑近代化的“中国式金融”》,1万字《国企》杂志2007年6期

45、《晚清新式工商企业:在“报效”中沉沦?》0.8万字,《国企》杂志2007年7期

46、《论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对外投资》,1.7万字,《汪敬虞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47、《“年少志高,头角初现”――论抗战前董浩云先生对发展中国航运业的构想和活动》,载《董浩云――中国现代航运业先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48、《论近代中国企业商号吸收社会储蓄》,1.6万字,《复旦学报》,2007年5期

49、《国家资本企业历史图景变迁之晚清起步篇》,0.8万字,《国企》第14期,2007年12月

50、《国家资本企业历史图景变迁之北洋政府篇》,0.8万字,《国企》第15期,2008年1月10日

51、《国家资本企业历史图景变迁之南京国民政府篇》,0.8万字,《国企》第16-17期,2008年2-3期合刊

52、《从招商局的发展历程看近代中国的政企关系》,1.8万字,收入张忠民、陆兴隆、李一翔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与企业发展》(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版

53、《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1.6万字,《经济研究》2008年3期,2008年3月20日出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8期收录3.5千字。

54、《论中国近代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调拨流动》,1.6万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5、《从1885年盛宣怀入主招商局看晚清新式工商企业中的官商关系》,1.8万字,《史林》,2008年3期

56、《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1927—1945年)》,1.8万字,《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6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月出版。

57、《论日本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干预作用》,1.3万字,《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4期

58、《试论近代中国社会传统力量对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作用——以穆藕初引进推广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为例》,1.7万字,《近代中国》第19辑,2009年11月出版

59、《论抗战时期的杭州钱庄业》,1.4万字,《安徽史学》2010年1期

60、《论研究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必要性》,0.8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1期

61《近代中国のセメント产业と资金调达--刘鸿生企业集团と上海华商水泥公司》,1.4万字,载田岛俊雄主编《中国セメント产业の发展》(第二章),2010年6月出版

62《对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线索的再思考》,0.9万字,《社会科学》,2010年6期

63《从‘商务官报’看晚清国人对世博会的认识》,1.4万字,《学术月刊》2010年6期

64《中国儒家传统股份制企业典型:张謇与他创办的大生系统企业》,1.8万字,收入崔之清主编《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张謇与海门—早期现代化思想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65《论抗战时期日本对华轮船航运业的侵袭和垄断》,2万字,《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

66《论抗战时期上海的华商房地产公司》,1.9万字,《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67《从上海水泥厂看1937年前中国民间资本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问题》,1.8万字,收入田岛俊雄、朱荫贵、加岛润主编《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68《论钱庄在近代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1.7万字,《社会科学》2011年8期

69《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矿权的攫夺与清政府的经济地理认识》,1.5万字,《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0辑,2011年6月出版。

70《论近代中国民间金融资本的地位和作用》,1.6万字,《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3期(5月20日出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2年5期全文转载)。

71《甲午战后外国列强在中国沿海航线上的争夺(上)》,1万字,《许昌学院学报》2012年3期(5月30日出版)。

72《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1.8万字,《学术月刊》2012年7期(7月20日出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11期全文转载)。

73《甲午战后外国列强在中国沿海航线上的争夺(下)》,1万字,《许昌学院学报》2012年4期(7月30日出版)。

74《从轮船招商局的债款看近代中国的资本市场》,1.7万字,《社会科学》2012年10期(10月10日出版)。

75《辛亥革命前后の中国经济》,1.6万字(日文),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论文集,日本岩波书店2012年9月出版。

76《试论穆藕初在近代棉纺织业方面的贡献》,1.8万字,《邦计货殖》(论文集),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2013年1月版。

77《论近代中国实业界之“中国梦”》,《安徽史学》2013年6期,该文获上海市社科联第十一届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78《近代中国的资本市场与企业筹资》,1.3万字,收入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汇编》,2013年版

79《从贵州清水江文书看近代中国的地权转移》,1.4万字,《贵州大学学报》,2013年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4年4期全文转载)

80《管理之初》,1万字,《清华管理评论》,2013年4期

81《晚清社会经济制度之改变:从内在角度进行的考察》,1.4万字,《清史研究》2014年2期

82《戊通公司的兴与亡》,1万字,《清华管理评论》2014年5期

83《试论轮船航运业兴起前的清代木船业》,1.8万字,《国家航海》第8辑(2014年8月出版)

84《清代木船业的衰落和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1.8万字,《安徽史学》2014年6期

85《试论清水江文书中的“股”》,1.7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1期

86《试论汉冶萍发展与近代中国资本市场》,1.8万字,《社会科学》2015年4期

87《抗战胜利后的轮船招商局与民生公司》,1.7万字,收入《招商局与中国企业史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88《论贵州青溪铁厂的失败原因》,1.5万字,《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9期

89《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农村金融——以农村合作金融事业为中心》,1.8万字,《安徽史学》,2015年5期

90、《 “调汇”经营:大生资本企业集团的突出特点—以大生棉纺织系统为中心的分析》1.8万字,《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2期

91《关于行业史的笔谈》,1万字,《近代史学刊》1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9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证券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2万字,《社会科学》,2016年6期

93《从江南机器制造局财务角度看晚清军用企业的经营(1865-1894)》,1.7万字,《上海档案史料研究》20辑,2016年8月出版

94《中国早期现代化:与日本的比较》,1.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9期

95《试论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体现》,1.7万字,《承先启后—王业键院士纪念论文集》,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公司2016年11月出版

其它(文章、译文及小论文):

1、《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简介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一辑 1983年12月

2、《卢作孚的成功—技术、管理、人才》,《中国青年报》1984年5月20日

3、《应该扩大考察的范围》,《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3期

4、〈译文〉《十九世纪下半叶在华外国银行操纵控制金融市场的历史本质》,《近代中国》第二辑 1991年12月出版

5、〈译文〉《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4期

6、《聂宝璋先生传略》,《近代中国》第一辑 1991年4月出版

7、〈译文〉《转承包关系》,〈合译〉 《经济研究资料》 1990年5期

8、《章有义先生传略》, 《近代中国》第三辑 1993年4月出版

9、《兼容众法,切入热点—如何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讨论》〈笔谈〉《学术研究》1994年4期 10、《研究传统市场重视国家干预》〈关于传统市场与市场经济的笔谈〉,《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2期

11、《彭泽益》, 《历史年鉴》1995年三联书店1995年12月版

12、《从传统文化角度看“乱收费”现象》, 《改革内参》1998年18期

13、《第三届中国商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四期

14、书评《我国首部优秀完整的经济通史――评介《中国经济发展史》,《全国新书目》2000年第5期

15、《新旧儒商漫议》, 《经济学家茶座》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16、《泡沫经济的中国版――近代橡胶股票风潮》,《经济学家茶座》第四辑,2001年4月出版《文汇报》2001年5月25日第11版全文转载

17、《近代商战第一捷》,《经济学家茶座》第七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8、《“学而优则贾”——晋商大院考察随感》,《经济学家茶座》第十集2002年12月出版。

19、《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史研究室介绍》,台湾《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4期, 2002年9月出版

20、书评:《科学阐释中国近代经济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评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80期,2002年10月29日,第2版

21、《评“晋商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22、《近代中国银行界的海归派》, 《经济学家茶座》,第12辑,2003年4月出版。

23、为日本学者久保亨著《走向自立之路——两次大战之间中国的关税通货政策和经济发展》一书中文版作 “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4、“近代中国第一股”,《经济学家茶座》,第18辑,2004年12月出版。

25、为宋美云《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一书作“序言”,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26、“导致晚清政府倒台的股票”,《经济学家茶座》,第20辑,2005年3月出版

27、招商局史研究会编《招商局印谱》,“序言”,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28、《大生企业股票:晚清状元张謇下海办实业的见证》,《经济学家茶座》,第22辑,2006年2月出版。

2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纪念《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诞辰20周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0、《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31、《“申报”上的揽储广告》,《国企》杂志2006年11月创刊号

32、“山西保晋矿务公司股票”,《经济学家茶座》第26辑,2006年12月出版

33、“中国航运业与金融业研究文献的介绍”,日本《中国企业史研究会编《中国企业史研究的成果与课题》,汲古书院2007年4月出版

34、《汪老吴老九十寿诞感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2期

35、《经济参考报》2007年7月6、13、20日12版,8月17日12版连载“老股票的故事”(1-4辑)。

36、《钱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背后的故事》,《经济学家茶座》第30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经济参考报2007年11月23日12版全文转载

37、《19世纪80年代首现股票买卖高潮》0.6万字,经济参考报2008年1月4日12版

38、《1910年上海橡胶股票买卖高潮》0.5万字,经济参考报2008年1月11日12版

39、《1921年:上海爆发滥设交易所风潮》,0.6万字,经济参考报2008年1月18日12版

40、《“信交风潮”后遗症:股票遭冷落,公债偏红火》,0.6万字,经济参考报2008年2月1日12版

41、《昙花一现的沪外证券市场》,0.6万字,经济参考报2008年2月15日12版

42、《众业公所缘何成上海投机家的大乐园》,0.6万字,经济参考报2008年2月22日12版

43、《抗战八年:上海华商证券由陪衬转入主角》,0.6万字,经济参考报2008年2月29日12版

44、《详说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三大特点》,07万字,经济参考报2008年3月21日12版

45、《老股票的故事6—从老股票看50年代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0.6万字 ,《经济学家茶座》第37辑,2008年10月出版

46、《老股票的故事7—从老股票看50年代的农村股份制企业》0.5万字 ,《经济学家茶座》第40辑,2009年5月出版

47《老股票的故事8—从老股票看大跃进时期的城市街道办企业》0.6万字,《经济学家茶座》第43辑,2009年11月出版

48、《老股票的故事9—中央苏维埃根据地的老股票》0.5万字,《经济学家茶座》第48辑,2010年9月出版

49、《近代工业化进程中活跃的民间金融》,0.6万字,《经济学家茶座》第54辑,2011年12月出版

50《怀念吴老》,0.5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2期。

51《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祝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0.5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1期。

52《中国的市场经济始于何时?》0.5万字,《经济学家茶座》6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53《回忆和感念汪敬虞先生》,0.7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4期。

54《十九世纪中国的股票买卖》0.4万字,《中国金融》,2014年13期

55《近代中国的第一次股灾》0.4万字,《中国金融》,2014年16期

56《1921年的“信交风潮”》0.4万字,《中国金融》2014年20期

57《轮船招商局:新兴企业的早期历史》,0.6万字,《清华管理评论》,2015年3期

58《早期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官商关系》,0.5万字,《清华管理评论》,2015年7-8期

59《太平洋战后上海证券市场与企业的关系》,0.3万字,《金融博览》,2015年10期

承担及已结项的课题:

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卷,汪敬虞主编(人民出版社已出版)

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卷,吴太昌、刘克祥主编(人民出版社已出版)

3、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卷,刘克祥主编,(进行中)

4、集体项目:国家经贸委九五重点课题《中国企业史》第二卷(近代部分,任副主编,承担交通、金融领域企业的写作,已出版。)

5、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与吴太昌、武力等合著,已出版)

6、集体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企业史》,承担金融和股份制企业部分(已结项)

7、国家社科基金2004年项目《中国近代的股份制企业研究》(已出版)

8、主持国家清史工程项目《清史·近代工矿志·矿业篇》(2011年已结项,22万字,另提交100万字史料长编)

9、主持国家清史工程项目《清史·近代工矿志·航运篇》(2012年已结项,18万字,另提交80万字史料长编)

10、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近代中国资本市场现代化历程研究—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分析》(进行中)

11、主持复旦大学985三期项目《贵州清水江文书研究》(已结项)

12、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上海通史(新修)子课题:晚清中期(1863-1899)》,(进行中)。

13、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金融市场发展与运行研究》燕红忠主编,主持子课题四“近代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进行中)

14、主持招商局招标项目《招商局之弊》,(进行中)

编辑:张茹

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订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