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辽宁皮影戏图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7-13 0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辽宁省地方志

皮影戏在明清时期传入岫岩地区,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皮影表演结构为“独影”,清同治年间形成“溜口影”,后来演变成“翻书影”,现在岫岩皮影仍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特征。

岫岩皮影与普通皮影的区别在于它是对满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准确地说是满汉文化的融合。岫岩皮影的音乐、唱腔特别丰富,大致有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答拉嘴组成唱词类别。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弦挂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影味浓纯,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岫岩皮影演唱中旦角、青衣保留了男演员演唱的风格,是岫岩皮影的主要特征。目前岫岩皮影有近百部传统剧目,20余部现代剧目。

早期的岫岩皮影戏由一人表演,称为“独影”。清同治年间,“独影”被影班代替,拿影、演唱、伴奏有了分工,但依然无影卷,演唱自由随意,称为“溜口影”。民国后,岫岩皮影戏形成了影卷,演变为“翻书影”,并形成以赵连信、赵德怀、方廷栋为首的三大皮影派系。

岫岩皮影戏根据行当不同分两种唱法:把小生、花旦、武旦的行当唱腔运用小嗓演唱,称为“唱小”;把其他的行当以大嗓演唱,称为“唱大”。岫岩早期皮影艺人都是男性,“唱大”、“唱小”均由男艺人表演,至今岫岩皮影戏仍保留了男唱小嗓的演唱风格。

展开全文

岫岩皮影戏的弦挂(演唱中的前奏)种类繁多、节奏流畅,不仅影味浓纯,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苦支挂、乐支挂、思想支挂风格突出。这三种弦挂表现力强,对于生、旦、净、末、丑的演唱,不仅在板式上保腔送韵,而且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岫岩县有影箱19副,艺人40余名;新中国成立后,有影箱30余副,艺人80余名。岫岩皮影戏有影卷60余部,多以传统剧目为主,代表剧目有《血水河》、《粉妆楼》、《罗通扫北》、《盗马关》、《正潼关》、《牧羊关》。

岫岩皮影戏与满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吸收了满族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

珍贵的德胜班影本《血水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