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历程、成就与经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近代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历程、成就与经验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历程、成就与经验

2024-04-18 06: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脉络和实践路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演进过程。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梳理回顾现代化进程中特定阶段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要走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关键词] 小康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现代化,都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之苦苦探索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累积实现小康生活的坚实基础的同时,开创性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来擘画小康之路,开辟了依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在初步确立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并通过“三步走”战略开启中国现代化的宏伟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在70多年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中,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昂首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跨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并总结历史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小康社会建设的规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进而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小康”目标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正式提出来的,自此,40多年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主旋律。[1]小康社会构想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相伴而生的。因此,以“小康”一词定位一段时间之内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2]可以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辉煌成就的历史进程。[3]小康社会建设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一)小康之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概念(1949-1979年)

  自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便持续了30年,同时也为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4]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通过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由此实现大同。这里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指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小康社会,也是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5]1954年8月,周恩来最早对“四个现代化”进行表述,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6]“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历经波折,1975年1月,邓小平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描述了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用10年时间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20世纪末达到现代化水平。[7] 1979年3月,邓小平在规划未来发展蓝图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同年12月开始用“小康”描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初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概念——“小康之家”。

  (二)总体小康:开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征程(1980-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在继承弘扬小康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出路。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时期,邓小平的小康思想体系逐渐完善。到1984年3月,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宏伟历程:“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就是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8]由此可见,小康社会思想发端于邓小平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此时的小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形式,指向的是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的社会。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我国在1995年便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实现小康不是一蹴而就的,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提出小康阶段的“新三步走”战略,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这一阶段已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生存性需求,总体上“小康”达标。可以说,此时的中国现代化征程在符合中国国情、谋求人民幸福和赶上时代潮流的基点上,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的光明道路,为更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新的起点。

  (三)全面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2001-2011年)

  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一系列论述和探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为“全面小康”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十五’是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在重要位置。”[9]这与“新三步走”战略提出的更高水平要求相呼应,即到2020年我国达到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为小康社会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基调。

  进入21世纪,小康社会建设经历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从“全面建设”向“全面建成”推进的历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阐述了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还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做出界定,并且,坚持“四位一体”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将2020年确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节点。相较于“全面建设”的提法,“全面建成”更重质量、更重实现、更重结果。这一阶段经过全面小康战略的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中华民族基本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决胜小康:向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迈进(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康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敢啃硬骨头”的责任意识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集结号”。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重要判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任务,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自此,小康社会思想发展到达新高度、新境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按照新“两步走”战略引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航向: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10]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期,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战略衔接,另一方面乘势而上向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迈进。这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既继承了“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又顺应了时代新变化的人民新需求,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逻辑和大方向,彰显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使命担当。[11]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魅力和优越性。小康社会的发展格局也是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建设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大幅提升,由2000年的8.9万多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99万多亿元。《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一方面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而且表明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后劲更加充足,人民生活持续改善。[12]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一方面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人类发展进步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小康社会建设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体现在经济新常态的逐步形成,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一是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高;二是经济的结构之困正在一点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领跑,满足新需求,吸纳更多就业的服务业不断壮大;三是经济新动能蓬勃而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一大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接连取得突破;四是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平稳。目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逆风前行,全面小康要求以“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使得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规避经济风险的能力提升,大国发展基础不断巩固。[13]可以说,全方位的经济现代化发展逐渐缓解或消解了城乡二元经济、工业化结构不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匹配、城市化结构不协调、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经济不协调、三大产业不协调、区域结构不协调、现代化与资源环境不协调、市场与政府关系不清晰等现代化弊病,确保在适应新常态的同时逐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坚定不移推进民主法治现代化建设

  小康社会建设实践证明,建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同时也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小康社会思想的演进过程反映出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诠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其内核是要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经济体制、司法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国家监督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1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因此,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小康社会建设在政治领域取得的成就体现在民主法治的逐步健全:一是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政治文明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三是基层治理制度更加健全,为良好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把中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彰显“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这些制度优势来源于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小康社会思想的核心要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近20年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离不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体系的强力支撑。在小康社会建设的推动下,人民普遍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还为更优质教育服务和培训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另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名,比上年上升3位;创新投入较快增长,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9%;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达13.3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小康社会建设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现代化新局面:一是文化输入上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引入先进文明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和人才,展现出对先进文化的兼容并蓄;二是文化输出上运用了大数据、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增加了中华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宣传,向国际社会展现和平发展理念。在文化建设目标上,我国继续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载体,努力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四)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小康社会的成就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所能反映的,它是指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范围内总体实现,包括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方面面,一些地方还探索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9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581万、874万和978万人。全面小康建设强调要“惠及十几亿人口”和“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实践中通过社会保障政策落到实处。

  小康社会建设在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一是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体系,特别是近40多年来,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全面推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宏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针对贫困问题,实施精准扶贫且成效显著,全面脱贫目标即将实现,全体人民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信用社会建设、幸福社会建设的成效日益突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16]我国在长达70多年的社会大变革中,始终保持稳定的社会大局,全面小康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

  (五)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

  生态环境治理在近20年被赋予更加重要的内涵和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深入总结小康社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构成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清洁能源使用也更加广泛。《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用水量下降6.1%;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比上年提高1.3%。在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后,党中央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中。

  小康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的成就体现在持续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以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助推美丽中国建设:一是全面补齐生态文明短板,包括修复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物等;二是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如为每条河流配备“河长”、参与国际治理做出“绿色贡献”、“一带一路”推动防治荒漠化合作等;三是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我国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这些举措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助力,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宝贵经验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17]全面小康之路,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长征之路,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功探索了一条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实践道路。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包括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确立和发展阶段,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动力。从小康之家、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全面建成和决胜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力量。党的政治领导为小康社会指引了正确方向和价值取向,增强了小康社会建设的方向感和凝聚力;党的组织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确保小康社会建设的统一性、有序性;党的优良传统和品格表现在,既坚持探索和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又善于发扬先进经验和修正不合时宜之处。这使得小康社会建设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发展,以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现实需求。小康社会思想正式确立后的40多年来,党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治理领域、生态文明领域等全方位、多维度的现代化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把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并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党的领导能力。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小康社会概念描绘了人民安居乐业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图景,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小康社会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遵循。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决定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的根本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必须坚持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并发动群众投入到小康社会建设当中。从小康社会建设的演进历程不难看出,脱离了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基本原则,小康社会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甚至犯错误、走弯路、遭受严重挫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切实考虑人民的切实所需,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让人民充分享受到小康社会带来的实惠。

  (三)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

  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在不同阶段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完善。无论小康社会建设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这是最为深刻的经验启示。从当前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从国内现实情况看,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东方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实际。要充分考虑地区和城乡间的差异,突出地方特色,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8]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认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四)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制度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最初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勾勒小康社会的构想,到如今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都彰显了高度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小康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取得的奇迹,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优势、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只有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谋划建设小康社会,才能夯实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该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推动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未来。

  (五)始终坚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

  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巨大的“中国现代化”系统工程,必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筹联动、协同推进的,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统一于国家由大向强发展关键阶段的历史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投射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举措,反映为统筹对象与统筹方法的统一、事业大局与主要矛盾的统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19]小康社会建设的任一层次目标,无不指向“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经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正确方向引领;文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保驾护航;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拓展广阔空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更好地统筹“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使各个领域建设与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现代化建设目标紧密贴合。

  (六)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现代化走向的关键路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小康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离不开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发挥作用,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小康思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变化而调整,逐步探索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出路。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0]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为广阔的道路。同时,通过制度型开放促进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

  (七)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对经济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不仅需要巩固好“稳”的大局,还需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保持“以保促稳、以稳促进”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有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引领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统筹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发展预期的全方位发展,为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基层运转等方面提供兜底保障,这些举措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具体体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准确把握“稳”和“进”的辩证关系,确保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八)始终坚持正确把握推进工作的三个基本关系

  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阻碍,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并正确把握三个基本关系[21]:一是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但并不是所有区域、所有人群都同步实现这一目标。要摈弃“平均”思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施策,在国家整体目标统领下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层级目标”和众多细分的“个体目标”,提高不同层级整体目标、个体目标的“精准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二是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的绝对指标,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在保证绝对指标达成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改善等相对指标,要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改善和逐步提高标准。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现代化”,要重视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并行推进。三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致的,经济增长的量化指标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与现实获得感都是衡量全面小康建成与否的关键所在。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补齐“短板”,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管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必须坚持以人民的利益和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标准。

  [ 参 考 文 献 ]

  [1]韩保江,邹一南.中国小康社会建设4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0(1).

  [2]中央文献研究室小康社会研究课题组.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J].党的文献,2010(1).

  [3]包心鉴.现代化:新中国70年的不懈探索和辉煌历程[J].学习与探索,2019(6).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5]王仕国,赵兴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视域中的小康思想——从儒家理想到当代实践的重要环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6],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3.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8.

  [10]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

  [11]包心鉴.新中国70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N].辽宁日报,2019-09-17.

  [12]宁吉喆.中国经济再写新篇章[N].中国信息报,2020-02-04.

  [13]盛来运.稳中上台阶,进中增福祉[N].人民日报,2020-02-29.

  [14]施芝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N].光明日报,2019-12-02.

  [1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16]魏礼群.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现代化历程、进展与启示[J].社会治理,2019(9).

  [17]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18]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

  [19]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8.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49-550.

  [21]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J].求是,2020(1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