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运用夸张的成语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古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反复,对偶,借代,双关等等。那么就让小编给你举例子吧。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运用拟人手法的佳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运用夸张手法的佳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江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李白《夜宿山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运用对偶手法的佳句

  接天莲叶光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

  运用借代手法的佳句

  孤帆(船)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烽火(战争)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知否,知否?应是绿(叶)肥红(花)瘦。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运用双关手法的佳句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运用设问手法的佳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9。运用反问手法的佳句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唐)杜甫《前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运用对比手法的佳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诗歌表达方式怎么鉴赏

  1.虚实结合。关于虚实,考生首先要明确“虚”的类型包括:虚幻世界和梦境、逝去之景的回忆、设想的未来之景。其次要明确虚实结合惯用的手法,主要包括:(1)想象。虚幻世界和梦境的创设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同时,想象还要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完成。(2)对比或烘托。虚实结合的运用,就是作者将已逝之景和未来之景,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或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3)对写法,即采用移笔于对方的写法,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象别人在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直接写思念要委婉含蓄,感情也更加深沉,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2.白描、渲染、细节描写。(1)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加雕琢,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或景物的情态、面貌和特点等。(2)渲染。通过写景来渲染某种图景或某种氛围,衬托或表达作者的情感。(3)细节描写。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动作、神情、语言和物件、景色等细小环节的描写。简单地说,就是指细化了、特征化了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或景物描写。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独特性格,是人物描写最常用的方法。

  3.借景(物)抒情。就是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加以抒发。明写景,以景引情,暗写情。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咏物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诗人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或流露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等。

  5.用典抒情。即在古诗中援引史实,运用典故。古诗词很讲究用典。用典既可使古诗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又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古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